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若唯修二乘菩提––以四念处法而观行四圣谛、八正道、八背舍等––则唯能通二乘菩提所修证之解脱道,唯能亲证二乘菩提所证之解脱果;于大乘菩提之甚深般若,则必不能通达,则必不能亲证,何况能证一切种智而成就佛道?是则永无成佛之日。若每日而求一念不生、不起烦恼,则是唯修四禅八定而不修二乘菩提者,纵使临命终时具足四禅八定,境界超过教之上帝,亦 | 三摩地 2018-07-20 |
|
”其实唯识学之修习,基本要件为亲证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及亲证第七识末那----意根,亲证此二识已,方有能力修习;如是亲证之人,于修习唯识学之过程中,方能将唯识学所说之一切法,实地加以观行与印证。若是未曾证得第七识、第八识之人学之,便如星云所说一般:唯能分析及知解,不能实地观行及验证。由于唯能分析及知解,不能实地观行故,往往错解唯识学之真实意 | 三摩地 2018-07-20 |
|
》无门慧开禅师举示《六祖坛经》之言曰:“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意旨否?”即可知必有明说之言,可知六祖当时事出急迫,欲迅速了断,以免再有人追上来横生枝节,是故将密意明告惠明将军,是故惠明将军乃有“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意旨否”之言,当知绝非后来宣讲坛经时表面上所见之“不思善恶”之言也!是故后来六祖将“不思善恶” | 三摩地 2018-07-20 |
|
如是作为,实因星云已非正心诚意之人,亦将因其妄以外道见取代佛法正见之故,而长远遗患后人,焉可令余复以妇人之仁而故作不知?禅宗之证悟破参极为重要,若人能于禅宗祖师证悟公案中,觅得入处,便入大乘佛菩提道之真见道位中,便得了知般若诸经密意,亲见十方世界一切法界之实相;悟后进修,便可经由相见道位之修学,配合福德之修集而具足菩萨性,配合破邪显正、救护众生等十 | 三摩地 2018-07-20 |
|
于三十七品而观行。于生死劳垢而不造。在禅行如泥洹。若贤者如是坐如是立。是为明晓如来坐法。时我世尊。闻是法默而止不能加报。故我不任诣彼问疾。佛告贤者大目犍连。汝行诣维摩诘问疾。目犍连白佛言。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为诸少年居士说法。时维摩诘来谓我言。贤者莫为居家白衣说法如贤者所说。欲说法者当为如法。如法者离人垢。以不我为离染尘。不有命为离 | admin 2018-07-19 |
|
石室善道和尚示众云:“汝不见小儿出胎时,何曾道我会看教,当恁么时,亦不知有佛性义,无佛性义,及至长大,便学种种知解出来,便到我能我解,不知是客尘烦恼,十六观行中,婴儿行为最。哆哆和和时,喻学道之人离分别取舍心,故赞叹婴儿,可况喻取之。若谓婴儿是道,今时人错会。”南泉云:“我十八上解作活计。”赵州道:“我十八上解破家散宅。&rd | 三摩地 2018-07-19 |
|
观行知人。回无邪行。非鬼神也。无故作意。非仙术也。此得通耳。故智度论中此通有四。一身能飞行如鸟无碍。二移远令近不往而到。三彼没此出。四一念能至。或曰。四中回具何等。通曰。俱有哉。故号如意通矣。瑜伽论神境同也。云或罗汉有大堪能现三神变焉。唐齐州灵岩寺道鉴传释道鉴。姓冯氏。吴郡人未知从来。而居历下灵岩山寺。踪迹神异不测僧也。元和中有冯生者。亦吴郡人也。 | 三摩地 2018-07-19 |
|
由是乃着圆觉华严及涅槃金刚起信唯识盂兰盆法界观行愿经等疏钞及法义类例礼忏修证图传纂略。又集诸宗禅言为禅藏。总而序之。并酬答书偈议论等。又四分律疏五卷钞悬谈二卷。凡二百许卷。图六面。皆本一心而贯诸法。显真体而融事理。超群有于对待。冥物我而独运矣。密累入内殿问其法要。大和二年庆成节。征赐紫方袍为大德。寻请归山。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灭于兴福塔院。俨若平日容 | 三摩地 2018-07-19 |
|
暖心亦尔爱故受生厌故观行。是故虽复有法有为。而能与彼正道作相。得暖法人七十三种欲界十种。是人具足一切烦恼。从断一分至于九分。如欲界初禅乃至无所有处亦复如是。是名七十三种如是等人得暖法已。则不复能断于善根作五逆罪犯四重禁。是人二种。一遇善友。二遇恶友。遇恶友者暂出还没。遇善友者遍观四方。观四方者即是顶法。是法虽复性是五阴亦缘四谛。是故得名遍观四方。得 | admin 2018-07-19 |
|
这种「禅思」的思惟方式是根据佛陀所开晓的道理:四圣谛及缘起法在世间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上作种种深入的思惟观察,将如来的智慧之语与之一一验证,将此智慧落实于世间,而知道世间一切不实,无可执取,透过这样深刻的观察和省思,能够产生对蕴处界观行之后的决定信,对于如来所说确认无疑。因此僧侣们为了避免受到打扰,有的在闲静处(阿练若)、有的到坟场塚间(憺怕 | 三摩地 2018-07-19 |
|
一旦破参了,正确的般若观行现在前,也就是一念相应慧,顿悟了禅宗本来面目所在,再加上佛菩萨、善知识摄受得以不退,成为七住满心位不退的菩萨,因而转入八住位修行。或许有人会问:“你怎么知道证悟的时候就只是一念顿悟而已,而不是渐悟?又有什么经典依据可以证明你是正确的?”既然如此,后学就举《大宝积经》来说明。经中有一首偈说得非常好,已经将悟前、悟时 | 三摩地 2018-07-19 |
|
于是,在不断地弘传解说下,密意尽泄而众生在没有观行体验之下,最后也不信密意的真实性,没有人愿意参禅体验而使得佛法灭绝,是为灭尽之原因。众生为什么不愿参禅体验呢?就是因为没有菩萨种性,对于三宝的净信不足,不愿意单纯地信受三宝是清净无欺的,不愿意单纯地相信确实有如来藏可以实证而真诚修行,也不愿意修正自己原来自私染污的心性。因此,真正利益众生,就是要好好 | 三摩地 2018-07-19 |
|
由此缘故,在眼见佛性的当下便成就了如幻观,不必再观行就可以获得菩萨道五十二阶位中第十住位的智慧与解脱功德受用。根据平实导师书中所开示,已入地菩萨所悟的佛性功德,在初地满心时可以亲见自己所看见的六尘境界,全都是由自己的如来藏所变现,所见的六尘境界都不是外相分的六尘,只是看到自己的如来藏以佛性显示出来的六尘,不是真的看到身外的六尘境界。犹如镜子面对色尘 | 三摩地 2018-07-19 |
|
在台湾福德善根具足的佛弟子,来到了佛教正觉同修会,他在来同修会当中,学习一位菩萨所应该具有四方面的修行:定力、慧力、福德、除性障,也就是正觉同修会教导佛弟子,以无相念佛为功夫法门,为最初的行门,渐次地修习人天乘的福德、功德,藉由对于五蕴、对于十八界的观行,也就是对于色、识、受、想、行蕴,以及十八界自己亲身的观察,在身、口、意当中,然后在六住位的时候 | admin 2018-03-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