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眼见佛性时一定会在山河大地上面看见自己的佛性非常真实,自己亲自证明佛性是常住不坏的(因为菩萨是永远不会灭尽十八界而入无余涅槃的);由佛性的常住不坏,观察出没有什么法可以灭掉诸佛菩萨和自己的佛性;在亲眼看见佛性是如此真实时,眼见之下,世界山河显得无比的虚幻,自己的五蕴身心当然也就更加的虚幻不实了。由此缘故,在眼见佛性的当下便成就了如幻观,不必再观行就 | admin 2019-05-01 |
|
以为它真实有,不知道它的虚幻性,因此生起欲界惑。这叫做欲界住地。那么对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境界--色界天的境界,不明白它的虚幻,因此产生执着、无明,这叫做色界住地。对于我们见闻觉知心和寂照心的虚幻不明白,以为不住在世间的色声香味触里面,只剩下一个清净心在,一念不生,以为这样的境界就是解脱。不明白这个心还是虚幻的,所以称为无色界住地。以上是《菩萨 | admin 2019-04-24 |
|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二)意思是说:修善以及造恶,但是不明白真心本性,所以不明白五蕴空相,因此产生了对于五欲之中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无明,以为它真实有,不知道它的虚幻性,因此生起了欲界惑,这叫作欲界住地;那么对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境界——色界天的境界,不明白它的虚幻,因此产生了执着、无明,这叫作色界住地;进而对于我们见闻 | admin 2019-04-24 |
|
这些不如理作意的见解,是由于众生不知道五阴是空、无我,不知道五阴是无常空,是缘起空,是无自性空;不知道这个五阴是虚幻不实,以为它是有“我”的,就因为这样的一个“不知”,所以有颠倒想;所以众生以这样的一个不知道“五阴是无我,是空”的颠倒想,来推求世间的一切法,来度量世间的一切法,就会产生种种的恶见。这一些恶见─“见& | admin 2019-04-24 |
|
但是恶臭的虚妄,人一般不察觉,以为是真实的,其实是虚幻的。鼻子闻到臭味时,鼻子不知那是臭的;鼻识虽然辨别香臭,但是不知道这个味道是香还是臭,不知道应该厌恶香臭;意识虽能分别那是香臭,但意识并不接触香臭(能知的心不接触香臭),意识心只是经由意根获得鼻识传来香臭的讯息而已;意识心既不接触恶臭,则此闻臭而生的苦受就非真实存在。如婴儿玩屎玩尿,唯有乐受,并 | admin 2019-04-24 |
|
可是众生没有智慧,不知色身虚幻,所以非常宝爱这个色身,尽在这个色身表面作种种庄严,乃至有人为了使自己看起来更年轻更漂亮而去整形美容等等,让这个色身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完全不知道是在活动厕所的表面作种种庄严,仍然是臭秽的,有何漂亮可言?有何庄严可说?如果众生能够观察自己的色身是污秽不净的,同时也观待其他有情的色身亦复如是,就不会将色身当作是真实我,因而 | admin 2019-04-24 |
|
眼见佛性之人若所见极分明时,在所见佛性之境界下所眼见之山河大地、自己五蕴身心皆是虚幻,自有异于明心者之解脱功德受用,此后永不思证二乘涅槃,必定迈向成佛之道而进入第十住位中,已超第一阿僧祇劫三分有一,可谓之为超劫精进也。今又有明心之后眼见佛性之人出于人间,将其明心及后来见性之报告,连同其余证悟明心者之精彩报告一同收录于此书中,供养真求佛法实证之四众佛 | admin 2019-03-04 |
|
欲入佛门首先要具备正知正见,要在生活中如理、作意、观行,认知“身我”“意识我”的虚幻不实,断除“我见”,这是学佛人的必经之路,否则就难以得入佛法这个无门之门,得不到真实的解脱受用,更不可能悟道明心。“道不远人,人自远道”,道士不懂道、僧尼不懂佛的现象如今比比皆是,毫不奇怪。在商品文化盛行的时代,佛门也深受其害 | admin 2018-08-16 |
|
所以要观察说,我们只是取得一个境界,可是这个境界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一个境界;所以说要能够了解说,那个境界也是一个虚幻,它也是暂时而有。譬如说那件事情过了之后,你要重新去觅得那件事情,也了无所得,因为那件事情已经过了。即使我们现前还有境界在取,可是我所取的境界刹那之后它又消失了,消失之后我也无所取、无所得;那我还有再下一个刹那,还有明天的种种境界在取, | admin 2018-08-10 |
|
」这样直指本体的文字说明对我而言,真是瞬间击破心中存在已久的一大迷惘,看完后对涅槃不再有虚幻感,立刻对它产生很踏实的感觉。毕竟「涅槃」这个名词,学佛的人应该都会听过,算是一个基本知识,初阶佛法解说时就会提到它,所以我很早就听过这个名词。但是对于叙述它的文字,我个人却总觉得很模糊,在心中一直对它留着说不清、辨不明的印象。以我自己来说,不管怎么解释都有 | 三摩地 2018-08-09 |
|
阴界入乃是有情众生于六道轮回受果报一期生死之法,不是常住不变坚固之法:五阴中之色阴乃四大聚集之差别相所成,犹如聚沫;受阴则是在色阴与识阴上面生起的觉受,犹如浮泡,无有住相;想阴是依色、识、受阴聚合而成之了知性,犹如阳焰所成似有之水,虚幻不实;行阴是由色、识、受、想四阴和合而成,都无实法,犹如芭蕉;人间之识阴是以色阴及意根之作意,而从自心如来中变化出 | admin 2018-08-08 |
|
应当经常要观察生死之中,唯有无常、苦、空、无我、不清净,对这个在生死中的五阴,它是虚幻假有,它完全是因缘所生,犹如水上浮泡,速起速灭,往来生死流转,好像车轮一样转个不停,生老病死八苦的交煎,无有暂息的时候。所以生死既然有如此种种的恶法,充满了过患,应当要生起厌离之心;不能生起厌离之心,主要是不能了解五阴它是无常的,把这个无常的五阴当作常来看待,颠倒 | admin 2018-08-05 |
|
无边教法所诠义相,更无异趣,唯一实义,所言实者,是自心(如来藏)之性;除此之外,皆是虚幻。」《宗镜录》中又云:「谓首楞严经,以如来藏心为宗。如来藏者,即第八阿赖耶识。密严经偈云:『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镮,展转无差别。』以诸佛了之成清净藏,异生执之为阿赖耶。」《宗镜录》中又云:「问:『阿赖耶识与几心所相应?』答:『识论云:常与触、作意、受 | admin 2018-08-01 |
|
佛地的四智圆明,在七住位见道的时候,由于我们的见闻觉知心去实证那个离见闻觉知的如来藏以后,可以现前观察我们的身口意行的见闻觉知心是虚妄、虚幻、不如实的;反而是你所实证的法界实相心(如来藏)祂是清净的,祂不会因为善恶染净而改变祂应有的体性,而自己的七转识是染着的;因为这样(现观)而生起了一分的下品妙观察智,透过这个下品的妙观察智而能够一分一分的转依如 | 三摩地 2018-08-01 |
|
而支持自己这样做法背后的理念,却不是光明正大的!说穿了,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做!原来自己的本分应该要照顾家人,热爱工作,才是正确的做法;可是自己选择的却是远离家人,远离工作,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建立在了一个不切实际的虚幻想象以及偏差行为之上,还美其名曰学佛!现在看来那根本不叫学佛,因为真正的佛法根本不是那样的。虽然是因为自己误会了佛法而犯下的过 | 三摩地 2018-07-23 |
|
玩而久之,倏闻空中有声曰:“虚幻之相,开谢不停。能坏善根,仁者安可嗜之。”师省念稚齿崇善极生厌患。帝一日游宫,问曰:“卿何不乐。”对曰:“臣幼不食荤膻。志愿从释。”曰:“朕视卿若昆仲。但富贵欲出于人表者。不违卿唯出家不可。”既浃旬,帝睹其容顇。诏王宾相之。”奏曰:“此人当绍隆三宝。”帝谓师曰:& | admin 2018-07-23 |
|
有一天,国王于正殿坐着思惟:今世的荣华富贵乃是过去世勤于布施行善所得;然而这些荣华富贵终究是无常、虚幻的,有智慧的人应该求智慧、求才是。于是遣使诸国寻找有智慧者,当时有一婆罗门来应王命,国王欢喜,头面顶礼婆罗门,并告诉婆罗门:国内珍珠宝物随汝之意供给。婆罗门告诉国王:我不稀罕珍珠宝物,如果国王能割自身肉当作千灯来供养,我就为国王说法,如果国王不这样做就不为国王 | 三摩地 2018-07-23 |
|
应当经常要观察生死之中,唯有无常、苦、空、无我、不清净,对这个在生死中的五阴,它是虚幻假有,它完全是因缘所生,犹如水上浮泡,速起速灭,往来生死流转,好像车轮一样转个不停,生老病死八苦的交煎,无有暂息的时候。所以生死既然有如此种种的恶法,充满了过患,应当要生起厌离之心;不能生起厌离之心,主要是不能了解五阴它是无常的,把这个无常的五阴当作常来看待,颠倒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说,厌倦官场的这些虚幻的富贵生涯,然后向往着什么?向往着简单然后朴实的山林田园生活。或者是说,想要远离从前总是被侵扰而不如意的这些环境,然后安安静静地重新生活。那么,红尘这一词被引进佛法之中,无非也跟上述的意涵有着一些关联。譬如说,有一些菩萨他曾经这么说过,他说:自开自解自为人,便向红尘利有情。而禅门里面也有这样的说法,出现红尘这样的名词,譬如 | 三摩地 2018-07-23 |
|
五停心观就是:心容易散乱的就修数息观,贪欲心多的就要修不净观,嗔恚心多的那就修慈悲观,如果愚痴无明多的就修因缘观,乃至于我见、我执障碍多的就要修界分别观,去现观五阴十八界十二处我的虚幻不实。八正道的第八项就是正定,就是要离诸散乱,一心安住于真空之理,决定不移。-----摘录自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娼妓屠宰渔猎贩酒等人可以信仰佛教吗?》(原标题:完美人生从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