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有的人是贪瞋性的凡夫根性,有的人则是愚痴性的凡夫根性,有的人是适合修学人乘的凡夫根性,有人则是适合修学天乘的凡夫根性,这些人都不适合修学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佛法。前两种人是不可能修学佛法的,乃至人天乘的善法都不可能修学;第一种是人间贪财造恶的众生,或是贪财而不造恶,以正当的手段努力积聚资财而不肯行善。第二种人是愚痴无智而无法修学佛法的众生,再怎么教导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种种世间人所修的苦行,都是佛陀所诃责的,因为都是愚人的行为,为因都与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修证无关。每见许多人出家以后专修苦行,然而我见都不能断除,内我所(六识见闻觉知性)的执著也不能断除,贪瞋及愚痴无一能断,正在苦行时总是心中不断攀缘于外法、五阴及种种内我所、外我所诸法,这样的苦行,即不能获得来世的世间法可爱果报,也不能获得解脱,更不能生起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佛法讲的就是解脱道与佛菩提道,若是有人把世间法套上佛法的名相来说,或者甚至是以此来破坏真正的佛法,假如你是想要证得真正佛法上的智慧,而在这样相似佛法之中去布施,是没有办法得到亲证佛法的果报的。这就好像说,在银行存款,是没有办法在土地银行领取利息的道理是相类似的。所以因为菩萨就是有了这样初步的智慧之后,他慢慢的可以从佛的开示中进一步明白自己继续往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能否如实了知识阴的虚妄性,正是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修行的关键,所以对识阴自己的如实了知,对修学解脱道及大乘佛菩提道的人而言,就变得很重要了。如何是对识阴的如实知?除了对识阴的内涵确实了知以外,也应对识阴在五位中必定会暂断的事实要加以了知,并且应从识阴的出生与运作时必须有的所依诸缘加以了知,再从教证上的闻知与信受,思惟之后再于现实境界中来作现观,才能确认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法之内涵,唯有二主要道——解脱道与佛菩提道,除此以外,无别佛法。解脱道者谓:断除我见及我执,于声闻法中即是初果至四果所断之烦恼也。初果所断之烦恼为三缚结,即是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二果所断烦恼为减低欲界烦恼之贪着,令贪瞋痴淡薄,名为薄贪瞋痴;三果所断烦恼为五下分结,即是欲贪、瞋恚、我见、戒禁取见、疑见;四果所断烦恼为五上分结,即是色界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因此在烦恼断得彻底与否的状况下,二乘解脱道与佛菩提道还是有相当的深浅差别。在大乘法的修学过程中,是直接依于大乘见道的功德,转依如来藏的真如体性来断烦恼障;解脱道的四果是依于大乘如幻观、阳焰观、如梦观等来成就。所以有着殊胜于二乘解脱果,但是更能真自在于五尘的功德力用,这是目前仅存于大乘汉传佛教殊胜殊胜的行门。我们应该要珍惜自家珍宝,发挥自家珍宝的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八正道中的世间八正道,是以基本人伦为基础,教导佛弟子们在世间生活,若能遵照八正道之正理实践,就能建立良好的品德,培养慈悲为怀、温良恭谦的心性,以作为修证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之基石。第三章出世间八正道佛世尊在阿含经中开示八正道之正理,着墨甚多,在在处处告诸,于八正道之理须多熏习、多思维、多奉行,就可以从生死的此岸,度到解脱的彼岸。八正道其实就是苦灭之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回向的真实义,主要是希望透过菩萨的一切善净行,能够增上自己与众生在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上的成就;等而下之者,才是在世间法上面的减少遮障、福报增广,乃至求取各种三界有为之法。所以,回向应以利益自己及众生能够在佛道上的成就为主,如果离开这个目的,就无法成就回向之功德。譬如在《小品般若波罗蜜经》中记载,须菩提尊者在弥勒菩萨开示以后说:若不闻不得般若波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世尊的法教包含有哪些呢?世尊的法教除了包含我们所耳熟能详的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之外,还包含了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等总共五乘法道。譬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百零二〈称扬功德品〉中说:世间所有人乘、天乘、若声闻乘、若独觉乘、若无上乘,皆从菩萨摩诃萨众方便善巧而得成办,菩萨所有方便善巧,皆由般若波罗蜜多而得成办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三种意邪行是邪见,指的是对于佛法中的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见解完全偏差而错知错解,没有办法走入正确的法道中。例如他把阿罗汉当作就是佛法中最高的修证,认为佛陀与阿罗汉的智慧是一样的,把意识心当作是不生不灭的真心,把世间的修福、修定当作是成佛修练的法门,把世间的哲学推论当作是佛法的解脱智慧,这些都不是真正佛法的行门与修证范围,抱持著这些偏差的见解不能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此时的清净三归依却是不共外道,虽然只是在外相上世间的住持三宝上来归依,却是在这样的趣向过程中,使得菩萨分证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因缘一分一分地成熟,这是外道法所没有办法成办的部分。菩萨修学的阶位次第增进之后,来到了六住位,一样要如同二乘人去观蕴处界虚妄,乃至也要断我见;此时所证之法,有通于二乘人的一分——所谓的二乘的空、无相、无愿三昧,这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依于这个第一义谛如来藏,才有佛法的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实证可说;而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实证,也和是否身出家是没有绝对的关系的。如果是声闻的解脱道的修行,身出家确实是比较容易达成的;因为当只有世俗谛的解脱智慧,但是还没有第一义谛的佛菩提智慧之前,直接远离世间五欲,是比较容易成就二乘解脱果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阿含经》当中所记载的,以出家比丘的修行记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能如实知解脱道与佛菩提道故,能如实知四种圆寂故,已知诸地无生法忍故,具道种智故。此宗虽具如是本质与功德,然此唯识宗之入门,要依证悟自心藏识之般若慧为本,方能进此门中修证唯识无量三昧,故此宗之入门,不宜外于禅宗。此宗之三贤位中胜解胜行,即是三论宗之般若别相智;须于证悟藏识后,通达三论宗之般若中论旨意,而后易修十地唯识行,故亦不应外于三论宗及般若经典。 | admin 2018-07-22 |
![]() |
但是,珍贵的佛法却能让我们经由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修行,以信愿行三力来改变业力。鸠摩罗什菩萨正是这样借著“业因缘”而发起“完全利他”之事业,示现烦恼相而度化众生。表相上,鸠摩罗什菩萨虽是因利他而烦恼,实则是为利己道业之增长,是于菩萨道上地地增上。诚如《菩萨优婆塞戒经》佛说:“一切恶友诸烦恼业,即是菩萨道庄严伴。”鸠摩罗什 | admin 2018-07-22 |
![]() |
)世尊不忍众生久处漫漫长夜、求出无期,故开示涅槃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二门;犹如欲界六天之天主以甘露水润泽一切众生,佛亦如是,欲令众生永断生死,得究竟安乐,故传此二种出世间甘露法门,是真究竟不死药也。(摘录自平实导师著,《甘露法雨》,陆序,页8,佛教正觉同修会。)佛菩提道和解脱道为什么称之为甘露法门呢?这是藉譬喻来说明这两门的殊胜;譬如甘露琼浆是欲界中最好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个单元,我们要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佛法中的两大甘露法门,也就是解脱道与佛菩提道。想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探究佛法的两个主要道之间的差别,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建立起正确的佛法修证知见。首先,我们来说说什么叫作佛法。有人说佛法就是在讲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起性空、三十七道品等诸法,这就是佛法。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佛法不只是这一些而已,佛法可以依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前面一目概说八正道中的世间八正道,是以基本人伦为基础,教导佛弟子们在世间生活,若能遵照八正道之正理实践,就能建立良好的品德,培养慈悲为怀、温良恭谦的心性,以作为修证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之基石。至于出世间八正道之实践,且举尊者舍梨子在《中阿含经》卷七《分别圣谛经》中的开示,可以显示出八正道之真实义:诸贤!云何苦灭道圣谛?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二章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联系大乘菩提道与二乘解脱道虽有很大的差异,但二者又有许多联系。1.二乘解脱道与大乘解脱道共通,所以大乘法的菩萨们也必须修学解脱道。大乘法中解脱道的见道的部份,可以和菩提道的见道一起完成,七住菩萨在亲证如来藏的同时断除身见、我见,完成了初果解脱。菩萨十住位眼见佛性,现观世界如幻,贪嗔痴转薄,成二果解脱。到十回向位的菩萨成就如梦观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开经偈说的「微妙甚深无上法」,指的就是唯识方广诸经的菩萨增上慧学;菩萨修学增上慧学,亲证法界实相如来藏中所含藏的一切菩提道种子的般若种智,以此深妙种智来说法,广度一切众生,成佛所需福智庄严修学时,不但自己成佛,也利益一切有缘众生将来能毕竟成佛,这就是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二道并行、别无他法的约略说明。总之,无始以来没有不证一切种智的究竟佛,一切种智则是实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五、一切世出世间法的成就皆应以何为圭臬?原因何在?六、行世间八正道,对佛子求佛菩提道有何影响?第二目出世间八正道前面一目概说八正道中的世间八正道,是以基本人伦为基础,教导佛弟子们在世间生活,若能遵照八正道之正理实践,就能建立良好的品德,培养慈悲为怀、温良恭谦的心性,以作为修证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之基石。至于出世间八正道之实践,且举尊者舍梨子在《中阿含经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