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大乘无我 admin

2020-06-08

  《大乘无我 admin

2020-06-08

  《大乘无我 admin

2020-06-08

  也就是五戒再加上不歌舞戏笑花曼着身、不故往听;不坐卧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你们大概都没见过高广大床。也许有人想:我有见过,我在家具店看到国王尺寸的床铺,真大!但那仍不是高广大床,高广大床不是指睡觉用的床。古印度的高广大床,你是爬不上去的,要乘坐大象,站在大象上走上去坐,高坐在上而接待贵宾,不是讲睡觉用的床铺。一般贵族接待贵宾用的大床就低而小一些,凡 admin

2020-06-08

  但是身为菩萨行者,却透过这样的因缘,而现前察这些恶因缘的造作,因此知道这一切虽然是恶因缘,但是自己的身口意行,却可以透过这个因缘而调整;因为菩萨在察自己身口意行的过失之时,发现自己不如理的时候,就马上寻求改过,并且誓愿永不复作。不仅如此,菩萨行者还以这样的恶业因缘的现行当作缘起,努力的改往修来,以此因缘当成未来世行菩萨道时度众生的逆增上缘。菩萨 admin

2020-06-08

  异熟果报的障碍,当然会因受报五阴身心的功能差异而有浅深、迟速的不同;比如同样受报到畜生道中,蟑螂、蚂蚁等昆虫牠们的障碍,当然比猫、狗、大象等动物要重,想要得到解脱的时劫就比较长久,像佛世时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运用神通察一只蚂蚁,过去八万大劫中每一生都是蚂蚁,再看牠未来八万大劫每一生也还是蚂蚁!看看这过去造作恶业所受的果报多么严苛!所以,报障也是众生 admin

2020-06-08

  想要取证慧解脱第四果的大师与学人们,若是依此书中法义深细行而证三果后,对此就必须深入行,历缘对境中不断修除这个我慢及内我所慢的种种法相。当代大师都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五蕴的外我所执既放不下,名闻、眷属与利养都极度的执著,完全不顾念自身道业及佛教长远的未来,在极度自我设想的情况下,连身外的我所执都不能降伏,连我见都断不了,又怎能要求他们断除识阴的我 admin

2020-06-08

  至于漏尽通的证得,除了禅定的功夫之外,那必须要现觉知心我、思量心我,也就是意识、意根的虚妄;现之后,还必须要断除想让觉知心我、思量心我永存的这样的执着;确实断除之后,确实有能力、有自信于舍寿时灭除自我,就是能够不让来世的觉知心我、思量心我又再现行,这样才是真实证得漏尽通。所以,漏尽通只有佛门中已断我见及断我执思惑现行的小乘四果阿罗汉,以及大乘初 admin

2020-06-08

  弥勒菩萨摩诃萨在《佛说大乘稻芉经》卷1答具寿舍利子的内涵:应云何内因缘法缘相应事?为六界和合故。以何六界和合?所谓地、水、火、风、空、识界等和合故,应如是内因缘法缘相应事。何者是内因缘法地界之相?为此身中作坚硬者,名为地界;为令此身而聚集者,名为水界。能消身所食饮嚼噉者,名为火界。为此身中作内外出入息者,名为风界。为此身中作虚通者,名为空界。五 admin

2020-06-08

  此智函盖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察智、成所作智,一切法界体性悉已具足了达;具足人法无我。分段生死诸法及断分段生死之一切智,变易生死诸法及断变易生死之一切种智,悉皆具足了知,故名一切种智。佛以一切种智故,名为一切智者,非三乘无学之所知也。道种智者地上菩萨方得;大乘佛子以明心故,般若正现前,初得大乘无生智忍,此名法智,唯知般若空之总相,不解别相;般若 admin

2020-06-08

  也就是说菩萨七住明心不退了,成为七住满心菩萨,进入八住、九住,于九住圆满后转入十住修行,锻炼看话头的功夫,熏习眼见佛性正知见,于定力、慧力、福德圆满时,可以眼见佛性成就如幻不退,成为十住满心的菩萨,进而转入初行位修行。眼见佛性的真实内容,将于后面几集详细说明,因此在这里就不多说了。至于说通,就是菩萨明心见性了,发起了般若智慧,依此般若智慧教导众生 admin

2020-06-08

  由已亲证如来藏故,渐生般若慧,亲证中道实相,非诸错悟凡夫及定性二乘愚人所能臆测其般若慧也。四个重点:第一个重点,宗通就是明心与见性;第二个重点,明心就是证悟如来藏;第三个重点,明心后就会发起龙树菩萨在《中论》所说的八不中道的般若智慧,乃至有无量不的般若智慧;第四个重点,菩萨证悟般若的智慧不是错悟凡夫及定性二乘愚人所能了知。--------平实导师《宗通与 admin

2020-06-08

  初禅的境界总的来说,有五支功德:觉、、离生、喜、乐。初禅中有觉也有,觉与又叫作寻与伺,觉是粗心分别,前心了别。譬如说我们要了解一件事情的时候,首先是对这件事情,做一个主动的向外搜寻的,大致的了解、大致的印象,这个就叫作觉。,则是说在觉之后,所生起的细心的领纳与后心的察。初禅有觉也有,所以又称为有寻有伺定。在经中称赞佛,说佛是大龙常在定, admin

2020-06-08

  再一次强调:要断欲界爱,它的基础是要以断我见,跟五阴的空相空为先决条件;用这样子的智慧来历缘对境,一次又一次的去行五欲法的生、住、异、灭之相,去行五蕴法的无常、苦、空、非身、无我,远离一切的现行;到最后,甚至只是一个妄念的产生,都如同被矛刺了一下的疼痛。这就是声闻道的修学方式,用这个方法来断除对于欲界爱的执着,而心不动摇。各位可以想想看,被一 admin

2020-06-08

  如色界初禅等持位虽然仍有全部六种觉知,但二禅以上等至位中离五尘觉而仅剩意识,等持位中也无鼻、舌二识,只剩眼、耳、身及意识;无色界无色身,所以也只剩下意识对定境法尘的了知。然而三界中不论哪一界的见闻觉知心,都必须以六尘为缘才能现起,所以见闻觉知心中不可能没有六尘;要继续保有见闻觉知心,就要不断有六尘,既然有六尘,那就有万法,因此就生起了对三界六尘万 admin

2020-06-08

  看不破行阴的缘故,所有修证四禅八定而到达无所有处定的外道们,就把是意识觉知心所住的无所有处定中很微细的行阴境界,当作是无余涅槃中的境界,因此就无法超越众生浊啊!对于众生五阴流转的根源不曾了知,所以落入众生浊中: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就是怕觉知心断灭,无所有处中则是察什么外境都没有了,只剩下觉知心自己不动,就这样安住。他觉得很踏实、很实在,但不知道这只 admin

2020-06-08

  中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六十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百分之十,如何树立正确地人生、老年,平静坦然而有意义地走完最后一段人生之旅,关系到上亿人的精神生活。也许有人会说;我年轻,有文化,婚姻美满,还能挣钱,所以我感觉不到苦的存在;那么问问自己;我能永远这样吗?能永远不生病吗?能永远没烦恼吗?能永远年轻吗?(三)为病苦,分为两种;一者身病――我们这个色身由地 admin

2020-06-08

  《大乘无我 admin

2020-06-08

  此外复有解脱戒:佛子出家已,若是女众,须先受式叉摩那戒一年,名为近住女,察有无身孕,一年满已圆顶,受沙弥尼戒。男众出家已,名为近住男,受学戒,以八戒持;一年满已圆顶,受沙弥戒。次第再受比丘或比丘尼戒,比丘戒为声闻戒,共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戒亦为声闻戒,约五百戒,须持六和敬。出家戒以求取解脱果为主,又因其已厕身三宝之列,不礼不依在家人。在家出家佛子若 admin

2020-06-08

  佛法是义学,菩萨五十二阶位皆可实证和现。诸大菩萨秉承世尊圣教,《瑜伽师地论》、《大乘起信论》、《中论》、《百法明门论》阐述的皆是八识正理,《成唯识论》论中以七转识来指称其它七识。又唯恐世人迷惑于六识,玄奘大师以地上菩萨的深妙智慧造《八识规矩颂》,将八识依特性之不同分成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四类概括成颂,以利益后世广大佛弟子。-------------- admin

2020-06-0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