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而这个大乘的出世间不同于二乘解脱道的出世间,因为二乘的解脱道,只是将五阴世间出生的烦恼因灭除,使得五阴不再于三界中出生现行,仅存涅槃本际如来藏住于本来解脱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寂灭状态中。因此说二乘解脱道法,没有世出世间的功德可以发起。世出世间的殊胜功德,一定是依止于不偏三界空、不偏三界有的般若中道才能够引发出来。因为出世间,指的就是我们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正思惟这个五阴的所谓颠倒,要怎么样才能够让自己远离这些颠倒而获得正见?不在颠倒中而愚痴无明;正思惟过后,让自己能够在世间以正命而活,以正命而活就不会去造作诸多损害众生的业;接着,在身口意上面,能够清净的让自己依止戒行,不去犯戒;之后,对解脱道的方向及内容能够维持正念,让自己随时能够忆持:要怎么样来解脱于三界中的生死烦恼的过失?让自己怎么去解脱?不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修习禅定不可以只靠打坐,也要精进降伏或断除五盖性障,这样禅定才能够成就;要证解脱道或佛菩提道之法,必须先让次法成就;或者要证悟实相,需要先断我见等等。所以,法义上的关联与修学次第,也是具有至关的重要性的。又譬如《大般涅槃经》卷26中的开示:金师之子应教数息,浣衣之人应教骨观。即使方法本身是正确的,但是不同根器的人,却需要修学不同的法门才能成就。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终究诵经的目的,是为了要让我们真正趣入佛法的修行,也就是真正进入到真正佛法的修行里面,到解脱道甚至于佛菩提道的修行里面,这样子才是诵经要成为佛法修行的最主要的一个意涵。(原标题:诵经、作早晚课的目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样的佛智也不是二乘纯修解脱道的解脱智慧,更不是一般所谓在意识层次里面,自己的思惟想像推测的。意识自己的思惟想像推测会是说,要将这个有染心转成无染心;如果说这样子就是佛智的话,那么二乘的圣者他已经将生死于三界的这个烦恼障都断除净尽了,应该是属于是无染心,可是声闻阿罗汉、缘觉辟支佛却不是佛;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说,这样的部分不是佛智,而是属于是意识层次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在声闻解脱道当中,烦恼的定义并不是只有这样;凡是会障碍出离三界生死的心行,都叫作烦恼。即使你对某一件事情的感觉,心里是快乐的;但是只要这样快乐的心行会障碍解脱出离三界生死,那这样快乐的心行,仍然是属于烦恼所摄。什么样的心行会障碍出离三界生死呢?主要有六种根本烦恼,就是贪、嗔、痴、慢、疑、恶见。这六种根本烦恼,就是声闻菩提当中所要断除的烦恼。什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二乘解脱道当中,则要修学如何断除三缚结证初果,薄贪瞋痴证二果,断五下分结证三果,断五上分结成四果阿罗汉。而在大乘法中,则最初的十信位要以一劫乃至万劫,修集对大乘佛法的信心。初住位到六住位则要修集布施、持戒乃至般若等六度功德,并且在六住位的时候,熏习般若中观以及断我见的加行;七住位要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性的如来藏;八住位要在一切法上现观般若中道,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我们都知道啊!咒语本身它只是一个音声而已,真正要净化的一定是要你要自净其意,而不是透过咒语的方式,要帮你净化你的身口意啊!那要如何自净其意呢?当然就要顺着佛陀的教导,好好去修解脱道。最后谈到是说,所有一切的咒语,如果你不曲解了,按照陀罗尼原来的意思,那你诵念之后会不会得到诸佛菩萨的祝愿加持呢?这倒是肯定的。实际上只要每一个佛,好好地修学佛法的话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直到成就了俱解脱果,自知不受后有之后,于解脱道之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在未舍寿前便会独自思惟:阿罗汉入灭以后,是有、是无,是有无、是非有无?由于这样思惟的缘故,就知道有涅槃本际不灭,离我,离人,离受想行,寂然无想,非三界有,亦非断灭无,因此而说为中道。但是,阿罗汉仍然未知、未证、未领受涅槃本际第八识如来藏,所以不能发起般若智慧,当然就无法入于中道实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就是说,佛法本来没有分为三乘道,只是因为成佛之道十分的广大,又要经过无量长劫久远的修学才能够究竟圆满;所以佛陀为了心量不够广大的众生,才方便施设二乘菩提解脱道,让众生能够很快地契入、证果,因此而能对甚深微妙的佛法产生初步的信心,愿意继续安住在佛道上勤苦修学。所以说,佛法的三乘道都是从唯一佛乘里面方便施设而来的,好让众生对佛法、对自己生起信心,因此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法我们大概来说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就是解脱道的部分,另外一个就是佛菩提道的部分。解脱道的部分就是涵盖了声闻菩提与缘觉菩提,佛菩提道的部分就是除了解脱道,还有实证的部分,连佛所成就、最后的一切种智,甚至法界实相的智慧,乃至到最后的一切种智,这都是佛菩提道所含摄的。所以真正的佛法是含摄三乘菩提的,不仅是只有声闻阿罗汉道,还有缘觉的辟支佛道,甚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就像《维摩诘经》当中记载,维摩诘菩萨令他所化现的菩萨,前往上方四十二恒河沙佛世界,去到众香国,向香积如来求得如来斋食所剩的香饭,带回到娑婆世界来施作佛事;就能够令爱乐声闻解脱道小法的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弟子们回小向大,信受并且弘扬佛菩提的大道,也使香积如来的名声普闻于十方世界。难怪阿难尊者亲见如此胜妙之事以后,他要惊讶地赞叹,说这是他从未曾见、从未曾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最后要跟大家讲,佛陀的全部的佛法,可以划归为解脱道跟佛菩提道。简单跟大家说,解脱道就是教大家如何对治烦恼,佛菩提道就是教大家如何开悟——明心见性,然后于诸法能够真正得到自在。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01集何谓佛教?>正纬老师(原标题:佛法的内容是什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是布施给向道者——也就是向须陀洹:在解脱道的修行中,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圣贤之人有八种,也就是佛陀所说的四双八辈,也就是向须陀洹、须陀洹、向斯陀含、斯陀含、向阿那含、阿那含、向阿罗汉、阿罗汉这八种修行人;其中最初阶就叫作向须陀洹,也就是向初果人,他们对于初果之前所应该修证的四加行——煖、顶、忍、世第一义,也就是四加行这个部分已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这样的二乘圣人,严格来说不是真正的学佛人,因为他们虽然修学佛所说的法,可是只是修学其中一小部分的解脱道而已。他们虽然具有解脱的智慧,但是没有证得大乘菩萨所证的法界实相,就是没有找到那颗摩尼宝珠,所以不具有实相的智慧,终究是与成就佛地的那个果德是无缘的,永远不可能成佛,所以说他们不是真正的学佛,只能够说是学声闻阿罗汉,或者是学缘觉辟支佛。至于除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其实无常这件事情不只在佛教里面,其他的宗教有没有体会到世间现象的无常呢?照样有!所以,无常并不是佛教与其他宗教不一样的地方,无常更不是佛陀所教的真理;因为佛陀……如果我们讲到真理的话,那一定得回归到解脱道跟佛菩提道;而解脱道谈到无常这个部分,谈到的是什么呢?乃是三法印里面的诸行无常。所以,这个部分希望大家分辨清楚,无常并不是佛教唯一的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诸佛也可以称为阿罗汉,但是阿罗汉不能称为佛,因为单单修学二乘解脱道不能成佛,只能成为阿罗汉,必须回小向大,继续修学大乘佛菩提才能成佛。为什么?因为大乘佛菩提道函盖二乘解脱道,二乘解脱道只是大乘佛菩提道里面的一小部分而已!《法华经》说,二乘只是化城,只是过渡的休息站,让二乘人暂时能够止息于生死苦,然后劝发菩萨心,再传授唯一佛乘的如来藏妙法,最后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什么会叫作五阴魔呢?因为众生对于五阴本身的执著烦恼,就是对于佛菩提智的遮障;也就是,一开始修学解脱道以及佛菩提道的时候,这是我们首先要面对的魔。一般的人都以为魔是外来的,可是这个五阴魔是内在的。所以有的魔是内在的,也有外来的,而不了解的人就把五阴魔认为也是外来的;可是五阴魔说穿了其实就是自己,就是自己对于五阴本身的自我执著,因此而产生对于解脱道修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般涅槃经》卷36)这一段中佛陀说有这样的一个三种信不具足的人,第一种就是他能够信受真如的说法,可是不能推求,这一种也是信不具足的一种;第二种信不具足,是他的信心是从听闻而来,而自己不能从思惟中来生出这个信心,这是第二种信不具足的人;第三种,他相信有解脱道、佛菩提道,可是他不相信有得道之人。这三种信不具足的人,我们来一一为大家说明。第一种有信而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陀的诸们,包括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也大多数本来在修学外道法,是在接触了佛陀之后,才明了自身所学并不是;然后就放弃错误的外道法,然后归依佛门三宝,而后才能够在解脱道以及佛菩提道上有所实证。在佛世的时候,天竺总括起来共计有九十六种的外道,这九十六种外道把它归类的话,不外乎有四种的邪执:第一种是执着邪因邪果,第二种、执着无因有果,第三种、执着有因无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