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但是这样的二乘圣人,严格来说不是真正的学佛人,因为他们虽然修学佛所说的法,可是只是修学其中一小部分的解脱道而已。他们虽然具有解脱的智慧,但是没有证得大乘菩萨所证的法界实相,就是没有找到那颗「摩尼宝珠」,所以不具有实相的智慧,终究是与成就佛地的那个果德是无缘的,永远不可能成佛,所以说他们不是真正的学佛,只能够说是学声闻阿罗汉,或者是学缘觉辟支佛。至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种人不乐于修悲心而乐于造作生死业,根本不想出离生死,他一天到晚想着哪里有好的享受,他就去享受;至于解脱道、佛菩提道,他说:这个太深了,我听不懂,也没因缘悟入。他不想得,就走了。可是如果叫他周日去某大道场做义工,他一定去。这叫作乐于生死,因为所造的都是生死业:来世得天福,就是生死业。这种凡夫菩萨常常造作善业,目的就是为了受生死之乐,这样的人就是假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假使有人如实开示解脱道,所说的解脱道理都无错误,但这仍然不是妙义、深义!因为那是声闻人的修法,仍然不是深义妙义。深妙义是属于大乘菩萨所修的佛菩提道,必须是听受般若的总相智、别相智及一切种智,才是真的听受深妙义。今天诸位有胆子敢来听我说法,就表示你具足了实义菩萨第一步的资格啦!因为一般众生听到我们的开经偈说:我今见闻得证悟。就骂起来:你们好大胆!大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例如:解脱道中说四圣谛,就以爱为集圣谛,因为爱会导致众生不断聚集种种苦。又如十二因缘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总共十二支。这其中爱、取、有三支是能生支,就是会出生未来世的后有,以及接着而来的老病死忧悲恼苦。而爱取有这三个能生支,也是以爱支为缘起。这就是说佛教认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一些最早的经典,主要阐述的内容就是二乘菩提的解脱道。世尊在这一段时间,尽可能的让所有的都能够快速地断除三缚结成就初果,然后就能够进修二、三、四果,最后能够成就阿罗汉。经过世尊刻意安排的说法引导之后,也普遍的得到了初果乃至于四果的证量,于是自己就知道了,未来一定能够趣入涅槃;所以,对于佛、对于法、对于僧团,都生起了具足的信心,也就是心量变大了。在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简序目前的佛教界,错解佛法的情形很普遍,平实导师以道种智的证量,领导正觉同修会胜义菩萨僧团,介绍佛法二主要道:解脱道、佛菩提道,让佛教的法义与道次第,清楚呈现于世人面前,在当今佛教界中,极为稀有难得。解脱道的四个果位: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以断我见为基础,进一步断除思惑。佛菩提道则以明心为基础,由于福、慧的,最后证得究竟佛果。关键词三缚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个单元,我们要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佛法中的两大甘露法门,也就是解脱道与佛菩提道。想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探究佛法的两个主要道之间的差别,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建立起正确的佛法修证知见。首先,我们来说说什么叫作佛法。有人说佛法就是在讲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起性空、三十七道品等诸法,这就是佛法。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佛法不只是这一些而已,佛法可以依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个殊胜的定力,就是我们对于这个智慧,对于慧心所,对于解脱道的智慧,乃至于佛菩提道的智慧,引发殊胜的决定性的定力,这个才是真正的殊胜的定力。所以,这个定力指的并不是所谓禅定的定力,这个是因为慧所发起的,所以是因为这个欲、勤、念、观所引发,而发起这样子的定力,满足了欲如意足,还有勤如意足,还有念如意足,还有观如意足。所以,就是因为这样子殊胜的定力能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前面一目概说八正道中的世间八正道,是以基本人伦为基础,教导佛弟子们在世间生活,若能遵照八正道之正理实践,就能建立良好的品德,培养慈悲为怀、温良恭谦的心性,以作为修证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之基石。至于出世间八正道之实践,且举尊者舍梨子在《中阿含经》卷七《分别圣谛经》中的开示,可以显示出八正道之真实义:诸贤!云何苦灭道圣谛?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菩提有二个主要道——解脱道、佛菩提道,它含摄三乘菩提——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与佛菩提。声闻菩提是以四圣谛为主旨,以四念处观为观行的法门,以八正道为实施的方法,进而观察蕴处界,了知蕴处界虚妄以后,就将我见、疑见、戒禁取见这三缚结断除,成为初果的须陀洹,乃至将我所执、我执断除而成为四果的阿罗汉,就可以入涅槃。然而阿罗汉入涅槃前,必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故世尊虽因此一大事因缘出现世界,在菩提树下成佛之后,也曾因顾虑世间众生无法信入此法,徒增诽谤成一阐提入阿鼻狱,想即入涅槃,幸因大梵天王殷勤劝请,才观察过去诸佛于五浊恶世度众方便,将唯一佛乘方便分为三乘教法,于初转法轮的阿含部处处隐覆密意而说真心,专为厌离生死的二乘人详细讲解解脱道,待大众都能证得圣果,于佛于法升起箭净性后方于二转法轮的般若部劝进大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然而佛法不只是这样,整个佛法要分成两个大部分来说:一部份是讲二乘——声闻、缘觉所修的解脱道,另一部分是讲大乘菩萨所修的菩提道。解脱道是讲二乘的行者如何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方法与行门;菩提道讲的是生命的实相——法界根源的证知,法界的实相讲的就是有情都有的真如与佛性。常常听禅师说:烦恼既菩提。那么什么是菩提呢?菩提和菩提道有什么联系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再者,以大乘经典尚且说菩萨可以不要入无余涅盘,自己继续选择住世,决定取诸后有,所以取不取后有,根本不妨碍菩萨诸行,这也和大乘法所说的真正的解脱道无关,这根本不共于小乘法的解脱道;更何况菩萨可以继续于佛国净土出生,修学菩萨殊胜法义,共受如来教诲,决定授记成佛,这些后有正是可以成就其一切种智的修学,乃至于三界中的任一有缘世界示现,成就众生学佛信佛的因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是所以二乘人趋于无余涅盘,尚且被大乘菩萨以及如来所诃责,所以大乘经典都是从此了义说而大声地指斥小乘声闻的究竟涅盘纯为虚幻,根本不实;如果二乘人集结大乘经典,这根本是猛打自己声闻人的嘴巴,如是自说所成就的解脱道都是非真,自己否定其所认定的圣境,否定其未来之证境:无余涅盘,请问这样的大乘经典可能是信受无余涅盘的二乘人所集结的吗?5.试问有人会集结根本和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若以三教来说,是从《阿含经》开始,即是第一时教;《阿含经》讲的是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二乘的解脱道,让众生了解断见思惑烦恼可以出离三界,舍寿可以入涅盘;同时,《阿含经》也说,二乘入涅盘不是所有的法都灭掉,佛说灭掉十八界进入无余涅盘中,还有一个「实际」不灭;这个「实际」是各个众生从无始以来本来就存在,是不生不灭的,涅盘则是依祂的不生不灭而施设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事实上是:大乘法里面有一部分通二乘,就是声闻人所证解脱道;但是大部分都不通二乘,所以称为别教。这意思是说,大乘法中大部分的法是与二乘解脱道不共的,与二乘圣人们不共、不通,是二乘法中的所有圣人们都不能证得的;大乘法中有不同于二乘法的解脱道,也有不同于二乘法的佛菩提道,所以才称为别教。当别教的内容修习了,到达佛地时,一圆一切圆,才能称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连听闻都没有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中的道理,这中的实义,又如何去修,又如何去证呢?这样说要了解这生命中的实相,岂不是缘木求鱼!如同有人以为这生命中的实相,是在不断地打坐中,就可以得到,不断地到一念不生,这样就可以得到,如是的虚妄!以没有一个念头生起,又如何去观察一个真正的实相,实相要能被观察,如是的「不相在」,至少也要有可以想要观察的,这样这个被观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以佛菩提道又称为大菩提道,也就是含括了佛菩提道与解脱道这二主要道的,菩萨修学成佛所必须经历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的五十二阶位来说,十信位经历一劫乃至一万劫,修集对佛法僧三宝以及因果法则的信心;有了信心以后才能进入初住位修集布施功德,二住位修集持戒功德,三住位修集忍辱功德,四住位则修集精进功德,五住位修集禅定功德,乃至到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若有智者,能依声闻解脱道而修,乃有度脱之日;或依大乘而修,求证般若实相,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如来藏,就能解脱八苦之系缚,更能勇发受生愿,大菩提愿,常住世间自度度他。《中阿含经》卷七《分别圣谛经》中,舍梨子尊者云:“诸贤!过去时是苦圣谛,未来、现在时是苦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此,万有的根源究竟是什么?这就是佛法所要实证的课题,而这并不是哲学的思惟所能够弄清楚的,也不是声闻解脱道所能弄清楚的;是只有实证的佛法才能确实地探究,而不是作文字训诂、经论讨论所能够得知的。所以,哲学走到最后、探究到最后,这一世没有办法探究到万有的根源,下一世再继续探究;这样研究哲学无量世以后,终究得要走入佛法中,否则没有办法究竟。因此说,哲学还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