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因此想要真实修证佛法的学人,对于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修证内涵,应该有详实的了知:解脱道的修证是断除我见及我执,在声闻法中就是断初果至四果所断的烦恼。初果所断的烦恼为三缚结,即是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二果所断烦恼为减低欲界烦恼之贪著,令贪瞋痴淡薄,名为薄贪瞋痴;三果所断烦恼为五下分结,即是欲贪、瞋恚、我见、戒禁取见、疑见;四果所断烦恼为五上分结,即是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世间法本来就是虚妄无常,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面对这些苦、空、无常、无我的世间法的变化当中,来参透这些道理,而逐步发起解脱道以及佛菩提道的智慧。因为这才是学佛人最重要的目标啊!另外,身为佛应该都要知道,修学佛法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就是要能够深信因果,尤其是三世因果。经中说:欲知过去因,当看现在果;欲知未来果,但观现在因。(《法苑珠林》卷七十四)也就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二乘无学圣者们回入大乘别教以后,仍然要具足这十信位的功德,将来才能悟入诸佛的所知与所见;这是因为二乘无学法中,并没有修学这些大乘法义;他们一开始就修学声闻解脱道,所以这部分功德并不具足;至于二乘法中的凡夫们更是如此。所以,世尊即将演说《法华经》时,才会有五千声闻种性的凡夫退席的事情发生,这是因为他们对十信功德还没有修习的缘故,所以无法接受世尊即 三摩地

2018-07-22

】由此可知布施、持戒、生天之论是很重要的,这是正修佛道的次法基础,若于此三论能够信受奉行,接著才有机会修学实证二乘的解脱道乃至进修大乘的佛菩提道,所谓断我见、我执,开悟明心、眼见佛性,乃至般若唯识种智等菩萨!而佛陀度众生的次第就是从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开始;假使闻法者听到施论、戒论以后就不能接受,佛陀就不再继续说法,只讲到戒论便不再演说生天之论。假 三摩地

2018-07-22

不了解佛教的人会以为佛教是厌世的或消极的,其实那都是错误的观念!佛教因为包含了佛菩提道与解脱道,也包含了大乘与小乘(或称三乘菩提:大乘菩萨道和声闻、缘觉二乘)。大乘佛教就是菩萨道,也就是佛菩提道,佛菩提道中也包含了小乘所修解脱道的内涵;佛菩提道就是从信受大乘佛教、信受大乘三宝开始修起,信具足以后开始修习六度波罗蜜多,乃至修学十度波罗蜜多,才完成佛道 三摩地

2018-07-22

只有符合三乘菩提法义的佛法才是真正的法宝,所以弘扬原始佛法涅槃本际的解脱道法义,以及弘扬方广诸经所说如来藏妙法的弘法者,才是佛门的僧宝,才是真福田;否定涅槃本际、否定一切种智根源的如来藏者,虽然身现出家相,仍然是破法者,都不是福田,连贫穷田都算不上。在不否定法义的前提下,大乘僧宝有两个层次:第一身、口、意行清净,持戒不犯,不贪钱财名声;第二是已经证 三摩地

2018-07-22

上从诸佛一直到菩萨七住位,这是兼有般若及解脱道的智慧者;二乘的四双八辈以及辟支佛,这是有解脱道上的智慧者;乃至有时候广说于禅定是有证量的人。但这是广说,因为一般说佛法上的证量,说的是于佛菩提道、解脱道是有所亲证的,因为相信佛菩提道、解脱道乃至于禅定是可以亲证的;又加上说亲近这些于法亲证的善知识,布施的时候也听闻相关的法义,当然也就造就了将来可以亲证 三摩地

2018-07-22

阿罗汉见有凡夫与贤圣,是因为阿罗汉以五阴十八界为修行的内容,要把我见与我执断尽,所要断的是五阴十八界真实的见解,断的是五阴十八界的自我执着;所以阿罗汉的行门是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苦集灭道都是在五阴身心上面知道什么是苦,连行苦也能够了知,才有办法断尽苦;然后开始远离三界有的集,才能够灭掉诸法而证得圣道,可是罗汉法解脱道都针对五阴十八界的虚妄来修, 三摩地

2018-07-22

她因为已证本识如来藏故,所以能对治断见外道对阿含解脱道的质疑及问难,也因此而成为五百比丘的上师,一生追随她学法及弘法而于人间;由此可见这五百比丘,当然也是以菩萨戒为正戒而以声闻戒为别解脱戒,所以他们都不理会八敬法,否则就不会追随在家相的童女迦叶学法了,也不会以丈夫身跟随她弘化人间。(注:终生不婚嫁,不剃度,也不受声闻戒,只受持菩萨戒,以菩萨戒为归, 三摩地

2018-07-22

可是,你要能忍:原来我都是假的,入了涅槃时是把我灭掉,结果是祂独自存在,那我这样证涅槃有什么意思?“我被自己完全消灭了!”他不愿意把自己灭了,忍不住!这就是常见外道见还没有断除,所以无法于解脱道生忍。但是般若的忍更难,证得如来藏时:“唉唷!怎么这么平凡实在。”一点儿奇特的神通境界都没有,和悟前以为悟后会有神通的想法完全不同,所以 三摩地

2018-07-22

第四、戒又名为上,不是低下之法;因为持戒的缘故,能使人上生欲界天;乃至由于持声闻戒或菩萨戒而导致与道相应,因此证得声闻解脱道乃至证得佛菩提无上道,所以戒又名为上。第五、戒又叫作学;戒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习如何调伏身心,让我们学出世间的佛法,让我们把心用来修学发起善根、慧根的佛法,所以戒叫作学。戒有以上说的五种道理。前面也说有戒戒、定戒、无漏戒、无作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身为大乘别教或圆教、通教的菩萨都一样,虽然大乘通教只修解脱道,但也有菩萨行者,只是在遇到别教成佛之法以前继续教导众生修证解脱道而已,将来一样要在遇到别教、圆教法门时回心专修菩萨六度,也一样要教导众生修集/\度万行。所以在教授菩萨道时,若不能教导徒众们勤修布施行,他就是在阻止徒众们修集菩萨道的资粮。佛在这部经中讲了很多布施的因果与原理,而我们会中 三摩地

2018-07-22

二乘解脱道是不必修大福德的,但菩萨必须为未来世的多财巨富福德而行布施。如果不这样做,来世照样没有钱财可以布施,或者所能布施的钱会很少,福德资粮就不容易满足。福德资粮不满足,的修证就不容易提升,所以布施是菩萨行中很重要的法,对二乘人来讲则是无关紧要的。但是菩萨生生世世要与众生在一起,生生世世要大力的利乐众生,所以菩萨得要有很多的福德——能世 三摩地

2018-07-22

(悲品第三)6、为什么说修证解脱道也得要修施?另外,解脱分以身口意为体;可是身口意的证取解脱分,还有三种方便:第一种方便是从惠施开始。由于想要取证解脱果,就必须假藉身口意来修习解脱知见与思惟观行;但是如果不肯舍弃一切,就不能证取解脱果,所以菩萨修到第七地时解脱果仍不;虽然已经在断阿罗汉所不能断的习气种子,但是,最后一分思惑仍然存在,为什么会这样呢?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身为大乘别教或圆教、通教的菩萨都一样,虽然大乘通教只修解脱道,但也有菩萨行者,只是在遇到别教成佛之法以前继续教导众生修证解脱道而已,将来一样要在遇到别教、圆教法门时回心专修菩萨六度,也一样要教导众生修集六度万行。所以在教授菩萨道时,若不能教导徒众们勤修布施行,他就是在阻止徒众们修集菩萨道的资粮。佛在这部经中讲了很多布施的因果与原理,而我们会中多 三摩地

2018-07-22

但佛弟子是舍弃仇恨的,所以念心不同;佛弟子把仇恨舍掉,心心念念都在断除我见、我执,都在修证解脱或佛菩提上;而解脱道与佛菩提的修证都是在无我、无我所上用心观行的,所以都会舍弃仇恨心,这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佛弟子持戒时念心清净。“果报不净”:外道受持的不杀人戒属于世间戒,他们的果报就是生到欲界天,因为他们受持不杀戒时仇恨心还在、嗔恨心还在,所以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个经中的故事是说:往昔天竺国中有一间松寺,其中有住四位道人,他们都是修得五神通以及漏尽通,所以是六通具足的解脱道上的实证者。天竺国的四个居士,各请一个道人长期供养,四个道人也各行教化。一个人至天帝释处演说佛法,一个人则到海龙王宫,另外一个人到金翅鸟所,一个人到皇帝人王之处演说佛法。当这四位道人说法完毕,他们分别会在天王、龙王、金翅鸟王、人王处,这 三摩地

2018-07-22

遮障圣道的部分,是含摄了解脱道的圣道、还有佛菩提道的圣道。你喝酒的人自然而然会跟佛法、佛道会远离的,不只远离了解脱道,也远离了佛菩提道;远离了佛菩提道,就是远离了涅槃寂静,因为这个会跟如来藏的涅槃寂静的互相相悖的,会远离的。再来,酒会使人堕落,即使再为人的话,也容易得痴狂的果报,这个是属于异熟果报;那你说:这个我又看不到。但是为什么我们人会有痴狂的 三摩地

2018-07-22

般若慧里面包括两个部分:一个就是解脱道,一个就是佛菩提道;既然是大乘佛法,佛菩提道一定是含摄解脱道的修法,这个都是要不断地反复地修习,然后观行,才能够这个修法。我们整个布施度开始,就是从断除三界爱这边作起,一般我们说布施,都要有三个很重要的重点:一个就是我们布施的心有没有胜?对方就是那个田,被布施的这个田有没有殊胜?再来就是我们布施的物有没有殊胜? 三摩地

2018-07-22

遮障圣道的部分,是含摄了解脱道的圣道、还有佛菩提道的圣道。你喝酒的人自然而然会跟佛法、佛道会远离的,不只远离了解脱道,也远离了佛菩提道;远离了佛菩提道,就是远离了涅槃寂静,因为这个会跟如来藏的涅槃寂静的互相相悖的,会远离的。酒会使人堕落,即使再为人的话,也容易得痴狂的果报,这个是属于异熟果报;那你说:这个我又看不到。但是为什么我们人会有痴狂的果报?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