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这样子的一个了知、想望,或是一个欲求的作意也是一样,当看到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会想要去看,但是这个时间过了,这个境界过了以后,它就变成是记忆里面的东西;它当下的时候虽然有觉知,虽然有想望、虽然有欲求,但是随着时过境迁,它也会变成是虚幻、是无常的,这是第三个。第四个是行阴的虚妄。有情众生他要在这个世界,要能够有一些功能作用出来的话,他一定要有他的身行 admin

2020-02-21

这位男子听到佛陀开示以后,明了世间种种事都是无常变异、都是虚幻不实,于是清醒了,马上归依佛陀,接受佛陀的教导而受持净戒,然后恭敬地向佛礼拜后离去。从上面佛典故事说明可以得到结论,那就是碰到自己亲爱的人别离乃至死亡,因而产生的痛苦乃至精神错乱等现象出现,这也是佛法所说的爱别离苦,它属于八苦当中的一苦。除了此经开示爱别离苦的真实例子以外,佛还在《出曜经 admin

2020-02-21

可实际上,什么是佛教?如何才是护持道场?如何才是供养师父?这些自己并没有认真去考虑,也缺乏正确的认知,只是一味地盲目去做,而支持自己这样做法背后的理念,却不是光明正大的!说穿了,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做!原来自己的本分应该是要照顾家人、热爱工作,这才是正确的做法,可是自己选择的却是远离家人,远离工作,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建立在了一个不切实际的虚幻 admin

2020-02-21

因为如果只知道五欲是生灭无常之法,那他会想说没关系,虽然是生灭法,短暂性的五欲乐受也是不错的,因为毕竟还是有领纳乐受;可是你如果让他也知道所领受的五欲境界是虚妄的,那他就会有点觉得受用五欲虽然有些乐受,可是不真实、有点虚幻没意思,并且多少是在浪费时间,因此他会考虑是否要把时间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面。譬如当他知道六识领受的只是内六尘之后,对于乐受就会有 admin

2020-02-21

因为如果只知道五欲是生灭无常之法,那他会想说没关系,虽然是生灭法,短暂性的五欲乐受也是不错的,因为毕竟还是有领纳乐受;可是你如果让他也知道所领受的五欲境界是虚妄的,那他就会有点觉得受用五欲虽然有些乐受,可是不真实、有点虚幻没意思,并且多少是在浪费时间,因此他会考虑是否要把时间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面。譬如当他知道六识领受的只是内六尘之后,对于乐受就会有 admin

2020-02-21

这个界分别观就是用分析的方式,让修学者能够深刻地体验五蕴我的虚幻,都是和合所成,没有真实不坏的体性,因此这样修学者就能够远离对于我跟我所的执着。以上所说是属于二乘的“空三昧”部分。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是“无相三昧”,这个无相三昧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第一个从所取的角度,也就是说,诸因缘所生法所显现出来的法相,都是暂时而有、幻起幻灭, admin

2020-02-20

出世间三昧的意识所缘境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藉由心一境性,而止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并且审细正确观察一一蕴、一一处、一一界,尤其是彻底观察识蕴意识我的虚幻是无常空,所以是生灭变异空相;既是无常生灭变异空相,于是对于五蕴我不再有所希求贪爱执著;既然对五蕴我无贪无执,就无愿无作而心得决定弃舍灭尽五蕴,最后就可以舍报证入无余涅槃,令后世五蕴我不再出生, admin

2020-02-20

而缘觉是观察因缘法,知道在因缘法当中还有一个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真实的存在,并不是虚幻飘渺不存在,所以缘觉肯将自己的蕴处界消灭之后而进入无余涅槃。进入无余涅槃之后,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还有这个本识独存于极寂静的境界当中。又譬如,佛在初转法轮也谈到非我,不异我,不相在的这个我,也就是无余涅槃的本际,都是指同一个心,只是用不同的名字来说明而已。又譬如, admin

2020-02-20

有一天,国王于正殿坐着思惟:今世的荣华富贵乃是过去世勤于布施行善所得;然而这些荣华富贵终究是无常、是虚幻的,有智慧的人应该求智慧、求正法才是。于是遣使诸国寻找有智慧者,当时有一婆罗门来应王命,国王欢喜,头面顶礼婆罗门,并告诉婆罗门:国内珍珠宝物随汝之意供给。婆罗门告诉国王:我不稀罕珍珠宝物,如果国王能割自身肉当作千灯来供养,我就为国王说法,如果国王 admin

2020-02-19

出世间三昧的意识所缘境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藉由心一境性,而止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并且审细正确观察一一蕴、一一处、一一界,尤其是彻底观察识蕴意识我的虚幻是无常空,所以是生灭变异空相;既是无常生灭变异空相,于是对于五蕴我不再有所希求贪爱执著;既然对五蕴我无贪无执,就无愿无作而心得决定弃舍灭尽五蕴,最后就可以舍报证入无余涅槃,令后世五蕴我不再出生, admin

2020-02-18

这个一念无明,乃是因为众生无始劫以来,不明白五蕴的虚幻,所以对四种住地所函盖的六尘及五蕴贪爱不舍,导致业相不灭,业种滋长;由于业种不净的缘故,生一切起烦恼而轮转生死。所以一念无明无始劫以来恒与众生相应,因此《胜鬘经》才会说:起者,刹那心刹那相应。(《胜鬘经》卷一)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说,这种烦恼生起之时,在每一刹那都和意识觉知心相应,所以一念无明也 admin

2020-02-18

可是众生没有智慧,不知色身虚幻,所以非常宝爱这个色身,尽在这个色身表面作种种庄严,乃至有人为了使自己看起来更年轻更漂亮而去等等,让这个色身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完全不知道是在活动厕所的表面作种种庄严,仍然是臭秽的,有何漂亮可言?有何庄严可说?如果众生能够观察自己的色身是污秽不净的,同时也观待其他有情的色身亦复如是,就不会将色身当作是真实我,因而在三界当 admin

2020-02-18

所谓远方不存在的水,就是指我们对于五蕴法的追求,永远不会有追到的一天,因为它们根本就不是真实的存在;然而终于有一天,众生遇到了真正的河水----值遇佛法了,却反而因为真正的河水,不是像热空气阳焰一般的虚幻,所以反而不懂得要去喝水了。这也就是说愚痴的凡夫,在值遇了世尊正法的时候,却常常会呆掉傻住,而不懂得去抉择现前的正法而求解脱,这也是身为凡夫众生的常态 admin

2020-02-18

这个界分别观就是用分析的方式,让修学者能够深刻地体验五蕴我的虚幻,都是和合所成,没有真实不坏的体性,因此这样修学者就能够远离对于我跟我所的执着。以上所说是属于二乘的空三昧部分。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是无相三昧,这个无相三昧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第一个从所取的角度,也就是说,诸因缘所生法所显现出来的法相,都是暂时而有、幻起幻灭,所以没有真实不变的法相,因为 admin

2020-02-18

佛地的四智圆明,在七住位见道的时候,由于我们的见闻觉知心去实证那个离见闻觉知的如来藏以后,可以现前观察我们的身口意行的见闻觉知心是虚妄、虚幻、不如实的;反而是你所实证的法界实相心(如来藏)祂是清净的,祂不会因为善恶染净而改变祂应有的体性,而自己的七转识是染着的;因为这样(现观)而生起了一分的下品妙观察智,透过这个下品的妙观察智而能够一分一分的转依如 admin

2020-02-18

『内遣「诸法假缘智」』,是从初行位开始,不断地在十行位中修习,到达第十行位圆满时,获得的现观是自己的能取心犹如阳焰攀缘不住,确定非实有,只是虚幻地暂时存在,阳焰观具足成就;然后才能依心真如的无所有境界来遣除这个智慧而不执著,生起第二种法智。『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要从初回向位开始修习,直到第十回向位满心时,大多已有二禅(至少已有具足圆满而深 admin

2019-11-22

因为照见真如、自性弥陀,它的真实、恒常不变,再来对照色身和受想行识,就会发现识阴的七识心——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及意根全部都是虚妄,有念的觉知心如幻,离念的灵知心也一样虚幻不实;六根中的五色根虚妄不实,最后的意根无色根——恒审思量的末那识,也一样虚妄不实;六识六根都虚妄不实,六尘就更加虚妄不实了,七住菩萨因此而确认自己虚妄—& admin

2019-11-03

眼见佛性之人,依于所见佛性之真实性,于山河大地上眼见佛性之际,所见之山河大地与众生之五阴即是虚幻,非因明心及断身见之智慧而知其虚幻;乃是眼见之际即已虚幻,如是成就如幻观,位在第十住,是诸多十住菩萨同有之现观。 至于地上菩萨眼见佛性者,除有十住菩萨之现观以外,其佛性境界能与众生心相应,当菩萨所面对之众生专注一心时;是故地上菩萨能感知众生往世与己是 admin

2019-09-02

 “内遣‘诸法假缘智’”,是从初行位开始,不断地在十行位中修习,到达第十行位圆满时,获得的现观是自己的能取心犹如阳焰攀缘不住,确定非实有,只是虚幻地暂时存在,阳焰观具足成就;然后才能依心真如的无所有境界来遣除这个智慧而不执著,生起第二种法智。 “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要从初回向位开始修习,直到 admin

2019-09-02

 莲花戒虽然同样是认取意识心之明了分(细意识)为常住法,然而应成派中观所传承之中心思想,一向本即强调意识心不得住于沉没相(也就是意识心不得住于不观察六尘之无记中);乃是要以能思能想能觉能观之意识心来清清楚楚领受男女合修时身根乐触之觉受为主修,并于其中思惟该乐触之受无自性故是空,同时观察受乐时之意识亦非物质故亦是空性,并推求能取境界之细意识我是虚 admin

2019-07-29

 «上一页   1   2   …   3   4   5   6   7   …   8   9   下一页»   共171条/9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