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譬如你为人宣讲阿含解脱道的真实义,教导大众不要在我所上执着,也不要在自我上执着,也得要自己不执着我所与自我,所以不但要为人解说,还得要自己也如说而行,才是真正的供养法。自己这样供养法,同时也要劝别人同样的供养法。自己至心信乐、受持、读诵、解说、如说而行,也劝别人同样信乐乃至如说而行,能这样做的人就是能自利利他的人,就是真实的供养十二部经。这才是有智 三摩地

2018-07-22

这里我们没有谈到声闻缘觉解脱果二乘人的部分,二乘人的部分他们修这个四向五果解脱道的部分的话,大部分是以出家僧为主的。那我们再来谈一下,什么是住持三宝?住持三宝指的就是泥塑的佛像或是木雕的佛像,泥塑的佛像跟木雕的佛像这个就是住持的三宝。什么是住持的法宝?也就是黄卷赤轴,由这些书籍所成立的这些三藏十二部经典的这些法宝,这个就是住持的法宝。什么是住持僧宝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观察诸蕴非我,了达诸蕴之中无有一个可论的实质我,从中了解「非是我」和「非是我所有的」,如此则断除三界中的我见,并对于佛法僧三宝不疑,则断除种种疑见,又对于四圣谛不怀疑,因此可以确立正确的知见,知道解脱道的原理,因此自会断除种种不如理的戒禁取见,因为行者知道如何能够到达苦的边际,而将苦断尽,因此释尊说这样才可以称之为「比丘」。在《杂阿含经》中有五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你为人宣讲阿含解脱道的真实义,教导大众不要在我所上执着,也不要在自我上执着,也得要自己不执着我所与自我,所以不但要为人解说,还得要自己也如说而行,才是真正的供养法。自己这样供养法,同时也要劝别人同样的供养法。自己至心信乐、受持、读诵、解说、如说而行,也劝别人同样信乐乃至如说而行,能这样做的人就是能自利利他的人,就是真实的供养十二部经。这才是有智 三摩地

2018-07-22

一切智之中共有十智,从法智、类智……到最后的尽智与无生智,包括世俗智、知他心智在内;这一切智都是属于解脱道的范围,也是二乘圣人所修的全部内容。而这个解脱道是我们大乘学佛人所应亲证的第一阶段内容,要将佛菩提道修证完成之前的第一个分水岭,让你有把握可以出离三界生死,从此以后对于三界生死就没有畏惧了!这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何三转法轮的原因所在 三摩地

2018-07-22

以目前各大寺院出家法师来说,若是弘扬声闻解脱道者,因皆未断我见,乃属于凡夫僧宝;若是弘扬禅宗或大乘法者,也皆未开悟,以其开示之内涵就知其落处仍不离意识范围;未断我见,遑论开悟,只能称之为大乘法中的凡夫僧。初学佛者皈依凡夫僧宝是理所当然的,但久学菩萨证悟以后还在皈依凡夫僧,那就说不过去了;因为凡夫僧所说的法,言不及义,都只能在世俗法上劝说要断除世间法 三摩地

2018-07-22

即使如是依照小乘法,也是无法安立,更何况是大乘佛法呢!若有常体,则法师此论则破;既然是常,又修解脱成就,如何不得称之为我?是以所说,当世间无有人可以修得胜法,当无有人可以解脱,毕竟无有常者可道;然而世间毕竟有阿罗汉,毕竟有如是解脱圣者,如何可以说无有「常」!既然有「常」,当信当然有「我」,只是佛陀说:「不相在」,这个五蕴不在真常里,这真常不在五蕴里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观察诸蕴非我,了达诸蕴之中无有一个可论的实质我,从中了解「非是我」和「非是我所有的」,如此则断除三界中的我见,并对于佛法僧三宝不疑,则断除种种疑见,又对于四圣谛不怀疑,因此可以确立正确的知见,知道解脱道的原理,因此自会断除种种不如理的戒禁取见,因为行者知道如何能够到达苦的边际,而将苦断尽,因此释尊说这样才可以称之为「比丘」。在《杂阿含经》中有五 三摩地

2018-07-22

最后要相信世间必定有得道之人,也必定有让人证道的法门;有人绝不相信,特别是土城老人走了以后,而我们刚刚出来弘法时;当年我想要把法送给别人,他们还不相信啊!他们认为这个年代已经没有人能得道了,不管是解脱道、佛菩提道,都没有人能得。我太直爽,心想:我信了,别人应该如我一样相信。可是大家都不信,所以我当年送上门去,想要把送给人家,人家还不要呢!那些不信的 三摩地

2018-07-22

那离开了这五种布施,假如说不受五戒的话,是不可能获得这个解脱道初果的须陀洹果。也就是说,想要修学解脱道的根本,第一个就是一定要先持五戒,一定要对众生持这五种无畏施的;乃至于说,如果没有这五种无畏施,也就是说不持这五戒的话,你想要证得佛菩提道的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果,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其实这五戒为什么说有无量无边的福德,因为它有功德,所以才会有无量无 三摩地

2018-07-22

一般的众生大多是全心全意地忙碌世间的俗务,根本没有心思去想到解脱道,当他在有欠缺不足的情况下,没想到竟然有人会主动地提供资源以及关怀他,他感受到了这个施主是真的为他好,自然就会对施主很感恩,这时候就能够敞开心胸,听进平时听不进的善言。所以,这是一种摄受众生的方便,当他愿意欢喜接受的话,我们就可以为他说明三归依,当他理解之后,再帮他作三归依。等三归依 三摩地

2018-07-22

一般的众生大多是全心全意地忙碌世间的俗务,根本没有心思去想到解脱道,当他在有欠缺不足的情况下,没想到竟然有人会主动地提供资源以及关怀他,他感受到了这个施主是真的为他好,自然就会对施主很感恩,这时候就能够敞开心胸,听进平时听不进的善言。所以,这是一种摄受众生的方便,当他愿意欢喜接受的话,我们就可以为他说明三归依,当他理解之后,再帮他作三归依。等三归依 三摩地

2018-07-22

在三乘佛法中的小乘声闻解脱道,是以身念处(也就是观身不净),还有受念处(观受是苦)、心念处(观心无常)以及法念处(观法无我)的四念处法为行门,依苦集灭道的四圣谛而作观行,现观五阴、十八界、十二处我是虚妄不实,可以因而得以断我见、断三缚结;进一步又依八正道而行,修断我执思惑等三界惑及我所的贪爱,因而得以出离三界生死。其中,八正道是八项远离偏邪,质直而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是布施给向道者——也就是向须陀洹:在解脱道的修行中,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圣贤之人有八种,也就是佛陀所说的四双八辈,也就是向须陀洹、须陀洹、向斯陀含、斯陀含、向阿那含、阿那含、向阿罗汉、阿罗汉这八种修行人;其中最初阶就叫作向须陀洹,也就是向初果人,他们对于初果之前所应该修证的四加行——煖、顶、忍、世第一义,也就是四加行这个部分已经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说:我们遭遇到像是辟支佛、阿罗汉、证悟菩萨等的大福田、大善知识的时候,起了善心供养,或者是跟著他修学解脱道、或者是佛菩提道,这都是会有无量功德的;那么之前所造作的大恶业,比起这个大功德,相形之下就变小了,所以往生的时候就会先受这个人天善报。如果我们又继续大力的布施、护持正法、修集福德的话,那么功德就会越来越大;而之前的恶业呢?就会不断地往后推延 三摩地

2018-07-22

那这样子的事情,这些众贾客,这些众多的商人,都经由这个哥哥阿罗汉知道了这一项的故事,这样子的道理之后:【我等勤治生无厌,不能施与,又不奉法,不识道谊,死亦恐然不免此类!】(~《杂譬喻经》)想一想我们现在所作的、贪爱的、营谋的、所求的,都是这些世间的财色名食睡,世间的财宝;跟这个弟弟一样,也不知道说要遵奉佛所立下的能够解脱生死的佛法,也不知道何谓真实 三摩地

2018-07-22

 关于佛教徒是否可以参与政治工作这个问题,从大乘菩萨道和二乘解脱道分别来看,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二乘解脱道主要是要克期取证无余涅槃,出离三界生死,所以除了维持色身的基本需求之外,其余的时间就须大多用在经行、禅坐、专精观行、思惟法义上面,以看穿世间五蕴十八界等法的虚妄无常,努力证得初果,断除我见等三缚结,乃至于证得四果阿罗汉,出离三界,安处于涅槃之 三摩地

2018-07-22

闻法的人对佛陀演说的这些次法若能听受,信而不疑,才会继续为他传授解脱道的断我见、断我所执、断我执而出三界的法。但真实的佛法并非只有那么简单而已,真正的佛法除了上述解脱道的法,还包含了宇宙中所有的智慧,是让人可以亲证生命实相的智慧,乃至得以成就佛道具足一切种智,才能成佛。成佛的功德是福德与智慧两者具足修集,是亲证法界实相的般若智慧以及通达入地后所要进 三摩地

2018-07-22

那离开了这五种布施,假如说不受五戒的话,是不可能获得这个解脱道初果的须陀洹果。也就是说,想要修学解脱道的根本,第一个就是一定要先持五戒,一定要对众生持这五种无畏施的;乃至于说,如果没有这五种无畏施,也就是说不持这五戒的话,你想要证得佛菩提道的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果,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其实这五戒为什么说有无量无边的福德,因为它有功德,所以才会有无量无 三摩地

2018-07-22

第二是对世间生起悲心,希望令众生得到解脱道的意旨。第三是心常欢喜,第四是能护念众生,一切都不侵损违犯,这就是有慈心的人。佛陀又告诉阿难说:长得高大的人,是由于前世对人恭敬之故。长得矮小的人,是由于前世轻视傲慢他人之故。长得丑陋的人,是由于前世喜欢生气怨恨之故。对事物一无所知的人,是由于前世不喜欢学习和请问别人之故。-----摘录自张善思居士著《次法&mdas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