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其实在佛法中,这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其实总共就只有两大甘露法门,也就是二乘解脱道以及大乘佛菩提道。二乘解脱道能够让修学者证得无余涅槃出离三界生死,从证初果的断除我见,逐步证得二果的薄贪瞋痴、三果的断五下分结,乃至证得声闻十智,成就四果无学位的阿罗汉之后,就能够究竟解脱,出离三界生死,安处无余涅槃;努力修学解脱道的人,可能在一生到四生之中就证得这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释、儒、道的基本差异在什么地方呢?道家其实是以老庄思想的清净无为之学为主,儒家是以孔孟的入世经世之学为主,佛法是函盖了一切世出世间法的这样子的一个修学解脱道,乃至于修学佛菩提道的一个方法。道家的老庄的清净无为之学,其实它是属于自然主义,也就是说,它其实如果从佛法的角度来讲的话,它是属于自然外道,所以它清谈无为之学,就是在指说我们所有的一切法,其实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最后要跟大家讲,佛陀的全部的佛法,可以划归为解脱道跟佛菩提道。简单跟大家说,解脱道就是教大家如何对治烦恼,佛菩提道就是教大家如何开悟——明心见性,然后于诸法能够真正得到自在。最后跟大家分享,前人梁启超曾经在《学问之趣味》一文说,他说在寒冬里面晒太阳的滋味非常的舒服,但是“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这就是所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然而佛法不只是这样,因为佛法要分成两个大部分来说,一个部份是「解脱道」,另外一个部分就是「菩提道」。什么是解脱道?解脱道就是讲如何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方法与行门,这叫解脱道;那什么叫做菩提道?菩提道就是生命的实相…法界根源的证知;法界的实相讲的就是有情都有的真如与佛性。有些人也许想:「二乘人不是也有菩提吗?为什么他们不属于菩提道呢?」这就是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意根遍缘一切诸法,伶俐得不得了!谁都比不上祂!解脱道的修证必须要靠祂,祂若不肯灭掉自己,阿罗汉就进不了无余涅槃;但是,佛菩提道的修证也需要靠祂,将来利乐无量有情,成就佛地广大无边的功德也要靠祂;祂时时刻刻在无漏有为法上所显示的大功德,实在不可思议。以上说的是第七识的末那识。那八识心王中,最重要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又在哪里呢?这是不能明讲的,因为直接听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非常非常重要的关键,要先提醒大家:就是菩萨要做到这样子的话,如果光只是喊一喊口号的话,你很容易也会在许多的世间考验里面会丧失道心、迷失了自己;其中很关键的地方是要在于,对于我们在佛教里面教义上所讲的佛菩提道跟解脱道,要有正确的认知,比方说,解脱这个方面来讲,要对于解脱的原理要有正确的认知;那这样子的话,才不会很容易的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心经》是佛法之中般若诸经的精华,所有言说语句皆以围绕法界实相心第八识而说,依般若智慧讲佛菩提道的次第修行,依据实相心而说解脱道的涅磐境界和佛菩提道的般若智慧境界。同时也是在说禅宗学人由证悟如来藏心、眼见佛性直至过牢关而证得有余涅磐的种种境界。《心经》所论述的解脱道并非是以二乘菩提由现观十八界和五蕴的虚妄而断我见我执,取证声闻缘觉的解脱果,证得无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就是不论是念佛法门也好,禅定法门也好,甚至于是解脱道的修行,乃至佛菩提道的成就,在在都需要信心具足才能成办;所以怪不得经中说,要一劫乃至一万大劫修学信心,一直要到十信位,才能离开凡夫性;只有进入初住位之后,信才能不再退失,从此才能按部就班的修行下去,直到成佛!第二个叫作十住位。十住位又称为十发趣,也就是说开始趣向佛菩提,开始趣向解脱道。大乘菩提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就是说,佛法本来没有分为三乘道,只是因为成佛之道十分的广大,又要经过无量长劫久远的修学才能够究竟;所以佛陀为了心量不够广大的衆生,才方便施设二乘菩提解脱道,让衆生能够很快地契入、证果,因此而能对甚深微妙的佛法产生初步的信心,愿意继续安住在佛道上勤苦修学。所以说,佛法的三乘道都是从唯一佛乘里面方便施设而来的,好让众生对佛法、对自己生起信心,因此,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贤位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位,其中的十住位又叫作「十发趣」;十发趣,意思就是说有十个层次让你发起那个心:趣向佛菩提道,以及趣向大乘的解脱道;这叫做十种发趣,也就是十住心。那十住位的修行是从初住位的「布施」到十住位的「见性」,这都是习种性的人。初住位是修布施,你们没有办法做法施,那你就做财物的布施;二住位严持戒法,……乃至六住位熏习般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净无想道的问题就出在,如果以它为究竟的涅槃的道路的话,其实他是有可能产生见解上的错误,所以佛陀并不认可证得非想非非想定,就一定是获得涅槃;问题就在这里,因为真正的解脱在于智慧,要有解脱的智慧,能够断除我见、去除我执,这样子才是解脱啊!所以说,在声闻法道里面的解脱道,慧解脱的阿罗汉,他没有四禅的禅定力,可是他就可以入无余涅槃了。也就是说,他只要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三世一切佛都不是因为神通而成佛,也都不是因为种种禅定上的三昧而成佛,那也不是单单因为解脱道的证量而成佛;三世一切佛之所以能成就究竟佛果,都是因为一切种智而成佛。佛的一切种智却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完全没有的,因为大阿罗汉们还是要归依佛,要依止佛。就如同《中阿含经》里面记载,有一次佛陀与诸大阿罗汉等这些们游历各地,到了一个叫作摩竭陀国的地方,然后在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无余涅槃当然不是断灭,否则佛法或至少佛法当中的声闻解脱道,就变成了跟外道的断灭空,死后一切皆空,死后没有任何一法剩存一样的,那佛法就跟外道见没有什么差别了。这个部分我们姑且不提,我们回到我们刚刚说的涅槃如来藏,涅槃有四种——自性清净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还有佛地所证的无所住涅槃或无住涅槃,或无住处涅槃。菩萨所证的不是要如同声闻人依四念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就表示,佛法的二个主要道——佛菩提道与解脱道,全部都含摄在这五位百法之中。然而这五位百法之次第,必须归结于八识心王,如果没有八识心王,万法就不能出生;譬如当七转识灭尽以后,入于无余涅槃之中万法俱泯,阿赖耶识也将从此不再出现于三界中了;因此说,世出世间万法皆为八识心王所生,所以说万法唯识。也就是说,所有的法都是从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中出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种人不乐于修悲心而乐于造作生死业,根本不想出离生死,他一天到晚想着哪里有好的享受,他就去享受;至于解脱道、佛菩提道,他说:这个太深了,我听不懂,也没因缘悟入。他不想得,就走了。可是如果叫他周日去某大道场做义工,他一定去。这叫作乐于生死,因为所造的都是生死业:来世得天福,就是生死业。这种凡夫菩萨常常造作善业,目的就是为了受生死之乐,这样的人就是假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新竹凤山寺的《广论》弘传者,承袭藏传佛教《广论》六识论的中观应成派思想,喜欢画饼充饥,天天喊着想要实证一切智智,但是《广论》中又否定法界实相如来藏,实证一切智智就成为空思梦想;又执着意识心为贯通三世之因,成就常见外道思想,却把解脱道最基本的蕴处界诸法的缘起性空观,从《广论》的「中士道」中剔除,以免学员知道意识是因缘所生法,于是上下都不知道意识的虚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若是经由学术研究而了知十八界五阴的虚妄,纵使已经具足了知全部属于生灭法而虚妄不实了,仍然不是断我见的初果人;因为这样的了知只是知识或学问,深心之中并未接受,不愿意真的走上解脱道的修行之路,当然不可能是真断我见的初果人。而这样的人,可以经由苦圣谛的观行,帮助自己确定接受十八界五阴的虚妄性,帮助自己确实生起实证初果的意愿:确定自己真的要开始走上解脱道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又如有些新学菩萨,初发菩提心欲成就佛道,然因过去世于声闻法中熏修很久,所遇的都是声闻种性之师,转弃大乘法而唯修二乘解脱道,这对欲修佛菩提道的学子来说,也是业障的一种;马鸣菩萨在《大乘启信论》中说过若遇恶缘或时退堕二乘地故之理。不遇声闻缘觉师,愿我得遇菩萨僧是真修佛道者一个很重要的志愿,因此退堕二乘地也是业障的一种。恶业缠身连善法、二乘法都无法增上修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的知见就只有两个主要道:一个就是解脱道、一个是佛菩提道。如果能够解脱生死,不在三界中轮回、乃至于能够成佛,这样才是叫作真正的学佛啊!要能够成为一尊佛,当然是要跟佛学习,因为众生有很多的贪、瞋、痴、无明,因此由于这样的妄想执著,所以不停地就在造作后有,因而就随业流转在五趣六道中,受尽轮回生死的苦恼。佛弟子正因为要解脱生死,所以才要学佛,那么既然想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事实上,菩萨戒也是成就佛菩提道的必要条件,没有受菩萨戒是不可能成就佛菩提道的;因为世界上,只有佛教的二种修学方法才能让众生解脱──也就是佛菩提道与二乘菩提解脱道,其他就再也找不到可以成就的方法了。因此,我们也必须要了解佛法的珍贵所在,如此就会对于佛菩萨所教导的戒、定、慧三学,产生极为尊重之心;而且无论如何都想要去成就它,因此当然就不会轻易犯戒了。这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