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他拥有的观行是什么呢?有可能他拥有的观行是遇到佛,遇到佛的时候,佛要他起禅思观行,依照小乘法来观,他就感觉到这世间都是无常的,因此向著初果向这样走,可是他一直没有证得初果,每一尊佛都如是;然后遇到没有佛的时候,他也不会出家,就在这个世间,这样过著他的日子,继续轮回生死。所以简而言之,大乘的禅观从来没有在这个人的身上发生过。 我们如果说,先不说大 admin

2024-09-20

  」(注1) 佛所开示如此类事古今如然,始从天竺龙树、提婆师徒住世的年代,即有相似像法出于人间,混乱学人难以证悟,以是缘故,龙树造《中论》以明佛法般若真义,然而论中并未明说中道实相之观行是以第八识如来藏为所观行之标的,是故佛门学人即得使用意识思惟所得而加以混淆,乃能在佛门中持续以常见外道法所得的假中观弘扬至今。然后提婆菩萨继之以唯识种智而造《百论 admin

2024-05-25

  可是所谓的观行是什么呢?观行是说,在五阴十八界的境界里面,要先知道五阴十八界它的自性是什么。譬如说色、受、想、行、识,这个色它的自性是什么呢?佛陀在《阿含经》里面说,所谓的色阴就是一切四大还有四大所造色,也就是说把所有的四大,具有四大的特性的法,还有由四大所造的种种的衍生出来的这些色法,全部都纳入色阴里面;然后这些全部都是生灭变异的,不可以把其中任 admin

2020-08-28

这是效法真见道对第八识『心真如』的观行而作更深入的观行,是在人我与法我的各种法相上面一一加以观行,故名相见道;而这三品心的观行是侧重在人空与法空,特别是注重见分上面来作观行,从所断除的烦恼障与所知障中,藉著这样的观行而心心无间获得解脱。由于这是从别相智上面来作观察而得到的智慧,与真见道只是在心真如与欲界五蕴的总相上面所作观察不同,因此就从别相智慧与 admin

2019-11-22

 这是效法真见道对第八识“心真如”的观行而作更深入的观行,是在人我与法我的各种法相上面一一加以观行,故名相见道;而这三品心的观行是侧重在人空与法空,特别是注重见分上面来作观行,从所断除的烦恼障与所知障中,藉著这样的观行而心心无间获得解脱。由于这是从别相智上面来作观察而得到的智慧,与真见道只是在心真如与欲界五蕴的总相上面所作观察不同,因 admin

2019-09-02

也因此观行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是需要自己去做而不可以交流的原因,因为一旦听来他人观行的细节,就会容易将他人的受用转化成自己的一个知识,并以为自己已经了解并证得,如此就错过了体证的机会。所以修行不是在思考身体、情绪和彼此互动,而是去直接的感受它们,去观察他们。如此修行才得力。在观察的时候只是作为一个全然不干预的观察者去体察,这更像是一个科学实验,自己 三摩地

2018-07-23

也因此观行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是需要自己去做而不可以交流的原因,因为一旦听来他人观行的细节,就会容易将他人的受用转化成自己的一个知识,并以为自己已经了解并证得,如此就错过了体证的机会。所以修行不是在思考身体、情绪和彼此互动,而是去直接的感受它们,去观察他们。如此修行才得力。在观察的时候只是作为一个全然不干预的观察者去体察,这更像是一个科学实验,自己 三摩地

2018-07-23

他拥有的观行是什么呢?有可能他拥有的观行是遇到佛,遇到佛的时候,佛要他起禅思观行,依照小乘法来观,他就感觉到这世间都是无常的,因此向着初果向这样走,可是他一直没有证得初果,每一尊佛都如是;然后遇到没有佛的时候,他也不会出家,就在这个世间,这样过着他的日子,继续轮回生死。所以简而言之,大乘的禅观从来没有在这个人的身上发生过。我们如果说,先不说大乘禅观 三摩地

2018-07-23

唯识观行是明心后的一种深细的心行—--观所取与能取空,末学尚未触证真心而不揣浅陋地野人献曝来略说一些初浅的经验供同修们参考。想要修观行之前,必须具备一些定力,也即,须先有「止」的定力,才能于历缘对境中修「观」。例如:一位习于酗酒者,对于美酒当前却无法自制,而喝得酩酊大醉;如此之修行人是随业流转,不足与其论观行的。萧导师的无相忆念拜佛是修观行的最 三摩地

2018-07-23

唯识观行是明心后的一种深细的心行—观所取与能取空,末学尚未触证真心而不揣浅陋地野人献曝来略说一些初浅的经验供同修们参考。想要修观行之前,必须具备一些定力,也即,须先有「止」的定力,才能于历缘对境中修「观」。例如:一位习于酗酒者,对于美酒当前却无法自制,而喝得酩酊大醉;如此之修行人是随业流转,不足与其论观行的。萧导师的无相忆念拜佛是修观行的最佳 三摩地

2018-07-23

他拥有的观行是什么呢?有可能他拥有的观行是遇到佛,遇到佛的时候,佛要他起禅思观行,依照小乘法来观,他就感觉到这世间都是无常的,因此向着初果向这样走,可是他一直没有证得初果,每一尊佛都如是;然后遇到没有佛的时候,他也不会出家,就在这个世间,这样过着他的日子,继续轮回生死。所以简而言之,大乘的禅观从来没有在这个人的身上发生过。我们如果说,先不说大乘禅观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所谓的观行是什么呢?观行是说,在五阴十八界的境界里面,要先知道五阴十八界它的自性是什么。譬如说色、受、想、行、识,这个色它的自性是什么呢?佛陀在《阿含经》里面说,所谓的色阴就是一切四大还有四大所造色,也就是说把所有的四大,具有四大的特性的法,还有由四大所造的种种的衍生出来的这些色法,全部都纳入色阴里面;然后这些全部都是生灭变异的,不可以把其中任 三摩地

2018-07-22

也因此观行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是需要自己去做而不可以交流的原因,因为一旦听来他人观行的细节,就会容易将他人的受用转化成自己的一个知识,并以为自己已经了解并证得,如此就错过了体证的机会。所以修行不是在思考身体、情绪和彼此互动,而是去直接的感受它们,去观察他们。如此修行才得力。在观察的时候只是作为一个全然不干预的观察者去体察,这更像是一个科学实验,自己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您真的想要取证解脱果,想要确实证得初果的解脱,乃至二、三、四果的解脱,那就如实观察八苦、三苦吧!那就如实观察五阴、内六处、外六处、六识、六界的虚妄吧!如果依照八正道的说明而确实作了以上的观行以后,仍然断不了离念灵知心等我见,也断不了对五阴十八界自我的执着,仍继续确认离念灵知心等三界我是常住不坏心,这就显示您的观行是不如理作意;这就必须一再详细阅 三摩地

2018-07-22

也因此观行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是需要自己去做而不可以交流的原因,因为一旦听来他人观行的细节,就会容易将他人的受用转化成自己的一个知识,并以为自己已经了解并证得,如此就错过了体证的机会。所以修行不是在思考身体、情绪和彼此互动,而是去直接的感受它们,去观察他们。如此修行才得力。在观察的时候只是作为一个全然不干预的观察者去体察,这更像是一个科学实验,自己 三摩地

2018-07-22

也因此观行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是需要自己去做而不可以交流的原因,因为一旦听来他人观行的细节,就会容易将他人的受用转化成自己的一个知识,并以为自己已经了解并证得,如此就错过了体证的机会。所以修行不是在思考身体、情绪和彼此互动,而是去直接的感受它们,去观察他们。如此修行才得力。在观察的时候只是作为一个全然不干预的观察者去体察,这更像是一个科学实验,自己 三摩地

2018-07-22

也因此观行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是需要自己去做而不可以交流的原因,因为一旦听来他人观行的细节,就会容易将他人的受用转化成自己的一个知识,并以为自己已经了解并证得,如此就错过了体证的机会。所以修行不是在思考身体、情绪和彼此互动,而是去直接的感受它们,去观察他们。如此修行才得力。在观察的时候只是作为一个全然不干预的观察者去体察,这更像是一个科学实验,自己 三摩地

2018-07-22

观行是否能够真正地完全「认可」如来藏的广大威德、广大功德、广大宝藏,这是要经过日积月累的悟后发起观行,不断地「历缘对境」之中,还能够去思惟观行这于中的如来藏处,如是如是,更体触其所谓的和妄心的运作,如是发起诸多功德宝藏,如是而「知」真生我者,真成就我者,真依止处。当「我」悟后,曾有一阵子觉得这个「真心」就是如此,怎么会有需要一直观行再观行,对此非 三摩地

2018-07-22

也因此观行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是需要自己去做而不可以交流的原因,因为一旦听来他人观行的细节,就会容易将他人的受用转化成自己的一个知识,并以为自己已经了解并证得,如此就错过了体证的机会。所以修行不是在思考身体、情绪和彼此互动,而是去直接的感受它们,去观察他们。如此修行才得力。在观察的时候只是作为一个全然不干预的观察者去体察,这更像是一个科学实验,自己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您真的想要取证解脱果,想要确实证得初果的解脱,乃至二、三、四果的解脱,那就如实观察八苦、三苦吧!那就如实观察五阴、内六处、外六处、六识、六界的虚妄吧!如果依照八正道的说明而确实作了以上的观行以后,仍然断不了离念灵知心等我见,也断不了对五阴十八界自我的执着,仍继续确认离念灵知心等三界我是常住不坏心,这就显示您的观行是不如理作意;这就必须一再详细阅 三摩地

2018-07-21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22条/2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