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然而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就在看话头及其他因缘成熟之际,现观自己的种子流注及变异速度非常快,于一念相应慧,亲眼看见第八识见分之五遍行运作,眼见自己的五蕴身心及山河大地虚幻,而成就如幻观行圆满菩萨十住位的功德,往十行位之初行位迈进。所谓相性自性,乃是以真如为因,藉著无明、业种等等为缘,从真如出生了许许多多的法相,为众生所受用。由于真如有出生种种法相的自性 | admin 2020-07-27 |
|
首先,以唯识学无生法忍的立场来观待,乃是菩萨依于依他起性的蕴处界以及意根的遍计执性,如实观待蕴处界以及所辗转出生的一切法,皆悉依于不生不灭的空性心如来藏藉著种种缘而出生的,都是虚幻不实的生灭法,没有能够自己独自存在的体性;众生不了知一切诸法的虚妄,就在这些诸法的法相样貌当中,由于遍计执而生起种种虚妄分别与执著。这也就是说,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法相样貌 | admin 2020-07-27 |
|
也就是说,菩萨从初发心开始,经过一个大劫乃至一万个大劫,才能对佛的开示圆满具足,因而转入十住位开始在外门广修菩萨的六度万行,这时已经开始与众生广结善缘了,当菩萨在外门广修六度万行圆满时,得以遇到真善知识,教导正确的佛法知见,培植定力与福德,最后因缘得以成熟,明心而亲证一切有情因地的真心(也就是未来佛地的无垢识),并经过诸佛菩萨,及真善知识摄受,最后 | admin 2020-07-06 |
|
莲花戒虽然同样是认取意识心之明了分(细意识)为常住法,然而应成派中观所传承之中心思想,一向本即强调意识心不得住于沉没相(也就是意识心不得住于不观察六尘之无记中);乃是要以能思能想能觉能观之意识心来清清楚楚领受男女合修时身根乐触之觉受为主修,并于其中思惟该乐触之受无自性故是空,同时观察受乐时之意识亦非物质故亦是空性,并推求能取境界之细意识我是虚幻假立 | admin 2020-07-02 |
|
由此可知,原以为我的心,竟然是虚幻无常而不可得的妄心。《心经》籍以叙说如来藏真心境界,讲了真心与妄心和合运作非一非异相互依存之关系。如《入楞伽经》佛说︰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如来藏因缘所生之七转识妄心,以及蕴处界诸法,皆是缘起缘灭,因缘 | admin 2020-06-26 |
|
三缚结所断之我见,又名身见,谓于欲界身及欲界心之虚幻,不能证解,由是坚执欲界中之色身为常不坏我,或执欲界中之见闻觉知心为常不坏我,以为此见闻觉知心可于死后重新受生,以为来世仍是与此世同一之见闻觉知心;此即欲界有情之身见我见,亦是常见外道所主张之常不坏我也。三缚结所断之疑见,乃是因于已断欲界身我见故,对于『欲界我』之错误见解,已经了知,无复生疑,故名 | admin 2020-06-10 |
|
--------《佛法概论——菩提道真实次第》第二章第三节我见、我执三缚结所断之我见,又名身见,谓于欲界身及欲界心之虚幻,不能证解,由是坚执欲界中之色身为常不坏我,或执欲界中之见闻觉知心为常不坏我,以为此见闻觉知心可于死后重新受生,以为来世仍是与此世同一之见闻觉知心;此即欲界有情之身见我见,亦是常见外道所主张之常不坏我也。--------平实导师《甘露法 | admin 2020-06-08 |
|
换句话说:有念的觉知心固然如幻,但离念的灵知心也一样虚幻不实;六根中的五色根虚妄不实,最后的意根无色根——恒审思量的末那识——也一样虚妄不实;六识六根都虚妄不实,六尘就更加虚妄不实了。七住菩萨因此而确认自己虚妄——根本就没有真实不坏的自我存在。但是这个无我观的证得,却是不同于六住满心位的无我观;六住菩萨的无我观,只是现 | admin 2020-06-08 |
|
譬如说在三贤位的菩萨,他七住明心之后,他还要再向前;他要在十住位的时候,要能够眼见佛性,能够在亲见佛性之下,能够实证身心、世界如幻的如幻观;之后进入了十行位的时候,还要能够依于十行位的修行,发起了他的菩萨性,然后在现观上面,他要能够现观犹如阳焰,也就是要能够现观七识心祂的变幻犹如热地上面的阳焰一般的虚幻不实,他要能够有这样的现观;除了这个现观之外, | admin 2020-06-08 |
|
眼见佛性时以肉眼来看世界山河大地乃至众生自己的身心,都能亲见其虚幻,这跟明心去比对而产生的虚幻是不一样的。明心后以如来藏的常住来比对五蕴果然虚妄,比对山河大地果然虚妄,这是从明心的证量上来做比对,所以这种身心世界虚幻,是一种比量所生,不是非量;这个比量也是证量的一种,但没办法以肉眼现观山河大地、五蕴身心的虚幻。见性则不同,在眼见佛性当下,从肉眼看去 | admin 2020-06-08 |
|
菩萨在明心以后,因为知道五阴十八界的虚幻,又已经亲证了实相,我慢的现象就会渐渐的断除了;但是其他的六种慢,则是很难断除。虽然如此,但是只要把握住一个原则,其余的六种慢就不会再犯了,那就是,所想和所说都要如实;只要能如实,就不会产生一切的慢,因为知道自己距离上地、佛地是何其的遥远啊!那么遥远的距离,慢又从何生起呢?如此一来纵使胜过他人,也不会再起念说 | admin 2020-06-08 |
|
喜觉支者谓于佛法精进修持,观知诸法虚幻,于三乘菩提生起喜心。猗觉支者谓因佛法之善于抉择修持,得于喜心而后遍身受乐,是名为猗。定觉支者谓于修证有验,心得决定,住于一境而不摇动,乃至发起禅定功德等,皆名定觉支。舍觉支者谓得猗已,观诸身心乐受亦皆无常,是故除一切受,是名舍觉支。然菩萨所证菩提,异于二乘;以证法界实相故,依法界空性观七觉支亦是施设幻有,故于 | admin 2020-06-08 |
|
这个界分别观就是用分析的方式,让修学者能够深刻地体验五蕴我的虚幻,都是和合所成,没有真实不坏的体性,因此这样修学者就能够远离对于我跟我所的执着。以上所说是属于二乘的空三昧部分。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是无相三昧,这个无相三昧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第一个从所取的角度,也就是说,诸因缘所生法所显现出来的法相,都是暂时而有、幻起幻灭,所以没有真实不变的法相,因为 | admin 2020-06-08 |
|
这个界分别观就是用分析的方式,让修学者能够深刻地体验五蕴我的虚幻,都是和合所成,没有真实不坏的体性,因此这样修学者就能够远离对于我跟我所的执着。以上所说是属于二乘的空三昧部分。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是无相三昧,这个无相三昧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第一个从所取的角度,也就是说,诸因缘所生法所显现出来的法相,都是暂时而有、幻起幻灭,所以没有真实不变的法相,因为 | admin 2020-06-08 |
|
」作这样的观行有个好处:既不会贪着涅盘——不会因为如水中月的无我现观而发觉一切虚幻,便去入涅盘,他也不会因为有这样的神通变化等等功能运作而产生了执着。所以五地菩萨所应修习的一切种智圆满时,最后必须观行:一切诸法——包括自己庄严的意生身及化身、轮宝等——都是犹如幻化、好像是有,其实不是真实有,只是自心如来藏变化所成&mdash | admin 2020-06-08 |
|
为什么色界爱的结要舍除?因为这是虚幻的。初禅身乐、二禅的心喜和微细乐、三禅的身心俱乐,都是因为色界身出现以后和我们这个四大所成的欲界身合在一起,而产生了微细的磨擦触觉,所以才产生了这些乐,所以这些乐不离色界身和欲界身。而欲界身和色界身是因缘和合而生,从因缘而生的欲界身和色界身而生的乐,当然也是因缘而生,那就不是永恒常乐。三禅虽然称为身心俱乐定,但是 | admin 2020-06-08 |
|
因为照见自性真如,它的真实、恒常不变,再来对照色身和受想行识,就会发现:识阴的七识心——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及意根全部都是虚妄;有念的觉知心如幻,离念的灵知心也一样虚幻不实;六根中的五色根虚妄不实,最后的意根——恒审思量的末那识,也一样虚妄不实;六识六根都虚妄不实,六尘就更加虚妄不实了。七住菩萨因此而确认自己虚妄——根本 | admin 2020-06-08 |
|
以为它真实有,不知道它的虚幻性,因此生起欲界惑。这叫做欲界住地。那么对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境界--色界天的境界,不明白它的虚幻,因此产生执着、无明,这叫做色界住地。对于我们见闻觉知心和寂照心的虚幻不明白,以为不住在世间的色声香味触里面,只剩下一个清净心在,一念不生,以为这样的境界就是解脱。不明白这个心还是虚幻的,所以称为无色界住地。以上是《菩萨 | admin 2020-06-08 |
|
既然是自心所现,不同的众生各有自己的六尘内相分,可见都是虚幻生灭因缘所生之法。那我们就可以透过这样的知见作观察、作观行,因此就能够对于我们远离种种虚幻的五欲境界之贪染与执著,产生莫大的帮助,这就是这个知见的重要之处。因为既然是自心所现,当然是虚幻变异而非真实不坏之法,不应该错认而执著之。如果不了解这个道理,很容易沉迷于种种似真之六尘境界,因而造作诸 | admin 2020-02-21 |
|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一)》<第029集六尘与六入----六尘虚幻>正国老师 | admin 2020-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