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第四、戒又名为上,不是低下之法;因为持戒的缘故,能使人上生欲界天;乃至由于持声闻戒或菩萨戒而导致与道相应,因此证得声闻解脱道乃至证得佛菩提无上道,所以戒又名为上。第五、戒又叫作学;戒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习如何调伏身心,让我们学出世间的佛法,让我们把心用来修学发起善根、慧根的佛法,所以戒叫作学。戒有以上说的五种道理。前面也说有戒戒、定戒、无漏戒、无作 | 三摩地 2018-07-21 |
|
因此,我们在这里作一个结论:修证解脱道而不想实证如来藏(不求禅宗开悟)的出家人,他是声闻僧!虽然他也许已经同时受了菩萨戒,但是他以声闻戒做为主戒,把菩萨戒做为别解脱戒;而他所修的法又是声闻法解脱道──罗汉道,不修大乘见道的实证如来藏心,那他的本质还是声闻僧。但是,他明明是菩萨的心性,为什么修的却是声闻法?走的却是罗汉道?而他所安住的境界正是声闻的境 | 三摩地 2018-07-21 |
|
如果是宗喀巴的《密宗道次第广论》,那就从头到尾都是明讲双身法;像这样的藏传佛教密宗,您愿意学吗?假使您受了菩萨戒,或是已受声闻戒而出家了,学了宗喀巴的两种《广论》以后,铁定要下无间地狱的,因为那是严重毁破十重戒的。假使你受了五戒,学了双身法,也是要下堕一般地狱的。如果一般人学了双身法而且与实修了,那可是师徒啊!因为一定要经过第三灌的师徒合修阶段,才 | 三摩地 2018-07-21 |
|
因此,我们在这里作一个结论:修证解脱道而不想实证如来藏(不求禅宗开悟)的出家人,他是声闻僧!虽然他也许已经同时受了菩萨戒,但是他以声闻戒做为主戒,把菩萨戒做为别解脱戒;而他所修的法又是声闻法解脱道──罗汉道,不修大乘见道的实证如来藏心,那他的本质还是声闻僧。但是,他明明是菩萨的心性,为什么修的却是声闻法?走的却是罗汉道?而他所安住的境界正是声闻的境 | 三摩地 2018-07-21 |
|
然后对于戒呢——相信三归依、相信五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然后呢最重要的菩萨戒,是信受的,所以这样的戒,对戒的信心是具足的,相信持戒能够免于未来的恶报,然后能够建立无上菩提的资粮。所以这四不坏信,是不断的在菩萨的行举当中、菩萨行当中会出现的。你一定要具备这个才能渡过这个生死的大海,不管你是用小乘或大乘,这些都可以从过去的如来〈本生谭〉的故事 | 三摩地 2018-07-21 |
|
菩萨戒包括十重禁戒、四十八轻戒(《梵网经》)等。声闻戒以出离心为基础,菩萨戒以菩提心为基础,故声闻戒与菩萨戒有所不同,譬如《菩萨善戒经》(九卷本)卷一载,佛言:优波离!汝应宣说——声闻戒急,菩萨戒缓;声闻戒塞,菩萨戒开;声闻戒中应说因缘,菩萨戒中则不应说。优波离!菩萨之人随众生心,非声闻也,是故菩萨于戒小缓,声闻护急。优波离!菩萨若于晨朝 | 三摩地 2018-07-21 |
|
如是经过无量世的布施,就会想持戒,尤其是菩萨戒,以此来律仪自己,来长养自己的善法,让自己的善法、律仪不断地增长。如是不断持戒,自然对戒律所说的内涵能够加以忍辱,忍于众生无理的要求,忍于众生的诃责辱骂,也就是能够安忍于众生的忍辱,自然就会成就所谓的生忍。能够安忍众生的忍辱以后,自然就会精进,不断地精进、布施、持戒以及忍辱,使得自己的福德不断增上。在精 | 三摩地 2018-07-21 |
|
菩萨戒子:萧平实谨识公元1994年12月25日 (原标题:《念佛三昧修学次第》01自序) | 三摩地 2018-07-20 |
|
五戒具足受后,可再受菩萨戒。但在受菩萨戒之前必须取得父母与配偶之同意,才能避免受戒后产生“重戒不犯,轻戒不断”的情况。菩萨戒在见道以前必须取相受。取相受者若想不犯戒比较困难,必须非常谨慎、非常清净,才勉强守得住。菩萨戒的意旨在于摄心,声闻戒则主要在于戒止身口之恶业,即使心动了,只要身口不做,就不算犯戒。而菩萨戒只要有犯戒之念即为犯戒,所以 | 三摩地 2018-07-20 |
|
并发愿受菩萨戒,行菩萨道,度无量众生。然后细读前段及第三节之说明,详细思惟,勤加练习,即能通达。若无圣像,望空而拜亦可,但需至心恳切,万勿轻忽。一旦通达,即依此法无相忆念拜佛。去除名号及形像,清楚地忆念所拜之佛,而不使忆佛之念中断。若觉忆佛之念不能清楚分明,亦可用“想”之法;如年青时,恋爱中的男女,各分东西不得见面时,朝思暮想一般;拜佛时 | 三摩地 2018-07-20 |
|
公元一九九三年二月二十日菩萨戒子萧平实三记 (原标题:14跋、跋后再记、续貂三记) | 三摩地 2018-07-20 |
|
那我们说出家的僧宝,他是怎么样呢?他要受这个菩萨戒、比丘戒、还有比丘尼式,能够正受这些戒法,他才是世间所谓的僧宝。如果有这样子的僧宝,这些受菩萨戒的菩萨,或是说受比丘戒、比丘尼戒,而示现声闻的这些菩萨,这些也都是僧宝。所以说出家有四众,为什么?因为菩萨有些,他是不受比丘戒、不受比丘尼戒,他是直接受菩萨戒,所以他也有二众;如果有些人,他是受比丘戒、比 | 三摩地 2018-07-20 |
|
可是我们要注意,在我们后面所要说的八关斋戒或是声闻戒、或是菩萨戒里面所谓的出家戒都一样,是所有出家戒都是不淫的。而且在五戒里面,杀人是放第一,可是在声闻戒它是放在第一的。表示如果是出家众,他的不淫----不跟任何的异性发生这个淫欲之事----它是摆第一位。各位如果有因缘的话,可以去翻阅这个律藏(可是大家还没有法眼清净之前,不用去读它。等你法眼清净,你断我见 | 三摩地 2018-07-20 |
|
俱足众戒:对在家人而言,是指五戒及菩萨戒。五戒之重要,是因为它是一切戒之基础,所谓五戒为不杀、不盗、不淫(在家为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前面四种称之为性戒,后一种称为遮戒。性戒与我们之本性相关,遮戒为遮止我们不去犯戒。酒能乱性,酒戒仅有佛教才有,是为了防止我们不犯之重戒。五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与五常相关,五常是人间的根本,所谓仁、义、礼、智、信 | 三摩地 2018-07-20 |
|
五戒具足受后,可再受菩萨戒。但在受菩萨戒之前必须取得父母与配偶之同意,才能避免受戒后产生「重戒不犯,轻戒不断」的情况。(原标题:三福净业) | 三摩地 2018-07-20 |
|
比方说我们在佛教里面谈到的持戒,不管是持声闻戒,或者各位在家菩萨们要持的菩萨戒,这个戒持了以后,就相当于是持了戒所含摄的善的念头;因此持戒之后,是跟无量无数的众生因为这个清净的戒而结下善缘,所以,从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来说,为什么念佛一声罪灭河沙?所谓的河沙,形容的是我们会牵涉到其中的罪业。我们说过,从一个念头开始,就会跟许许多多的众生结下善缘或是恶 | 三摩地 2018-07-20 |
|
而且这个发菩提心,是依于第二个部分的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那就是说,乃至也应该要受菩萨戒,或者是声闻戒。而欲修净业的过程的这个具足众戒,目的无非就是为了要亲证菩提果,尤其指的是佛菩提果。二者,因为分证了佛菩提果才发现明白,原来自己也有这个菩提心,这才是世尊所为我们说发菩提心的进一步意涵,所以才能够进一步信于因果;因为明白了世、出世间万法,无 | 三摩地 2018-07-20 |
|
所以,通过这种情况就可以知道,佛陀并不是要大家放弃目前生活上的受用以及享受,而是要避免在这个过程中,犯上许多贪著的、污秽的、乃至于不合乎世间法律的,不合乎世间道德的,甚至说是不合乎世间的比丘、比丘尼、或是在家所受的五戒,或是在家出家所共同受的菩萨戒,就是要从这些标准去看。但是,佛陀广开的这个教门,并没有说,你在完全没有持戒清净的状况下就不能够往生极 | 三摩地 2018-07-20 |
|
这一个他的条件需要什么?他需要受持五戒,而且也要或者受持八戒斋,就是他要常常受持八关戒斋、八戒斋,还要修行其他的诸佛圣戒;等于说他也可能有加修菩萨戒,只是他没有以菩萨戒为正解脱戒,他反而以声闻戒为正解脱戒,这些出家戒他也稍微有熏修一些。这个中品上生的菩萨,他在戒学上面,他是有努力的修行能够持守;也就是说他在三无漏学上面,他在戒的这个无漏的功德上面, | 三摩地 2018-07-20 |
|
比方说我们在佛教里面谈到的持戒,不管是持声闻戒,或者各位在家菩萨们要持的菩萨戒,这个戒持了以后,就相当于是持了戒所含摄的善的念头;因此持戒之后,是跟无量无数的众生因为这个清净的戒而结下善缘,这个道理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从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来想说,为什么我们讲念佛一声罪灭河沙?因为所谓的河沙,形容的是说我们会牵涉到其中的罪业,我们刚才已经跟大家说了,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