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所谓的六即佛就是: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以及究竟即佛。在说明理即佛之前,我们先来说明什么叫作名字即佛。譬如当大家开始学习佛法,善知识告诉我们,说我们每个人身中都有真如,也有佛性,所以在理上来说,我们跟佛是一样的。当我们听说自己身中也有未来的成佛之性存在,知道自己有佛性,也有真如,将来也可以成佛,这样就叫作名字即佛。又譬如外面 三摩地

2018-07-22

乃是以证得自心如来藏后,现观十八界、五蕴之虚妄不实,依大乘无我之观行,证知一切法界体性实相的智慧,获得分证解脱或满证解脱的功德受用,最终成就究竟佛菩提果。《心经》以菩萨所证得第八识的总相智之根本无分别智,来说般若别相智——后得无分别智。也就是,当你依真见道的根本无分别智深入观行,且越观越深之时,即谓行深般若蜜多,现前观察五蕴的一切法皆由如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这段的意思是说:当六住位的菩萨,在前五住位已经修学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五波罗蜜之后,进入到六住位,主修般若波罗蜜,再加上蕴处界的观行之后,当因缘成熟忽然之间一念相应,找到自心如来第八识真如实相,所以正观现在前;再加上诸佛菩萨以及善知识的护念加持之下,能够如实地转依真实心,这时就能够升进到第七住位;因为是亲证而 三摩地

2018-07-22

你又告诉他:修学大乘佛法与声闻法不同,声闻不必有福德资粮来助道,只要努力去观行,把我见与我执断掉就行了,所以声闻法不必修六度。他听了就欢喜,虽然也还是贪着世间五欲境界,但终究肯修一点儿声闻法了。但是有一天他想:听说声闻法不究竟,我来修大乘法看看。他不是真修,是修看看!结果终于来到同修会,亲教师开始传授无相念佛的法门,接着说到布施,又说持戒。可是他听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这个使人流转生死的最主要烦恼——我见——诸位去禅三之前可得先好好观行,先把它断除。先别急着想:再过一、两周,我要去禅三了,要赶快参出来:如来藏在哪里?错了!你要做的是先观行蕴处界的一一法虚妄,先断我见,不可漏掉任何一蕴、一处、一界。我见若能观行很彻底,把它断除了,找到如来藏时稍微为你点一下,你就知道怎么整理了。如果我见断除 三摩地

2018-07-22

假使如中观应成派之宗喀巴等人,说无有阿赖耶识,则这整个过程不就停掉了吗?连五尘都不可能生起了,哪里还有眼见色尘生想、耳听声尘生想……意触法尘生想?乃至他努力修习的双身法或自身的乐空双运之淫触相分,都不可能生起了,还能有他一生努力修习的乐空双运法存在吗?所以说,不依阿赖耶识而说一切法,都是妄想;可悲的是宗喀巴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就更别说他有 三摩地

2018-07-22

由此以观,四圣谛(特别是苦圣谛)的观行与八正道的实修,就显得很重要了。当苦圣谛具足观行完成时,才会有厌恶三界世间、厌恶自我存在的出离心;然后开始探究灭除各种苦集的事项,终于了知:原来三界生死苦的集,有许多不同的事项。一一探究完成以后,苦集圣谛的修习才算是完成了;在已经如实而且具足观行五阴十八界六入的生灭性而了知其虚妄的前提下,这时终于能够取证声闻初 三摩地

2018-07-22

而其实想要成就佛菩提道,是要从利他中著手,也就是要在利益众生之菩萨行中,来降伏自己的烦恼;透过与众生互动的种种境界中,配合正知见的观行,来增长自己的菩提智慧与种种利益众生的方便善巧,因此众生反而是菩萨能够成就的主要原因。譬如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0中的开示:“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 三摩地

2018-07-22

你又告诉他:修学大乘佛法与声闻法不同,声闻不必有福德资粮来助道,只要努力去观行,把我见与我执断掉就行了,所以声闻法不必修六度。他听了就欢喜,虽然也还是贪着世间五欲境界,但终究肯修一点儿声闻法了。但是有一天他想:听说声闻法不究竟,我来修大乘法看看。他不是真修,是修看看!结果终于来到同修会,亲教师开始传授无相念佛的法门,接着说到布施,又说持戒。可是他听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二乘圣者不论修四圣谛或因缘观,所观行修习都不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范畴;都是从蕴处界自我,是缘生缘灭、是无常、是苦、是空,所以没有真实不坏的自我,就是只证人空而不证法空。因此二乘圣者及大乘通教菩萨,其实不懂一切诸法空无自性的法空之法。而大乘别教实证法界实相心如来藏,明心开悟不退的菩萨,虽然由所证恒不生灭的如来藏,能现观蕴处界的生灭无常无我,也 三摩地

2018-07-22

关键词三缚结、五下分结、烦恼障、现行、习气、种子、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大般涅槃、解脱、四阿含、二乘、声闻、缘觉、辟支佛、阿罗汉、缘起性空、蕴、处、界、观行、修证、世俗谛、人间之佛教、出家僧众、上座部、表相住持、出离观、安隐观。目录一、前言二、如何修证解脱道甲、法门——四圣谛、十二因缘乙、观行——五阴、十二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苦圣谛如果能够究竟观行完成,就会知道苦圣谛中已经函盖三界世间的万法在内了。修行人具足观行苦圣谛以后,开始探究为何苦的现象会一直在自己身上永续存在时,已经涉及出世间法了,而这个出世间法却是函盖于苦习(苦集)圣谛之中。接着再探求苦灭的涅槃境界以后,才能了知原来苦灭的境界就是五阴、十八界的自我全部灭尽的境界;除此以外,没有真正的苦灭境界可说,因为三 三摩地

2018-07-22

此七住位菩萨所证的无我观,不同于六住满心位的无我观;六住菩萨的无我观,只是现观六根六识六尘虚妄而断我见,不知实相心何在,他所作的无我观,同于声闻法的无我观——不离蕴处界空相的观行。七住菩萨却又从所证得的第八识实相心,现前观察它的常住而不曾剎那暂断,以及无始以来就具有无我性的;由这个实相心,再来返观五蕴、十八界我的虚妄。能作如是现前比较观察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也就是说,菩萨从十信达人转入十住位,从初住开始布施,二住位持戒,乃至六住位修学般若,转入七住,依照善知识教导参禅的正知见去参禅,于因缘成熟时一念相应慧,正确的观行现在前,找到真心,也就是找到禅宗所说的本来面目、佛法大意。七住菩萨可以现前观察祂的运作分明显现,没有不显现的,因此明心的七住菩萨也可以称为七住达人。菩萨七住后转 三摩地

2018-07-22

由以上声闻菩提、缘觉菩提的简单说明,我们就可以知道:二乘菩提所观行的对象,乃是诸法无我。也就是都是在三界世俗法的蕴处界诸法当中,去现观这当中并没有常住不坏的我存在,因此而证得“人无我”的现观。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二乘菩提所观察的对象都是有为生灭的蕴处界诸法,而不能及于法界实相心的第八识,也不知道这蕴处界诸法都是从第八阿赖耶识所出生的道理 三摩地

2018-07-22

为什么修四念处观在对治这四种的颠倒呢?因为凡夫众生不明法界真实相,而以世间之无常为常,于诸苦执为乐,于无我中执为有我,于不净执为净,所以才会造成这样子的一个错误的一个知见;所以必须要透过这样子的一个观行来对治,来对治于净颠倒,来对治于常颠倒,来对治于乐颠倒,来对治于我颠倒;所得到的这样的智慧,这样子就叫作四念处观,这样子就叫作四念住。那四念住为什么 三摩地

2018-07-22

诸贤!如何是正业呢?是说圣们想到苦就是苦的时候,了知熏习就是熏习、息灭就是息灭;想到灭苦的方法就是灭苦的方法时,或者观察本来所作的业行,或者学着回想种种正行,或者看见种种业行引生未来世的灾患,或者看见涅槃境界中止息了一切苦,或者没有执着忆念自己所观行的、善净心得到解脱的时候,于这中间,除了色身所作的三种妙行(不杀生、不窃盗、不淫或不邪淫),种种其他 三摩地

2018-07-22

声闻菩提是以四圣谛为主旨,以四念处观为观行的法门,以八正道为实施的方法,进而观察蕴处界,了知蕴处界虚妄以后,就将我见、疑见、戒禁取见这三缚结断除,成为初果的须陀洹,乃至将我所执、我执断除而成为四果的阿罗汉,就可以入涅槃。然而阿罗汉入涅槃前,必定有所疑:阿罗汉入了涅槃到底是不是断灭空?因为有所疑,就去请问佛,佛就告诉阿罗汉:阿罗汉入了涅槃,并不是断灭 三摩地

2018-07-22

此七住位菩萨所证的无我观,不同于六住满心位的无我观;六住菩萨的无我观,只是现观六根六识六尘虚妄而断我见,不知实相心何在,他所作的无我观,同于声闻法的无我观——不离蕴处界空相的观行。七住菩萨却是从所证得的第八识实相心,现前观察它的常住而不曾剎那暂断,以及无始以来就如是的无我性;由这个实相心,再来返观六识与意根等十八界我的虚妄。能作如是现前比 三摩地

2018-07-22

二来、他们可不想修习三乘菩提深妙法道,他们需要既快速又简单的法可以即身成佛,而三乘菩提中连最粗浅的声闻菩提断我见,在经典中说都需要作勇猛的四加行,如此思惟观行精进不懈,然而藏传佛教的学人于过去生熏习的佛法正见很少,对于三乘菩提的义理难以接受,心中疑见不断,当然全都无力修习,更别说是实证了;即使当他们开始实修三乘菩提,不论是哪一乘,都必须断除我见,必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