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这是效法真见道对第八识“心真如”的观行而作更深入的观行,是在人我与法我的各种法相上面一一加以观行,故名相见道;而这三品心的观行是侧重在人空与法空,特别是注重见分上面来作观行,从所断除的烦恼障与所知障中,藉著这样的观行而心心无间获得解脱。由于这是从别相智上面来作观察而得到的智慧,与真见道只是在心真如与欲界五蕴的总相上面所作观察不同,因 | admin 2019-09-02 |
|
”如理实见分第五“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正信希有分第六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 | 三摩地 2019-07-18 |
|
未入地菩萨所见的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平实导师依《楞严经》的意涵说为“觉精”,即是第八识的见分,与六识的见闻觉知等六种自性同时同处并行运作。地上菩萨所证的佛性,则不是末学目前所知道的内涵;而诸佛所运作的佛性,更不是末学所能想像于万一。稍后会将平实导师于诸法宝中有关四种不同层次的佛性开示,举出来为读者解说。 这本书中所说的见性,是以父母所 | admin 2019-05-01 |
|
六尘可分为外相分六尘和内相分六尘(注:六识能见的自性则叫做见分,所以将相对于六识能见的自性而说这个被见的六尘称为相分,是六识心体所识知的法相的缘故,这就是见分与相分界定的最粗浅层次)。外相分六尘是指眼根所触外色尘、耳根所触外声尘、……乃至身根所触软硬、粗涩细滑等外触尘、意根借本识(即阿赖耶识)所触外五尘上显现的有变动或无变动的法尘。外相 | admin 2019-04-24 |
|
简单来讲,在佛法当中有两个名相,一个叫作见分,一个叫作相分。什么是见分?也就是说,你的觉知心祂能缘或者能取六尘。譬如说,六个识能知能觉的这个自性,就叫作见分;祂能知有个对象,能见有个对象,这个对象就叫作相分。所以说,外六尘就叫外相分,内六尘就叫作内相分。六尘我们刚刚已经讲了,是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我们现在就来解释它的内涵。我们来看看什么是 | admin 2019-04-24 |
|
既然我们不净的觉知心自己,从来都是在如来藏所变生的五阴十八界中生存著,从来都在如来藏变生的相分与见分中生存著,本来就住在涅槃、无漏、真净的如来藏心中,从来不曾住于如来藏心外,这时虽然还在生死系缚之中,却是本来就解脱、无缚、无染的。当你现观到自己本来就住在如来藏的涅槃、无漏、真净之中,改认不生不死底如来藏心为自己时,那么自己本来就无生亦无死、无漏亦无 | admin 2018-12-27 |
|
[5]意识有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意识的能知之性,包含警觉、直觉之自性,其实正是意识觉知心的五遍行、五别境心所法共同运作出来的虚妄自性。[2]佛陀想要使弟子们赶快断除我见而证初果,所以处处宣说意识的缘生性、虚妄性,期望大家至少能证初果。《杂阿含经》卷三云:【缘意及法,生意识。】于声闻罗汉所造之论中亦皆如是说,不一一尽举。[2]唯有师承自天竺密教的黄 | admin 2018-12-27 |
|
我见就是认定觉知心常住不坏,不论所认定的觉知心是离念的觉知心,或是离念时能返观自己离念的返观者,都是觉知心的见分所摄,不离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都是意识心的心行,都摄属意识心;四阿含诸经中佛说意识正是我见之根源,正是五阴我中之识阴所摄。大德与圭峰宗密同堕我见之中,正是同一类人,所以才要引他为证,出面理论,辩称离念灵知心不是意识心,想要维持证悟者的 | admin 2018-08-08 |
|
又能示现无量无尽功德法门,见分自体亦具无边胜功能故,任持一切令不忘失,如是念慧不思议力,名陀罗尼。】(《佛地经论》卷5)所以佛法中的陀罗尼,就是把某一些法的内涵,用名词加以贯串起来成为偈颂,或者四句、六句、八句不等,每句或者五字,或者六字、七字,这样贯串起来的偈颂,就叫它作陀罗尼,简称为咒。也就是说,咒原本的意思,就是把某一些法的主要意思贯串起来,就 | admin 2018-08-04 |
|
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此谓七转识内执如来藏心见分和相分为自内我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淨。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如来藏本觉)元明觉无生灭性(如来藏-真如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由以上经文可以证明:若有人说不必经由亲证如来藏就说 | admin 2018-08-01 |
|
三界中一切法之生、住、异、灭,皆因如来藏--阿赖耶识,经由其相分及见分(七转识)而显现。然七转识见分之运作,不能离于如来藏阿赖耶识之外相分及内相分,离此则七识见分无能运作,则吾人能知能觉之心无能运作,故云法相唯识--一切法皆不离一至八识。一切证悟者(错悟者除外)皆能以其证悟之如来藏阿赖耶识、及其所生七转识,而证验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理。此非未悟及错悟佛子 | 三摩地 2018-08-01 |
|
因有内六尘相分故,必有见分出现,因而产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及意识,此六识是如来藏借着根、尘、触而辗转出生之法。因六识出现的关系,才能了知一切法,感受一切法,于万法或看见、或听见、或嗅到、或尝到、或触到,意识于其间广作分别,凡夫执以为实。进而产生各种感受,或苦或乐或不苦不乐,乃至或贪恋或厌恶,求取之心不断生起,对于贪着之境界,不了知其虚妄的 | 三摩地 2018-08-01 |
|
”如理实见分第五“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正信希有分第六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般若毱多便依古人的发问来质难大乘说:你们如果说唯识所变现的自体相是相分,并用来当为所缘的对象,那如你们大乘宗所说,证悟者证悟真如,必须以无分别智来观察真如时,那问题就来了,因为真如无相,必然不会带起真如的相分,那真如对这能缘的无分别智的见分,应该不能成为它的所缘缘,也就是说不能成为所缘的相分的意思。如果你们坚持主张根本无分别智缘真如时也带有相分 | 三摩地 2018-07-23 |
|
菩萨们在学会无相念佛以后,必须转入看话头;有了看话头的功夫,再经过长时间的锻炼体究以后,在因缘成熟时就能够一念相应,明白了自己的本来面目,找到了真实心如来藏;在开悟明心以后,必须继续再勤修广大的福德,同时要继续锻炼看话头的功夫,如果看话头的功夫做得不够的话,那么在我们参出佛性的答案以后,虽然稍微看得见佛性,但是却是朦朦胧胧好像雾里看花一样,没有办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二)显境名言,即指能了境之心、心所法,亦即指前七识之见分等心,此等心之体虽非名言,然以其能显所了之境,故亦称为名言。概略而言,四加行是菩萨于大乘佛菩提道见道,证悟明心前所需要完成的修证,去证实我们这个世间法上及佛法上所讲的一切名---我们的显境名言、表意名言--都是虚妄;再去证验我们的自性--也就是我们的见闻觉知心、处处作主的心--这个自性也是虚妄;然后再 | 三摩地 2018-07-23 |
|
第三点:譬如在眠熟的睡着无梦之时,这个意识心也就断灭了,已无意识心现行了知六尘(已无见分),所以不知自己正在睡觉(无自证分),也无法了知自己是否继续存在、无法确定自己正在睡觉(无证自证分),由此缘故才能成就一般人及医学家所说「睡眠」的事实。若如证严法师所说「意识却是不灭的」,那就表示这个意识心在睡着无梦时,仍然是不睡觉,仍然觉醒着。既然觉醒着,就表 | 三摩地 2018-07-23 |
|
那么就可以和这一条对对,自见分晓。)(原标题:初发心菩萨的八根本重罪)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告诉大众,众生见闻觉知的种种境界,都是自心如来变现出来的相分,再由自己所出生的见分去作种种分别,以此来了知种种外境,说明白一点,就是自己在玩自己。这个道理犹如万花筒一样,将鲜艳颜色的东西,放在万花筒的圆筒一端,圆筒中间放置三棱镜,另一端用开孔的玻璃密封,只要转动万花筒,鲜艳颜色的东西,就会产生种种组合,便可以由孔中看到许多新的图案与花样。然而万花 | 三摩地 2018-07-22 |
|
如理实见分第五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正信希有分第六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