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此功夫成就时,能够让念佛之念持续不断,净念相继;若再配合应有的正确知见,便能以此定力,于四威仪中作观行而断三缚结,成就须陀洹果;乃至能以此定力来参禅而证悟实相,也就是找到每个人本有的实相心如来藏。因此念佛有种种殊胜的功德,有心学佛的人应当常常念佛,乃至修学种种念佛法门,而终至能够一心念佛。然而要达到一心念佛、净念相继的境界,需要有善知识的教导,有兴 admin

2020-02-21

佛就回答阿难说:是的,姨母于我有大恩德,但是我对她也多有恩德;因为我的缘故,她才能够得到对于三宝的信心,能行三归依、持守五戒,能观行诸法的苦谛、苦集谛、苦灭谛以及苦灭道谛的四圣谛法,得以建立并且长养对于佛法的信、进、念、定、慧五根五力;像这样子的恩德,即使有人用自己的身体来供养,舍身的功德也无法及得上。这里的意涵就值得我们注意了,意思是说:能够引导 admin

2020-02-21

我们怎么样观行淫欲的虚妄以及它的不清净呢?如何来观察淫欲的无常和虚妄呢?各位菩萨,一切有情众生的色身,其实都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有。身体里面尽是脓血臭秽、屎尿不净,只是因为包裹着一层薄薄的皮,所以看起来好像还不错,其实是名符其实的“活动厕所”啊。我们之所以会对别人的身体表相产生贪着,往往都是因为有情的言语、气质、姿态、神韵等种种韵味 admin

2020-02-21

我们还期待《识蕴真义》的出版,未来会使有很多断三结的人,台湾的灾殃就会渐渐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断三结已经极为难能可贵,更何况再加上证得法界实相而发起般若真实智慧?我也一直期待有一个善知识写出书,让我可以看得见他在书中写出来的法义确实已经断了三结:真的能让人读了以后如法观行而断三结、取证初果,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有些人写书或在有线电视上演说佛法 admin

2020-02-21

沙弥均提在舍利弗尊者的尽心教导下,对于解脱道有了真实的了解,并透过如实的观行,最后成为了三明六通的俱解脱大阿罗汉。这时沙弥均提成为阿罗汉后,他以自己所证的宿命通智力观察自己过去世,到底是造作了什么样的业行,今世才能得到舍利弗尊者这样的圣明之师,而最后证得阿罗汉果呢?这时他就看见自己的前生原来只是一条狗,却在将死的时候,蒙舍利弗尊者的施食,并为他演说 admin

2020-02-21

另外还要强调一点,就是定力的重要性,修学三乘菩提一定要先于未到地定得自在,因为定力可以伏惑,若不是有定力伏惑的话,就算观行具足,也无法得到断惑与见道的功德,也就是不会有受用。意思就是说,初果的见地,得要有未到地定的功夫来支撑才能证转,证转与证两者不一样。什么是证转呢?证转是说转依成功了,见地可以运转了,运转就是付诸于实行的意思,这样才是真的实证,叫 admin

2020-02-21

如果一个菩萨真实断我见,那他要给自己创伤疗愈就很容易了!创伤疗愈的关键就是在断我见与断我执!我们是因为有这个我见、我执或我所执,才会有创伤!譬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这个创伤,就是因为担心我被伤害!那什么是断我见呢?这个平实导师的书上都说的很清楚!大意就是说确实观行五阴十八界是虚妄无常,因缘和合的,五阴十八界并不是真实的我!只是一个组合体!而我们的 admin

2020-02-21

把佛法的正知见放在心里面,透过在实际历缘对境中去观行验证、去真正了解与领受,那就可以真正确实履行,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而得到真正的功德与解脱受用。这样对于学人来说,是会非常深刻的,而不再只是知识而已;因此未来世只要有相应的因缘,这些法就能够有足够的力量再度现起。所以只要真正用心修学,依教奉行,都是功不唐捐的。相信到这里,大家对于三大阿僧只劫的成佛之道 admin

2020-02-21

在这种情况下你发现你会一直被往下拉,并不是说自己所堕落,而说你心志上会产生矛盾,所以菩萨应该从许多的地方去观行。之所以如此,就是说在过去生中以及今世中,并没有对众生有一个宽大的胸怀,然后也没有善巧方便。譬如说:今天有一位众生他跟你有讲一些不好听的话,未来你还会碰到他,可能明天就碰到他,这时候你应该怎么作呢?有很多方法。一个是把事情再解释清楚,可是有 admin

2020-02-21

只要菩萨们善根福德具足,自然能够得闻这样正确的知见;如果能够进一步加以思惟、观行,想要次第圆满佛菩提道的修证,就不再是困难的事了。如果有人过去世早已鼎鼎有名,但是在还没有离开胎昧之前,这一世还是要从多闻开始,这是无法避免的;当菩萨们开始多闻熏习以后,就会把往世所修证的种子给刺激出来,许多往世所修证的智慧就会因此渐渐地出现,这样修行起来进步就会很快。 admin

2020-02-21

观行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了好一阵子,其实内心隐隐约约仍在找答案,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直到老师不断强调观行的重要,这才见到一线曙光……。记得刚悟时非常欢喜,但很可惜自家法宝不知道如何去用。五阴十八界似懂非懂,也不知要整理什么,怎样是转依?什么是总相智、别相智和种智?都是迷迷糊糊的,直到回到正觉上课,加上护三时的再次整理,这才有了比较清楚的概念 admin

2020-02-21

当代大师与学人连断句都不可能正确,何况是真正理解经中佛陀说法的真义,何况能如说而实地观行。这些不否定如来常住的大师与学人们都无法正确断句以及理解,更何况是否定了阿含诸经中如来常住正理的应成派中观师们,又如何能正确地断句及理解呢?当然更不可能正确地如实观行。他们又一向只作佛学学术研究,又信藏密黄教的应成派中观六识论邪见,信受日本松元史朗等凡夫研究者的 admin

2020-02-21

比方说,对于眼前的境界终必坏灭这个状况来说,我们可以先作好心理建设,让自己预先打预防针,告诉自己说眼前美好的事物终究会坏灭,然后不断地告诉自己、不断地告诉自己这个境界会坏灭、这个境界会坏灭;那么一旦我们常常这样练习,有些人甚至主张说我们生活中的所有的一切,都必须要经常作这样无常的观行。比方说,有人说:甚至说当你拿起一枝笔来写字的时候,那你就要观行 admin

2020-02-21

 而声闻菩提现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无常、苦、空、无我,他亲自观行验证,内心已经有决定性而不可动摇;因为证实蕴处界都空,终将灭去,而无真实不坏的体性,因此证得空三昧。但是他信受佛语,相信自己有一个不生灭的本心,因此可以不堕入断灭空;也证得蕴处界都是缘起之法,是生灭性的,没有一定不坏的法相,只有暂时而有、幻起幻灭的法相,因此而证得无相三昧。 admin

2020-02-20

一般来说“三昧”可以概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属于禅定的境界,第二种是属于观行以后产生的智慧境界。今天我们要谈的主要是智慧三昧的部分,也就是说,对于这个观行的内容能够心得决定,使得心能够安住在一个境界而不退转。我们先来看这个三三昧的意思:三三昧包括空三昧、无相三昧,还有无愿三昧。三三昧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来看,在《长阿含经》卷10中的开示:&ldq admin

2020-02-20

也因为有了定,能够如实知、如实见;也因为能够有了如实见的智慧,所以对于自己的五藴、十二处、十八界、对于苦集灭道就能够具足的观行。我们这里要说明这个厌,不是讨厌的意思,而是把这五藴的法、十二处的法、十八界的法,乃至于四圣谛的法,都已经观行了具足,不会再有任何的怀疑,所以这个厌是表示已经观行满足了。也是因为观行非常具足,对于世间五藴十八界这些法,不离无 admin

2020-02-20

譬如在佛法中亲证三乘菩提之一或全部,乃至只是大乘菩提中完成四加行的观行者,都有功德在身。譬如四加行初步的暖法已经获得,已经能够了知所取的六尘是缘起性空,那他就已经是功德田了。也就是说,始从获得暖、顶、忍、世第一法到阿罗汉,乃至第五果的辟支佛,或菩萨道从六住满心位开始到成佛为止,都是有功德在身,这些都是功德田。换句话说,只要在三乘菩提上有了证量,从初 admin

2020-02-20

如果您想要断除我见,首先必须先亲近真善知识,听闻熏习正确的佛法知见,对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内涵能如实了知,并且能够如实观行蕴处界我生起之次第,在这当中最重要的是对识阴的如实了知,能否如实了知识阴的虚妄性正是修行的关键;离开识阴,特别是意识觉知心,根本就不可能有所修行,我见与我执的断与不断,关键也是意识。人们如果有世间智慧,而能分辨是非,不想和诸 admin

2020-02-20

在《阿含经》中,佛一再地交代佛弟子们要观行一切法无常、苦、空、非身,所以无我。但是这样子的叮咛,却被大部分的法师给破坏了。现在的法师们或者说:意识心可去至下一世而常住不坏。或者说:要保持禅定之中的一心,来了生脱死。等而下之者,有佛教的法师学外道说,说:虚空中的能量是不坏之法。再等而下之者,干脆学起了印度教性力派,说:修学男女双身乐空双运之中,来体会 admin

2020-02-20

今天要探讨的子题是观行、观想。什么是观行?就是实地现前观察的行为过程。因为阅读或听闻来的只是佛法知识,不同于亲证,而佛法是要体验与亲证,才能产生证转的功德受用;也就是说,听闻之后必须以相应的定力作为基石,加以思惟整理,现前观察以及证实,才能产生智慧而加以运用。换句话说,所谓观行,就是在现象界中,将所闻熏的正知见实地去作观察,经过实地观察之后,确认了 admin

2020-02-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