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然而,坦特罗佛教只靠观想就能成佛的说法,非常荒唐!因为坦特罗佛教所有修行法门都以观想为基础,不能自外于观想法门。譬如坦特罗佛教所谓的观想天身法门,藉著观想自己有广大的天身,于观想成就后,自己就有广大天身,然后以此观想所成天身,作为将来成佛之准备;乃至观想自己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自己就是佛了。这样的说法完全违背佛的开示!因为佛告诉我们:成佛 三摩地

2018-07-22

」何况印顺法师根本不信受大乘佛法法义中最殊妙的核心:如来藏,对此他是绝对无法信受的,既然如此,到底对于修学大乘佛法的人而言,是谁来集结这一大事因缘的最重要经典呢?这史料上虽不足以显示到底是如何编纂成大乘经典,如此除了上兜率天,请益当来下生弥勒菩萨,恐难决了!然如上所说,菩萨无有必要对此尚且不是三贤位的众生多说,以非当机故!虽如是,论述的记载大都说《 三摩地

2018-07-22

在第一灌要正式开始时,为您灌顶的上师要先做观想观想完成以后才为信徒灌顶;喇嘛要先观想头上有所谓的“佛父、佛母”拥抱交合,要观想交合已经达到至乐(性高潮)了,然后有了不净物质从“佛父、佛母”的下体流出,喇嘛们说那就是为您灌顶时必须的甘露;然后观想那个不净的物质流下来以后,从正在观想的喇嘛自己头顶顶门灌进去,然后再观想从喇嘛的尿道 三摩地

2018-07-22

同样的道理,如果将有增有减的诸法空相摄归于不增不减的空性心,是不是诸法空相也变成不增不减了?当然是嘛!如果不是这样,诸法又如何不生不灭呢?可是,却有喇嘛教的行者想借着观想,将自己的真心与上师或者与诸佛菩萨的真心合并。这样的说法非常荒诞!因为他们想借着观想,让自己的真心与上师或者与诸佛菩萨的真心合并,表示这个真心有增加,既然有增加,未来一定会减少,这 三摩地

2018-07-22

出家菩萨要常常这样观想,有时即使被打骂,始终也不加报复。用各种巧妙的方法,来调伏自己的心。▲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四十二章经》)[今译]佛说:恶人听说有人行善,就故意来破坏扰乱。你应该谨慎,不要嗔恨责怪他,那么,来破坏扰乱行恶行的人自己就会有恶报了。▲恚能自制,如止奔车,是为善御,弃冥入明。(《法句经-- 三摩地

2018-07-22

这里仅举坐禅为例,坐禅的方法很多,可依专注、观想、调息、念诵、运动、心性等等而行。无论你依照那一个方法,都可以达到「明心见性,转迷成智。」的觉悟境界。例如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慧能大师,他是一个不识字的和尚,但却能指出五祖门下的第一大弟子神秀所写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尚未得道,批评他只是登门而未入室; 三摩地

2018-07-22

其次在《观无量寿佛经》中,有一段释迦世尊开示的说,观想阿弥陀佛身相光明成就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从这一段可知,所谓即见十方一切诸佛,并不是看见十方一切诸佛的身相,而是说明心眼开明,就是开悟的人所亲证的境界。这个观想修成的时候,必能一念相 三摩地

2018-07-22

」依藏传佛教仪轨而作改变,又加注观想仪轨等等,以适应无上瑜伽双身修法,如是等同魔说之忏悔文,如何能忏除诸恶业?而宗喀巴谎称亲见三十五佛现身,赞同他的双身法,全都是夜叉、鬼神假冒佛菩萨名义示现,用来欺瞒学佛人,只是自欺欺人之谭。《宗喀巴大师传》39页有说:【时又画三十五佛,画师不知身色及手印等,曰:「如何画之?」请问大师,师祈祷之,诸佛毕现,遂以所见者 三摩地

2018-07-22

问题二:弟子因为犯了很重的戒,一直希望能忏悔见到好相,有位师兄介绍拜忏时也忆佛,但是弟子感觉这样的忏悔效果不好,有时都忘了是在拜忏还是在无相拜佛,这样拜忏可以吗?弟子可不可以通过增加拜佛时间来忏悔?还是每天一定要通过拜忏来忏悔呢?拜忏之时应该如何观想呢?心里默念忏悔偈?还是要不断地提醒自己,以后坚决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呢?我们的回答是:忏悔乃是善法,我 三摩地

2018-07-22

并且慧远大师“专致净土、诚心观想。”也就是他三十年的修行过程中,一心一意以这个净土为念。所以从刚才我们讲的条件里面,修行者本身的愿力来讲,在慧远大师这个例子来说是展现无遗--在三十年里面心心念念修行的就是净土。那么在这个里面,他到底有了什么样的境界跟体悟呢?慧远大师说他“三见圣相”,“三见圣相”意思就是,他有三次得以面 三摩地

2018-07-22

韦提希夫人因为遭逢如此重大变故,完全厌弃娑婆五浊恶世,于是恳求释迦世尊教导她,观想求生净土的法门;于是世尊就为她宣说观想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的法门,这就是净土法门中极为重要的一部经典《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缘起。从这则经典中的记载,也可以看出在古印度,杀母较之杀父更为社会伦常所不容,杀母的罪当然要比杀父重。所以成就杀母逆罪,在无间地狱中的时间,将会比杀父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我们过去无量劫以来,乃至此世造作了很多的过失,有的时候有许多微细的戒罪并未灭尽;但是,透过行者至诚心地忆佛、念佛、拜忏、拜佛乃至观想念佛等,用功精进的过程当中,辅以自己惭愧心所的善心发起,加以忏悔过往一切罪业的发露,立誓愿永不复作;这样感应了诸佛菩萨现前,或现光明,或见光明,或佛摩顶放光,闻到异香等等,来灭除这个众生的戒罪。这也是常见到念佛人或 三摩地

2018-07-22

而且念佛有很多的念佛层次,从持名念佛一直到观想念佛、观像念佛乃至于到实相念佛,不同的层次都有不同层次念佛的受用,而且有不同层次念佛的内涵。各位如果想要深入了解真正的念佛次第的话,可以请阅本会平实导师所著的《念佛三昧修学次第》。《念佛三昧修学次第》里面,从我们一般人的迷信、到仰信、到证信,乃至于到持名念佛,一直到实相念佛,都有作详细的论述。如果以念佛 三摩地

2018-07-22

”喇嘛是怎么观想之后灌顶的,我告诉了她,她说:“哪有这种荒唐事?”我说:“事实就是这样!”她说:“我不信!”我说:“你要是不信,宗喀巴的《密宗道次第广论》在这里,白纸黑字写在这里,妳自己读。”然后再告诉她第三灌、第四灌,然后我说:“所以西藏喇嘛看见每一个女人,他第一个思想就是先观察这个人可不可以当明 三摩地

2018-07-22

而且寿命、色力、安乐也都是从具足五阴的布施中获得,若不是具足身口意而布施食物给别人,让别人的五阴获得长养,就不会有来世的健康色身与力气的果报;若不是以身口意五阴布施无畏,让众生的身口意五阴得安稳,就不会有此世的特别长寿与安乐;若不是以五阴来做法施,让众生的五阴亲得法益,就不会有此世的法财具足与辩才,所以布施时除了远离烦恼及来世多财的正果以外,还会有 三摩地

2018-07-22

问:弟子因为犯了很重的戒,一直希望能忏悔见到好相;有位师兄介绍拜忏时也忆佛,但是弟子感觉这样忏悔的效果不好,有时都忘了是在拜忏,而只是在无相拜佛,这样拜忏可以吗?弟子可不可以通过增加拜佛时间来忏悔?还是每天一定要通过拜忏来忏悔吗?拜忏之时如何观想呢?心里默诵忏悔偈、还是要不断的提醒自己以后坚决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了呢?答:忏悔乃是善法,但是我们要知道忏 三摩地

2018-07-22

不现前供养,即供养者,于不现前一切如来,及如来塔庙,作如是的观想:我现前普为三世一切如来,一切十方如来塔庙,施设供养,当知是名唯供不现前如来及塔庙。又若于佛涅槃后,为供养如来故,为如来造立形像,或塔庙,或龛台;随已能力,造一造二,乃至百、千、万、亿,而设供养,亦是不现前供养。《瑜伽师地论》说,唯供现前佛及塔庙,获得广大福果。若唯供不现前佛及以塔庙, 三摩地

2018-07-22

不现前供养,即供养者,于不现前一切如来,及如来塔庙,作如是的观想:我现前普为三世一切如来,一切十方如来塔庙,施设供养,当知是名唯供不现前如来及塔庙。又若于佛涅槃后,为供养如来故,为如来造立形像,或塔庙,或龛台;随已能力,造一造二,乃至百、千、万、亿,而设供养,亦是不现前供养。《瑜伽师地论》说,唯供现前佛及塔庙,获得广大福果。若唯供不现前佛及以塔庙, 三摩地

2018-07-22

外道们告诉你:观想中脉明点并且练气成功以后,观想明点成功时就是证得第八识如来藏;因为证得如来藏就是观想明点成功,那时就是证得中观,就是明心开悟成佛了!那你照着这样错误的教导去修,佛道就走歪了!因为明点绝对不是如来藏,他们却说明点就是真正的菩提心,就是如来藏;你如果相信而跟着修炼下去,那你就走错路了!也会成为大妄语者。甚至于,被古时未悟的凡夫们胡乱搜 三摩地

2018-07-22

若是属红教、白教、花教等的自续派中观,虽然语言文字上承认有第八识如来藏,但却都以观想出来之中脉里的明点取代如来藏,当然也不是亲证如来藏的圣者。既然藏密四大门派都是外道凡夫,怎有真实义菩萨之本质示现呢?目前藏地到处都是仁波切,到处都是格西,却只不过是粗重欲望之教授者及贪求者罢了,全无三宝的实质。第二目皈依三宝功德《庐山莲宗宝鉴》卷10说:【十方薄伽梵, 三摩地

2018-07-22

 «上一页   1   2   …   4   5   6   7   8   9   …   10   11   下一页»   共209条/11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