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什么是客烦恼?为什么烦恼还要加个客字?因为在佛法中,烦恼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解脱道中的两个烦恼,就是见惑和思惑,就是我见与我执,这是两个烦恼。第三个烦恼叫做上烦恼,也叫做无始无明;但这个无始无明虽然只有一个,它很深细、很广泛,所以又称为尘沙烦恼。除了这三个烦恼以外的烦恼,都叫作客烦恼,因为都是在我们自身烦恼以外的来来去去犹如客人一样的烦恼,所以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她因为已证本识如来藏故,所以能对治断见外道对阿含解脱道的质疑及问难,也因此而成为五百比丘的上师,一生追随她学法及弘法而于人间;由此可见这五百比丘,当然也是以菩萨戒为正戒而以声闻戒为别解脱戒,所以他们都不理会八敬法,否则就不会追随在家相的童女迦叶学法了,也不会以丈夫身跟随她弘化人间。(注:终生不婚嫁,不剃度,也不受声闻戒,只受持菩萨戒,以菩萨戒为归,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说法也不对,因为我如果一样受持优婆塞戒的戒法,一样可以使我清净口业,为什么我不受持呢?能清净口业,解脱道就容易修,佛菩提道也容易修,所以出家人虽然不必正受优婆塞戒法,但又何妨同时受持呢?(原标题:善戒一定要有五种方便)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声闻人推溯到无明时,确认众生由于不知蕴处界的虚妄性而产生了自我执着,这就是无明;然而断除我执时,若不是因为佛陀开示无余涅槃中有本际实存、常住不变、真实,二乘圣人就会因内有恐怖,我见与我执是无法断除的;但是菩萨不但要断我见、我执,还要推溯无明是从哪里来的?对二乘人来说,解脱道的修行是在了知无明的内容,也从佛闻知涅槃中的本际常住时,我执断尽就结束了。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我们贪欲很重的时候,要降伏贪欲是很不容易的,此时可以先从断我见下手,我见一旦断除,再来观察贪欲的过患,这样子修,符合解脱道的修证次第,会比较容易断除贪欲。长期来看,这也是对不邪淫戒的履践。我们了解戒律的原理,就可以很愉快的守戒,增长自己的德行。还没有受戒的人,也不必因为无法严格的遵守轻戒,而不敢受戒。(原标题:对不邪淫戒的看法及定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四、戒又名为上,不是低下之法;因为持戒的缘故,能使人上生欲界天;乃至由于持声闻戒或菩萨戒而导致与道相应,因此证得声闻解脱道乃至证得佛菩提无上道,所以戒又名为上。第五、戒又叫作学;戒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习如何调伏身心,让我们学出世间的佛法,让我们把心用来修学发起善根、慧根的佛法,所以戒叫作学。戒有以上说的五种道理。前面也说有戒戒、定戒、无漏戒、无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我们贪欲很重的时候,要降伏贪欲是很不容易的,此时可以先从断我见下手,我见一旦断除,再来观察贪欲的过患,这样子修,符合解脱道的修证次第,会比较容易断除贪欲。长期来看,这也是对不邪淫戒的履践。我们了解戒律的原理,就可以很愉快的守戒,增长自己的德行。还没有受戒的人,也不必因为无法严格的遵守轻戒,而不敢受戒。问:末学最近研究有关「性与道德」的相关文章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佛是舍弃仇恨的,所以念心不同;佛把仇恨舍掉,心心念念都在断除我见、我执,都在修证解脱或佛菩提上;而解脱道与佛菩提的修证都是在无我、无我所上用心观行的,所以都会舍弃仇恨心,这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佛持戒时念心清净。果报不净:外道受持的不杀人戒属于世间戒,他们的果报就是生到欲界天,因为他们受持不杀戒时仇恨心还在、嗔恨心还在,所以无办法修证禅定;只能因为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佛说解脱道时,六十二外道见、九十六外道见一一都破斥,没有一种邪见可以逃得过。讲经就是要这样,所有的外道见都要破尽,不可请求说:「佛陀啊!您何必破尽一切外道?人家某某外道,他也没有毁谤您。」虽然如此,你怎麽知道未来世那种外道见不会来破坏佛教?佛在世时有大威德,他们不敢来破,未来就会破你,所以得要尽破。善知识在书中告诉我们,写书跟一般度众时是不一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例如解脱道中说四圣谛,就以爱为集圣谛,因为爱会导致众生不断聚集种种苦。又如十二因缘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总共十二支。这其中爱、取、有三支是能生支,就是会出生未来世的后有,以及接着而来的老病死忧悲恼苦。而爱取有这三个能生支,也是以爱支为缘起。这就是说,佛教认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当下应允,并说:来得好啊!比丘!须菩提当下粗重烦恼落谢,法衣着身,成为修学解脱道的出家人;须菩提又继续精进不懈地修习,终于证得阿罗汉果,并具三明六通及成就八解脱的俱解脱大阿罗汉,解脱道成办,已能出离三界的系缚,并为诸天世人皆应恭敬供养的无学圣人。这时众比丘们看见了须菩提来求道的过程是如此殊胜奇异,又看见他很容易生气的情形,均感到不解和疑惑,就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从这里我们就知道,当一个人把布施的功德回向早日成就佛道时,就表示这个人的心早就已经是菩萨了,因为他决定要行菩萨道,所以发起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就是菩萨,就变成施主胜,所以即使布施的财物很少,布施的对象也很差,可是因为施主胜就能够让他的果报无量无边!从经典中我们看到有人布施给辟支佛,就能够得到无量劫当转轮圣王的果报,那个人还没有将功德回向要成佛,只是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就好像说,有极少部分的一些世间人,他剃了头、着染衣以后,看起来好像出家一样,其实他心里面都不想要去修证最基本的出家法,也就是说解脱道,依然在世间的名闻利养上面用心。所以有的人才会说:哎呀!他根本没有出家啦!哎呀!他只是出了一个家,然后又搬到另外一个家。那么这个道理,就跟前面的状况是类似的。更多精彩内容,请打开下面的链接和我们一起观看《三乘菩提之学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由于这一类的人终于亲证佛法中的解脱道,而达成了可以离开世间的目的。从这一部分学人而言,说他学佛是有着厌世或出世的心态,他是有声闻的心态。那么为什么说声闻法可以令学人亲证出世之法呢?看看《增壹阿含经》卷十六是怎么说的:【世尊告曰:云何?比丘!汝等岂非欲离生死,求无为道故、作道乎?然五阴之身实不可保。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如世尊教,我等族姓子所以出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而他们的佛道,实际上就是阿罗汉道,就是解脱道,而不是真正的生死解脱。因为真正的生死解脱,是得到真正本来就解脱的涅槃因,涅槃因就是这个如来藏。所以佛本来就没有入涅槃,而且佛陀还能够显示诸涅槃的功德力。佛陀于无余涅槃界,无余涅槃界是属于阿罗汉,他所证的极果最后解脱,他只剩下他这一个真正的涅槃心,可是他并不能了解,这涅盘心是什么。他只能透过佛陀的形容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都是因为假藏传佛教,根本就没有智慧能力来帮助修学者,在生前得到解脱道,或是佛菩提道的果证,所以就蒙骗人说,可以帮助人在死后得到解脱或者成佛。这其实只是一种欺骗愚痴无智的信众的诈骗手法罢了! 从上面简单的说明,相信各位菩萨应该都对身坏命终之后的投生道理,都有了正确的认识。也应该已经了解到《西藏度亡经》所说的种种有关中阴身阶段的内容,可以说是荒谬 | admin 2018-07-23 |
![]() |
一般的众生大多是全心全意地忙碌世间的俗务,根本没有心思去想到解脱道,当他在有欠缺不足的情况下,没想到竟然有人会主动地提供资源以及关怀他,他感受到了这个施主是真的为他好,自然就会对施主很感恩,这时候就能够敞开心胸,听进平时听不进的善言。所以,这是一种摄受众生的方便,当他愿意欢喜接受的话,我们就可以为他说明三归依,当他理解之后,再帮他作三归依。等三归依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至于修慧呢?佛法要修福修慧,修慧就要观慧有两种,一个就是小乘的解脱道,就是观五阴、十八界的虚妄,就是这篇故事告诉我们的,能够观五阴、十八界的无常、苦、空、无我,我们就愿意厌离;厌离这个三界,那就能够得证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至于解脱道的慧之外,还有一个就是佛菩提道,佛菩提道它的修法,就是要参禅来悟这个如来藏,知道我们的身心乃至山河大地,简单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上从诸佛一直到菩萨七住位,这是兼有般若及解脱道的智慧者;二乘的四双八辈以及辟支佛,这是有解脱道上的智慧者;乃至有时候广说于禅定是有证量的人。但这是广说,因为一般说佛法上的证量,说的是于佛菩提道、解脱道是有所亲证的,因为相信佛菩提道、解脱道乃至于禅定是可以亲证的;又加上说亲近这些于法亲证的善知识,布施的时候也听闻相关的法义,当然也就造就了将来可以亲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就是心不净了,你是在求世间生死的善果嘛!这布施就成为求世间法了!应该以此福德回向证得解脱道,或者回向亲证佛菩提果及世世自生智慧能度众生,这样就不是为生死善果而布施了,就是心净。布施时不要为生死善果而做,也不可以为了想要善名超过别人而行布施,在世间法中叫作伪善,是做给别人看而求名,也为了名称胜他而施,这是不净心施。有人则是为了想在未来世色身更有力、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