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是等辈人,如履泥途,负于重石,渐困渐重,足步深邃(suì)。若得遇知识,替与减负,或全与负,是知识有大力故,复相扶助,劝令牢脚。若达平地,须省恶路,无再经历。世尊。习恶众生,从纤毫间,便至无量。是诸众生,有如此习。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宜为设福,以资前路。或悬幡盖,及燃油灯 | admin 2020-06-14 |
|
我观业道众生,校量布施,有轻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唯愿世尊,为我说之。尔时佛告地藏菩萨。吾今于忉利天宫一切众会,说阎浮提布施,较量功德轻重。汝当谛听,吾为汝说。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愿乐欲闻。佛告地藏菩萨。南阎浮提,有诸国王,宰辅大臣,大长者,大刹利,大婆罗门等。若遇最下贫穷,乃至癃(lóng)残瘖(yīn)痖( | admin 2020-06-14 |
|
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bō)盛饭,往饷(xiǎng)其母,母得钵饭,即以左手障钵,右手搏(bó)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tì)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祇(qí)、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 | admin 2020-06-13 |
|
也就是说,一个修禅定者,他依于禅定─四禅八定-他修到非想非非想定,虽然从外观上,他从初禅、二禅、到四禅的时候,到了四禅他就已经息脉俱断,他已经没有心跳呼吸了,可是这个时候还不是死亡,而且其实这个时候他还有个意识存在,所以就有所谓的五现涅槃,他们就认为说,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都有可能是涅槃啊!乃至四禅的人,他认为说我息脉都断了啊!那我最接近死亡了 | admin 2020-06-12 |
|
------------《涅槃经》卷六龙树菩萨根据《无尽智慧所说经》中“说诸法究竟性空者为了义经,以种种名相说世俗法者为不了义”为总旨,视第二法轮《般若》部诸经为了义经,广泛开演般若深义、诸法缘起性空之理,造中观六论,开创了中观见。依《解深密经》的划分原则,第一、第二法轮为不了义,第三法轮是了义;依《无尽智慧所说经》的划分原则,第一、第三法轮为不了义 | admin 2020-06-12 |
|
![]() |
非唯见道必须有福德为助,乃至见道后修学相见道位观行所得之智慧,亦须具备福德作为进修之资粮;如是次第进修诸地,莫不如是;乃至即将成佛之前的等觉位中,尚须百劫专修布施,头、目、脑、髓、舍宅、妻、子,无一不可布施,都无贪著;以如是百劫难施能施所得福德,方能成就佛地三十二大人相及无量随形好,具足如是广大福德之后始能成佛。由是缘故,佛说菩萨六度乃至诸地所修十 | admin 2020-06-11 |
继马鸣菩萨之后,又有龙树菩萨有感于声闻各部派教团之异执,已渐渐失去佛之真实意旨;复有九十六种外道死灰复燃、竞相兴起,更使二乘部派未能以如来藏中道实相般若为根本而产生了偏执;如是经由师资相传下来,很容易落入邪见之中而沦为外道断、常邪见,使小乘声闻易遭外道的破坏;为破邪见并显示佛之正法,龙树菩萨造了《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其中之《中论》广 | admin 2020-06-10 |
|
二千五百多年前,世尊于天竺示现大般涅槃以后,声闻法中的摩诃迦叶尊者观察到:须跋陀罗摩诃罗比丘认为可以不必再听从世尊关于净或不净、应作不应作之言教,随著世尊之涅槃示现,从此以后自己可以随欲造作或不作。看到同行比丘有这样的想法,促使摩诃迦叶尊者思惟著:有这种想法之比丘能导致恶法生起,应该趁恶法未兴起之前结集世尊言教为法藏,让世尊正法能够住世久远以利益有 | admin 2020-06-10 |
|
五者疑见断,谓三果人于外道之误认色界境界为涅槃之修证者,已如实知见;于诸方外道大师之已否断除色界身我见,皆已如实观察,悉知彼等所证『涅槃』之虚妄所在,于诸外道大师之是否已证涅槃,皆已于其言语著作之中正确判知,无有疑惑,名为五下分结之疑见永断。如是断尽五下分结已,名为三果圣者。三果人进断五上分结,即成四果阿罗汉。五上分结,首为色界三种妙欲之贪爱,谓色 | admin 2020-06-10 |
|
![]() |
html结缘书:大乘无我观http://www.sanmodi.cn/mobile/book/30.html佛教之危机http://www.sanmodi.cn/mobile/book/28.html灯影-灯下黑http://www.sanmodi.cn/mobile/book/27.html护法与毁法http://www.sanmodi.cn/mobile/book/23.html辨唯识性相http://www.sanmodi.cn/mobile/book/24.html假如来藏http://www.sanmodi.cn/mobile/book/25.html入不二门http://www.sanmodi.cn/mo | 三摩地 2020-06-10 |
![]() |
以是缘故,说三乘见道必须有未到地定作所依,欲证阿罗汉果者必须有初禅以上定力作所依,是故论说:“复次,唯依诸静虑及初静虑近分未至定,能入圣谛现观。”26亦未限定必须第四禅,乃至证不还果时亦只需初禅即可,不需第四禅27。故琅琊阁说须证第四禅已方能见道,此说不唯违教,亦复悖理。 四、大乘见道后即很快刹那入地? 辨正: 1、玄奘菩萨在中国 | admin 2020-06-09 |
从初地开始才算是修道位,七住位是般若正观现前——明心而证得心真如,但见地仍未满足,还得要把见地修证满足(具足后得无分别智)之后才算是进入初地;要从初地的入地心开始继续修学十度波罗蜜,这时才算是大乘佛法中真正的修道。由此可知三乘佛法的修证,特别是佛菩提道,必定都有次第性;例如从七住位开始内门广修六度万行,初地入地心开始内门广修十度波罗蜜,这 | admin 2020-06-08 |
|
第三种贤圣可就不一样了,这些人都是菩萨摩诃萨;菩萨并不是像声闻圣人只是相信,也不像缘觉圣人只是推断确定,而是要亲证那个本识的实际存在;菩萨得要把本识找出来,必须现前观察:果然我的色与名,都是从我自己这个本识中出生的;原来我的色身不是父母制造出来的,而是我的本识制造出来的,而父母只是提供因缘、提供环境给我的本识来制造我的色身;制造出色身以后,本识就可 | admin 2020-06-08 |
|
)二乘菩提之修行,首要之务在于断除我见;断我见之法,首须现观「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之觉知心,乃是依他起性,乃是虚妄法,不可认定为常住不坏法;应当现观其虚妄性之后,断除对觉知心,对意根自己之自我执着,是名二乘菩提之见道,证得声闻初果。(节录自平实导师着,《宗门正眼》公案拈提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1年3月二版三刷)二乘菩提法称 | admin 2020-06-08 |
|
不论是修学大乘法,或是只想修学二乘法,这都是必经之路;不能外于断我见-现观觉知心的虚妄-而获得三乘菩提中任何一乘的见道。(节录自平实导师着《楞严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1月初版首刷,页193。)真的是在事相中观察如来藏心并没有尘劳,而且只是一念相应之后就观察如来藏全无尘劳,不是像二乘菩提法门要长久修学断尽我执才渐次捨离尘劳,而 | admin 2020-06-08 |
|
)空性者,则是菩萨修学般若第一义谛者所必须现观之理。欲证般若所说空性者,要须亲证空性之体,佛说空性者以第八识如来藏为体故。然而般若无知,因觉知心而显智慧;空性离知,藉觉知心而了万法。因此,般若及唯识二系诸经所说空性,非谓万法缘起性空,实说万法缘起性空之实相--空性;此空性即是四阿含中所说「名色缘识之识、涅槃之实际、本际、如、如来藏」也。般若系诸经中 | admin 2020-06-08 |
|
能观的心以及被观的自在心,在三界中示现时,都是空的法相,都无形色与显色,所以祂们的法相都是空。《心经密意》真心就是讲我们的第八识如来藏,或者又叫做阿赖耶识;这个第八识具足了这四种遍,所以说祂才是真心。在《般若经》里面说祂叫做空。但是空有两个含意:一个是空相,一个是空性。妄心之相也是空,真心之相也是空,同样都没有形色,都不是物质的色法。《心经》里面讲 | admin 2020-06-08 |
|
中观的意思,就是中道的观行。中道的观行,在一般人来说,只是臆想的名词而已;乃至已经修学般若中观数十年的佛子们、大师们,在还没有亲证第八识如来藏的时候,都只是在心中想象有一个中观的道理,并不是真正的进入了中道的观行。所以,一般的善知识在解释中观的时候,千篇一律都是这么说:我们觉知心中要保持中庸,不要落在有的一边,也不要落在无的一边;不要落在贪上,但也 | admin 2020-06-08 |
|
且观诸经诸论,都无一语曾说虚空是法处所摄法,唯说虚空无为是法处所摄法,或说虚空及其星球能量是外道所执妄计法而已。《平实书笺》虚空是无,无有一法可得,待物而有;因于真如所生十二处十八界而有受想行觉,觉知似有虚空;而虚空无法,冥顽不灵,因心而生虚空似有之法,其实无法。唯识所说「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就是在显示真如之体真实、遍、常,以简别他的体性不 | admin 2020-06-08 |
|
找到如来藏的时候,自己亲自去领略体会那个如来藏,祂就是一个中道性;证得那个中道性的时候,你就有中道的观行;有中道的观行,就是有中道的智慧。这不是印顺法师的应成派中观见所能够知道的。他们完全不能了知,所以西藏密宗那么多的法王,他们拿到我的书却读不懂。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般若。所以自在的第一步就是要有般若,证得般若时,你就有一分自在了。当你有般若的智慧,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