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因为定力缺失之人心思粗糙,无法按照佛教经论和善知识开示的知见去做各种深入的观行,无法深观,便难以真正理解和领受佛法中所蕴含的智慧,这种人学佛一场,最终只是积累了一些名相和佛法理论,无法借助定力进行深入的实修而获得智慧和解脱的大利益。并且,这类人往往自认为掌握了很多佛法知识,易升起大慢心,而对佛法做种种自以为是的意识情解,生出很多似是而非的看法和说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八个识当中,谁是真心?谁是妄心?一定先要有所了知,否则误把妄心当作真心来认、来修,错把一念不生的妄心意识当作是开悟的实相心,那今生想要开悟就很困难罗!从五蕴十八界的一一蕴、一一界去探讨分析,能如实的思惟推敲比对与现前观行,是很重要的。由阿含解脱道的实证来说,五蕴、十八界是因缘和合所生之法,无有常住不坏之我,终究是会坏灭的,所以说五蕴是无常。又五蕴中 | 三摩地 2018-07-23 |
|
由于一时甚或很久对这些问题思维不清楚的原因,我们会很郁闷,也就会被迫地渐渐习惯去观察这些问题的起因和落谢,以完成自己思维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思所成慧会持续增强,观行的修所成慧也会相应慢慢增强,心念转细、心量转大,证所成慧也会水到渠成。这个道理,佛在《胜鬘经》里讲得很明白。(原标题:超劫精进的诀窍) | 三摩地 2018-07-23 |
|
二乘人的禅观是什么?声闻人以四念处的观行法来观察四圣谛:如何是苦?如何是苦集?如何是苦集灭?想要达成苦集灭的方法就是苦灭的道。是以四念处的方法来观行这四圣谛,这是声闻禅的禅观。但是缘觉从十二因缘去起观,不用四念处观的。这种现观自我虚妄的禅观而能安忍于自我的虚妄,不再认意识为常住心,即是声闻、缘觉所行的忍。他们能安忍于这种禅观所得的结果:我完全是虚妄 | 三摩地 2018-07-23 |
|
即使衣不蔽体、露宿荒野,菩萨一点也不以为意,仍然一心参究,精进观行、深入思惟;如此勇猛精进、不修边幅的缘故,以致容貌显得丑陋乌黑,凡是见到他这幅模样的人都很嫌恶他。人们看到菩萨丑陋乌黑的样子,都争先恐后的辗转谣传说:「那个地方有鬼。」见到他的人都鄙视他、对他吐口水辱骂他,还拿土块、石头砸他。菩萨遭受如此侮辱伤害,不但没有一丝一毫的怨恨,反而以他仁慈 | 三摩地 2018-07-23 |
|
如果有人能像佛这一句话一样作现前观行,破除憍慢、瞋心、痴心,也不观我及我所相、种性常相,确实观行,就可以知道他确实能修忍辱波罗蜜。能这样确实修忍波罗蜜以后,心中自然会生起欢喜心乃至进入初地。所谓的极喜地,不是每天手舞足蹈、笑呵呵的样子;极喜是在深沉的心中安住,不形于外的;他只是现前看到自己的般若智慧,竟然世间没有人或只有极少数人能像自己一样生起深妙 | 三摩地 2018-07-23 |
|
十八界亦复如是,这样一一界一一阴(十二处也是一一处的观行)这样去现前观察,你能够这样现前观察,亲自证实它、领受它,这样你就可以把我见断除掉,你就可以把我执一分一分的断除掉,最后你成就了无生忍,不再于三界中出生了。能忍(能接受)十八界的自己在未来永远都不再出生,这就是无生忍哪!无生忍的极果、究一苋果,就是解脱道的极果,也就是无余依涅槃,就是无生忍。这 | 三摩地 2018-07-23 |
|
般若慧里面包括两个部分:一个就是解脱道,一个就是佛菩提道;既然是大乘佛法,佛菩提道一定含摄解脱道的修法,这都是要不断地反复地修习,然后观行,才能够这个修法。......大乘佛法包含小乘的三无漏学,至于大乘又加一个,就是说我们要如实地证知,在五阴十八界的运作中,有一个真心如来藏,能够成就一切法之实性;如果没有一个真实的如来藏,那我们所谓的断尽五阴十八界,就 | 三摩地 2018-07-23 |
|
而教诫师于是法中一一好解,若不解大乘经律若轻若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义谛、习种性、长养性、性种性、不可坏性、道种性、正觉性,其中多少观行、出入十禅支一切行法,一一不得此法中意;而菩萨为利养、为名闻故,恶求多求贪利弟子,而诈现解一切经律,为供养故;是自欺诈亦欺诈他人故与人受戒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不得为利养故,于未受菩萨戒者前、若外道、恶人前,说此 | 三摩地 2018-07-23 |
|
诸位想想看:这一切法有哪一个法可以离开六尘而存在?不可能有!不晓得诸位有没有做过这个观行?观行过了,知道一切法都不能离开六尘而存在。真能离开六尘而存在的,只有一个法就是如来藏。既然一切法都不能离六尘而存在,与六尘同在一处,当然是吵闹的,不是寂静的,所以一切法除了不得自在以外,并且还是生灭、苦、空、无有寂静的。人身难得,虽得人身难具诸根,虽具诸根难得 | 三摩地 2018-07-23 |
|
而教诫师于是法中一一好解,若不解大乘经律若轻若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义谛、习种性、长养性、性种性、不可坏性、道种性、正觉性,其中多少观行、出入十禅支一切行法,一一不得此法中意;而菩萨为利养、为名闻故,恶求多求贪利,而诈现解一切经律,为供养故;是自欺诈亦欺诈他人故与人受戒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不得为利养故,于未受菩萨戒者前、若外道、恶人前,说此千佛大戒 | 三摩地 2018-07-23 |
|
而教诫师于是法中一一好解,若不解大乘经律若轻若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义谛、习种性、长养性、性种性、不可坏性、道种性、正觉性,其中多少观行、出入十禅支一切行法,一一不得此法中意;而菩萨为利养、为名闻故,恶求多求贪利弟子,而诈现解一切经律,为供养故;是自欺诈亦欺诈他人故与人受戒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不得为利养故,于未受菩萨戒者前、若外道、恶人前,说此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但佛是舍弃仇恨的,所以念心不同;佛把仇恨舍掉,心心念念都在断除我见、我执,都在修证解脱或佛菩提上;而解脱道与佛菩提的修证都是在无我、无我所上用心观行的,所以都会舍弃仇恨心,这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佛持戒时念心清净。果报不净:外道受持的不杀人戒属于世间戒,他们的果报就是生到欲界天,因为他们受持不杀戒时仇恨心还在、嗔恨心还在,所以无办法修证禅定;只能因为身 | 三摩地 2018-07-23 |
|
萧平实将隐藏在十二因缘中的十因缘解读出来,解开辟支佛无师独觉而见道的观行内容,言佛教界前人所未曾言。然而,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将十因缘观隐藏在十二因缘中,让二者那么相似而千余年来无人能解?答案很简单:如果真的有菩萨辟支佛重来人间,那么菩萨辟支佛既然是无师独觉,必然能够依于见道通达的智慧功德发现隐藏的十因缘,才能称为辟支佛。如果不能从十二因缘中将隐藏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布施的果报就是未来世富裕欢乐,持戒的人未来可以生到天上;静虑禅思智慧让心清净的人,未来可以得到涅槃解脱的快乐;而布施也是得到解脱涅槃的资粮,欢喜的缘故得到一心,一心观行五阴无常而得到解脱。就好像一个人要求得树荫,先要种树;而要求得花、果实,也必须先种植;布施也是如此,今世后世得到快乐……,这些都是布施的利益。1布施不仅可以让我们未来安居 | 三摩地 2018-07-23 |
|
有几种胜田很值得种植福德呢?譬如已经四加行圆满——声闻道的四加行圆满——还没有真正完成观行,我见还没有断除,三缚结还没有断,这就是向须陀洹,已经算是胜田了,因为他已经有少分功德在身。如果是须陀洹、向斯陀含、斯陀含、向阿那含、阿那含、向阿罗汉、阿罗汉,或者辟支佛乃至各个阶位的菩萨,向上一直到最后身菩萨乃至诸佛,都是功德田,都有功德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你悟后讲了出来,还没悟的人听来听去就是听不懂;甚至阿罗汉们,当你讲到不入涅槃就已实证涅槃,他们也听不懂;你说不断思惑就证涅槃,他们也听不懂;不断烦恼而证菩提,他们真的听不懂,这不就是很微妙的智慧吗?你们应当如是次第深观,当涅槃的功德与微妙都观行过了,烦恼罪过也观察过了,接下来心中还会求什么呢?当然只剩下求佛菩提一件事了!此外更无别求。禅宗有个公案: | 三摩地 2018-07-23 |
|
而且,不是仅仅见道必须有福德为助,乃至见道后修学相见道位观行所得之智慧,次第进修诸地,也必须具备福德作为进修的资粮;乃至即将成佛之前的等觉位中,还必须百劫专修布施,头、目、脑、髓、舍宅、妻、子,无一不可布施,都无贪着;以如是百劫难施能施所得福德,方能成就佛地三十二大人相及无量随形好,具足如是广大福德之后始能成佛。因此,佛说菩萨六度乃至诸地所修十度波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你悟后讲了出来,还没悟的人听来听去就是听不懂;甚至阿罗汉们,当你讲到不入涅槃就已实证涅槃,他们也听不懂;你说不断思惑就证涅槃,他们也听不懂;不断烦恼而证菩提,他们真的听不懂,这不就是很微妙的智慧吗?你们应当如是次第深观,当涅槃的功德与微妙都观行过了,烦恼罪过也观察过了,接下来心中还会求什么呢?当然只剩下求佛菩提一件事了!此外更无别求。禅宗有个公案: | 三摩地 2018-07-23 |
|
由此可见,单以福德来衡量学佛的成绩,已然失当,何况是以部分的福德--良好的气质长相--来作为学佛得力与否的标准?再进一步思量,若外貌会反应出学佛的成绩,何以僧团中仪表甚为出众之难陀尊者,不是声闻十大弟子?何以僧众所着之法服─袈裟,其意为“坏色”?何以观身不净为四念处之入门?何以解脱道之观行,以色蕴为首要观破之对象?何以《金刚经》会说“凡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