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乃是以证得自心如来藏后,现观十八界、五蕴之虚妄不实,依大乘无我之观行,证知一切法界体性实相的智慧,获得分证解脱或满证解脱的功德受用,最终成就究竟佛菩提果。《心经》以菩萨所证得第八识的总相智之根本无分别智,来说般若别相智——后得无分别智。也就是,当你依真见道的根本无分别智深入观行,且越观越深之时,即谓行深般若蜜多,现前观察五蕴的一切法皆由如 | 三摩地 2018-07-21 |
|
如是依照所证知实相般若,深入观行,即具有了更深妙的法界实相智慧,有了可以抵达身心解脱彼岸的般若智慧,能如此现观的时候,就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依般若的中道实相智慧,以如来藏真心来比对、现观五蕴十八界(注1)时,发觉自身之五蕴十八界都是依真实心为因而生起的诸法,因缘假合而有,无真实自性;有生有灭,无常无我,缘起性空。即一切法皆是真心直接 | 三摩地 2018-07-21 |
|
在真见道位前,虽已六住位应修之六度波罗蜜多,求入真见道位前仍有四加行必须修持;如是四加行,乃以二乘四圣谛观行所断我见为基础,接著应在大乘真见道前对二取皆属如来藏空性之正理有所认知,并须心得决定,方可成为比量观察能取、所取皆属空性如来藏之菩萨,始能名为四加行已经修证完成的菩萨,即是双观能取所取空;其后方能求证第八识如来藏而证真如,如是证后方能不退转、 | 三摩地 2018-07-21 |
|
这个问题正是出在没有如实、如理作意观行,再加上没有亲证而产生的问题,也是身我见未完全断除所致。故而无法将时时与六尘万法相应的七转识妄心,与远离六尘万法的真心阿赖耶识区分清楚。犹如盐水中之水,依然是水,它从未因盐溶于其中而改变其水本来的特性;盐水之所以会咸,是来自于氯化钠(NaCl)溶于其中的缘故,水只是提供一个溶解的环境而已,但水的本质并不跟着转变。相 | 三摩地 2018-07-21 |
|
而吾人之意识依于正知正见,能于六尘境中反观自己的过失,然意根在一切种智中说为如刀不自割,说祂于六尘境中不能反观自己的存在,即无法反观自己的心行,当然无法修除自己的邪执与烦恼,故意根在修行过程中,必须事事倚赖意识心之思惟与观行;若如法宣师所说意根不能了别意识之心行,意识又将如何说服意根断我见、修除我执?若法宣师倡言意根能自我修除俱生我见与俱生我执,然 | 三摩地 2018-07-21 |
|
十二因缘法为什么称为《大空法经》呢?十二因缘是依什么而有的呢?十二因缘其实就是必须依于十因缘的观行,依于十因缘这个入胎识(刚刚所说的入胎识)的建立,才会有十二因缘的缘起性空。要不然声闻缘觉修十二因缘,从老、死、忧、悲、恼、苦往前逆推,断了无明、行、识以后,是变成什么样的一个状况呢?如果没有这个入胎识为依止,那就会变成落入了断灭空。所以佛在讲这个十二 | 三摩地 2018-07-21 |
|
】《密严经》:【金刚藏!如来常住,恒不变易,是修念佛观行之境,名如来藏;犹如虚空不可坏灭,名涅盘界,亦名法界。】阿赖耶识是常住法《楞伽经》卷一〈一切佛语心品之一〉云:「藏识海常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一切佛语心品之四):【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著作者。 | 三摩地 2018-07-21 |
|
那么,中观、唯识二者究竟是何种关系?空、有真的有矛盾么?一、中观是唯识的基础,唯识是中观的深化(一)中观中观,简单地说就是中道观行的意思。所谓的中道,就是龙树菩萨在《中论》开卷所言的八不: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也就是说有一种法,祂是离开有无、断常、生灭、来去等二边的,具有非有非无、非断非常、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之中道体性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然若问其何为中观时,不是现观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所具有的八不中道体性(中道观行),而是将三界万法所具有的无常空、一切法空、缘起性空的性质当作是中观。如是误会,略举例说明。1、误会的一切法空(1)一切法之内涵在《阿含》诸经里所说的一切法是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三界生灭法,而在大乘经典里对一切法的定义又有所不同,譬如《央掘魔罗经》卷四,佛言:谓如来藏义 | 三摩地 2018-07-21 |
|
因为,真正的佛法,正是一门实证之学,而行为科学所为我们解开的面纱,也或多或少为我们开启了另一扇观行实证之门。三者,近代以印顺法师为首的佛学学术研究者,由于未能契证赖耶本心之真如性,非但以「性空唯名」、「虚妄唯识」诽拨赖耶本心,将实有谤为虚无,甚且提出意根末那乃意识所生而名为细意识之邪论,不但违背世尊「意(根)、法为缘生意识」之圣教,也与一切现观相违 | 三摩地 2018-07-21 |
|
对一个有心修学「唯心识观」的人来说,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并不只是在于证悟阿赖耶识;而是在于证悟阿赖耶识后,透过现实生活的行、住、坐、卧现观八识的互动过程,也就是证解「唯识性」后之「唯识相」之观行过程。并由此现观,反观如来藏之清净无我性,双证阿赖耶识染净二性和合,生灭与不生灭二性和合,并转依其清净无我性、本来性、自在性,随缘修除性障,修除如来藏所含藏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三则胜解行位,谓学人初证自心藏识(如来藏),入大乘别教真见道位已,得般若总相智,名为七住真见道,得根本无分别智;依此根本智,熏习种智,于唯识性及唯识相而作观行,生起后得无分别智,皆属般若别相智;通达此别相智者,即入初地,名通达位。七住真见道位起,由于亲证如来藏的缘故,能于三乘诸经渐起胜解及胜行,非唯臆测及无本而行,故名胜解行位,能作殊胜的体解与观行 | 三摩地 2018-07-21 |
|
是故真见道即是初证阿赖耶识而现观其真如法性之时,因为是初见道故智慧粗狭;相见道则是真见道後之悟後再作更深细之观行,了知阿赖耶识能生诸法,以及现观阿赖耶识在诸法上所显示之更深细之真如法性,故其智慧深广,故说相见道智慧深广於真见道位,名为後得无分别智,不是真见道时较为原始而粗略的根本无分别智。由此亦可了知,真见道在前,相见道在後;真见道之智慧较粗浅,相 | 三摩地 2018-07-21 |
|
由此缘故,在眼见佛性的当下便成就了如幻观,不必再观行就可以获得菩萨道五十二阶位中第十住位的智慧与解脱功德受用。根据平实导师书中所开示,已入地菩萨所悟的佛性功德,在初地满心时可以亲见自己所看见的六尘境界,全都是由自己的如来藏所变现,所见的六尘境界都不是外相分的六尘,只是看到自己的如来藏以佛性显示出来的六尘,不是真的看到身外的六尘境界。犹如镜子面对色尘 | admin 2018-07-21 |
|
《观行断三缚结》——实证初果自从正觉同修会开始弘法以来,各大道场口头上的抵制说法是:“萧平实弘扬的法义很奇怪,与各大道场都不一样。”暗示说正觉同修会的法义有问题,因为他们不敢公然毁谤正觉的法义是外道法──恐怕承担谤法的大因果,心中又很想抵制正觉。然而正觉弘法将近二十年来,经过三次严重的法义质疑、检验,也经过各大道场十余年来私下不 | admin 2018-07-21 |
|
禅宗之证悟破参极为重要,若人能于禅宗祖师证悟公案中,觅得入处,便入大乘佛菩提道之真见道位中,便得了知般若诸经密意,亲见十方世界一切法界之实相;悟后进修,便可经由相见道位之修学,配合福德之修集而具足菩萨性,配合破邪显正、救护众生等十回向行,而具足道种性,配合进修一切种智而渐渐通达般若,完成相见道位之观行,发起初分道种智;再发起增上意乐,于佛前勇发十无 | admin 2018-07-21 |
|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解释如下:于十信位修行,对佛开示产生具足信心后,圆满十信位转入十住位,经过初住的布施、二住的持戒……一直到第六住的般若,得以熏习般若正知见,于般若的正知见熏习圆满后转入七住,于参禅时一念相应慧,正确的观行现在前,找到了第八识,又经过佛菩萨善知识加以摄受,得以圆满七住位,常住不退,在此之前称为退分菩萨。于破参后 | admin 2018-07-21 |
|
在真见道位前,虽已圆满六住位应修之六度波罗蜜多,求入真见道位前仍有四加行必须修持;如是四加行,乃以二乘四圣谛观行所断我见为基础,接著应在大乘真见道前对二取皆属如来藏空性之正理有所认知,并须心得决定,方可成为比量观察能取、所取皆属空性如来藏之菩萨,始能名为四加行已经修证完成的菩萨,即是双观“能取所取空”;其后方能求证第八识如来藏而证真如,如 | admin 2018-07-21 |
|
一旦破参了,正确的般若观行现在前,也就是一念相应慧,顿悟了禅宗本来面目所在,再加上佛菩萨、善知识摄受得以不退,成为七住满心位不退的菩萨,因而转入八住位修行。或许有人会问:“你怎么知道证悟的时候就只是一念顿悟而已,而不是渐悟?又有什么经典依据可以证明你是正确的?”既然如此,后学就举《大宝积经》来说明。经中有一首偈说得非常好,已经将悟前、悟时 | admin 2018-07-21 |
|
各位菩萨,综合以上所说的声闻乘与缘觉乘这两种修法,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同样都是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上面去修无我的观行,这个无我,是人的无我。人无我又叫作有情的无我,因此说二乘人所证得的解脱果是人我空,也就是在蕴处界以及它所辗转出生的万法当中,证实并没有常住不坏的我存在,一切无非都是缘起缘灭而已,因此而断尽我见和我执,取证涅槃解脱。在介绍完声闻乘与缘 | admin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