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又识阴六识是被生的法,是刹那生灭不已的法,不是释迦世尊、弥勒菩萨摩诃萨在经中开示能生一切有情名色,并与前六识互为束芦的识大;而这个识大本身离见闻觉知,不在六尘起种种分别。综合上面所说,作个结论如下:密教行者误会大乘经典所说,认为识大有了别性,也就是他们所认知的真心有了别性,所以才要保持这个真心,时时觉醒著可以作种种分别,因此落入一念不生而了了常知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佛言:)「是故大慧!诸菩萨摩诃萨欲证胜法如来藏阿梨耶识者,应当修行令清净故。大慧!若如来藏阿梨耶识名为无者,离阿梨耶识无生无灭;一切凡夫及诸圣人,依彼阿梨耶识无生无灭。一切凡夫及诸圣人,依彼阿梨耶识,故有生有灭;以依阿梨耶识故,诸修行者入自内身圣行所证,现法乐行而不休息。大慧!此如来心阿梨耶识如来藏诸境界,一切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大乘密严经》卷中,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言:“诸仁者!一切众生(之)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槃。”第八识如来藏是“本来而有”的真实法,非因缘所生的法。如《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一,佛云:“不实之法,是从缘生;真实之法,不从缘起。如来法身(第八识),体是真实,名为涅槃。”可见,有法——第八识如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大乘密严经》卷中,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言:诸仁者!一切众生(之)阿赖耶识,本来而有,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槃。第八识如来藏是本来而有的真实法,非因缘所生的法。如《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一,佛云:不实之法,是从缘生;真实之法,不从缘起。如来法身(第八识),体是真实,名为涅槃。可见,有法——第八识如来藏法身能不依赖任何因缘而能存在——自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欲求胜进者,当净如来藏及识藏名。大慧!若无识藏名如来藏者,则无生灭;大慧!然诸凡圣悉有生灭,修行者自觉圣趣现法乐住,不舍方便。大慧!此如来藏识藏,一切声闻缘觉,心想所见;虽自性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非诸如来。大慧!如来者,现前境界,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大慧!我于此义,以神力建立:令胜鬘夫人及利智满足诸菩萨等,宣扬演说如来藏及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是观察,一切诸法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是名菩萨摩诃萨法无我智。得此智己,知无境界,了诸地相,即入初地。”,诸位从这一段就了解了:你能这样去观察,把你所证悟的如来藏去体会,从悟后修学唯识一切种智,去了解如来藏所蕴含的一切种子,了解后加以体验证实,才知道这一切法及一切法相,都是唯如来藏显现,没有我、我所: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也统统一 | admin 2018-07-21 |
![]() |
有的人发愿说:“我要在这个世界生生世世度众生,所以我不想去极乐世界,因为往生极乐世界以后,我就不能度娑婆世界的众生了,这边的众生好可怜啊!”他发大悲心要度此界众生,但是这个愿和往生极乐没有冲突,因为释迦牟尼佛在《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下有云:“复次阿难!彼佛剎中所有现在及未来生一切菩萨摩诃萨,一生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菩萨,以宿 | admin 2018-07-21 |
![]() |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印顺法师强调的是“人菩萨行”,而佛经所说的维摩诘居士和善财童子当时都已经超出了佛法中所说的“人”的概念,是解脱了六道轮回的菩萨摩诃萨。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方便品第二》在描述维摩诘居士时说: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游戏神通,逮诸总持, | admin 2018-07-21 |
![]() |
而菩萨阿罗汉或八地以上的菩萨摩诃萨,虽然断了分段生死却不畏分段生死,以广大之慈悲愿行而受后有;虽然示现有分段生死,然而实际上却唯有变易生死。由于他们的真实心中还有能引生死异熟果报的种子存在,所以称为异熟识。第八识之所以有异熟的体性存在,正是第一能变识的功德所成,因此这个异熟识的名称函盖范围就极为广泛。第三叫作“无垢识”,这是指佛子在历经资 | admin 2018-07-21 |
![]() |
例如,世尊在《菩萨善戒经》中说:初发菩提心时,名发心发愿;为利众生生人天故,名有发愿;为众生故修无量心,名行发愿;修集一切菩萨善法,名善发愿;不惜身命护持正法,名大发愿……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大发愿。(《菩萨善戒经》卷7)所以,愿心的部分,我们可以用四宏誓愿来说明,四宏誓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是这样说的:【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众生欲向大乘者,应当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业。其最初所行根本业者,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以修信解,因信解力增长故,速疾得入菩萨种性。所言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平等普遍,无所不至,十方。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以一切众生心,一切声闻、辟支佛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例如,世尊在《菩萨善戒经》中说:初发菩提心时,名发心发愿;为利众生生人天故,名有发愿;为众生故修无量心,名行发愿;修集一切菩萨善法,名善发愿;不惜身命护持,名大发愿……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大发愿。(《菩萨善戒经》卷7)所以,愿心的部分,我们可以用四宏誓愿来说明,四宏誓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是这样说的:【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众生欲向大乘者,应当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业。其最初所行根本业者,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以修信解,因信解力增长故,速疾得入菩萨种性。所言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平等普遍,无所不至,十方。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以一切众生心,一切声闻、辟支佛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应当不远千里咨询大善知识:今日诸佛菩萨不得亲见,然圣平实菩萨摩诃萨仍然说法,书籍问世,即使是千里之遥,仍然有方便可以请到书籍,乃至阅读,所以不应当懈怠,惰于求法。即使心中谨慎,不敢确定,也应当请书恭敬修阅读,既然字字如理如义,又引经据典,如是妙法无可评驳之处,皆是彰显如来真意,如何可以不信如是圣位菩萨宣说!应当如是信僧!信如是大乘圣义菩萨僧!(原标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华严经》为我们开示了佛菩提道的依法不依人的真理,若是出家以后只愿依止出家法师修学佛法,这个人就是依人而不依法;若是依法而不依人,又何必管他是出家人或是在家人呢?只要亲近随学以后确实可以证得佛菩提就够了!对于前来修学佛法的人们,你要有智慧,能观察他们的根性究竟是阐提性、凡夫性、声闻性、缘觉性、菩萨性?才是有众智的菩萨摩诃萨。-----平实导师《优婆塞戒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又云:「是故大慧!诸菩萨摩诃萨欲证胜法如来藏阿梨耶识者,应当修行令清净故。」又云:「大慧!此如来心阿梨耶识如来藏诸境界,一切声闻辟支佛诸外道等不能分别。」(入楞伽经卷七):「大慧!我依此义、依胜鬘夫人、依余菩萨摩诃萨深智慧者,说如来藏阿梨耶识,共七种识生,名转灭相。」四,再引四阿含中的《央掘魔罗经》如下:《央掘魔罗经》中世尊说:「我说道者,说何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凡是立下志愿,决定心向着菩提道行走,不必更熏习祖师方便法语,何苦呢?现在有善知识当前,法宝五六十巨册,已经是一辈子受用了,何必更求?所以与其引述祖师语句,还不如好好地熏习圣平实菩萨摩诃萨的大论,句句吐实,言之成理。即使慧根利者,觉得说来说去,都是如此,要知道也是熏习过般若,才能如此说,若不经如是阅读,何能够有如是知见,乃至觉得「好像都一样」呢?总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菩萨摩诃萨欲得胜法。应净【如来藏藏识之名】。大慧。若无如来藏名藏识者则无生灭。然诸凡夫及以圣人悉有生灭。是故一切诸修行者虽见内境界住现法乐。而不舍于勇猛精进。大慧。此【如来藏藏识】本性清净。客尘所染而为不净。一切二乘及诸外道。臆度起见不能现证。如来于此分明现见。如观掌中庵摩勒果。大慧。我为胜鬘夫人及余深妙净智菩萨。说【如来藏名藏识与七识俱起】。令诸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果你能够这样作,就是善现行的菩萨摩诃萨了!也就是说,你已经善于把佛菩提道和解脱道,用种种方便善巧显现出来让众生了解;而且全都可以互相贯通,不会自相矛盾、自相冲突。如是可以将三乘菩提正理,以各种善巧方便,如实显现给众生理解,因此就可以成为善现行的菩萨,这时就完成六行位的功德了。菩萨在完成六行位的功德以后,继续努力往七行位进修。《楞严经》卷八云:如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来藏心,体无生死,自性清净,《胜鬘经》云:【胜鬘夫人说是难解之法问于佛时,佛即随喜:如是如是!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了知,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萨摩诃萨乃能信受,诸余声闻唯信佛语。】马鸣菩萨于《大乘起信论》中既已明示此难可了知之理,今逢导师的《起信论讲记》为众进一步开示大法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