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善生言:世尊!众生云何发菩提心?善男子!为二事故发菩提心:一者增长寿命,二者增长财物。复有二事:一者为不断绝菩萨种性,二者为断众生罪苦烦恼。复有二事:一者自观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不得利益,二者虽有无量恒沙诸佛,悉皆不能度脱我身,我当自度。复有二事:一者作诸善业,二者作已不失。复有二事:一者为胜一切人天果报,二者为胜一切二乘果报。复有二事:一者为求菩提 | 三摩地 2018-07-23 |
|
那么,以气质长相来评断学佛的成绩,又是如何呢?所有的学佛人尽知,福德的来源是修习善净业,然而在《华严经》中,佛却明确地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谓魔业。”这表示,同样是福德,有没有以菩提心作为核心,那是天差地别的。由于气质之类的福德乃是世间法所摄,佛道的修证乃是福慧兼具,若不知、不问、不管,或忘却菩提心的前提与内涵,只是专顾履行善业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菩提心的三个层次概述发菩提心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对一般人而言,皈依三宝,在佛前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发菩提心。第二个层次的发菩提心是:真正的发成佛的心,而成佛是从明心见性开始,所以发求悟的心,就是发菩提心。第三个层次:是愿明心见性,并开始去修行、去体究念佛直到明了真心,见了佛性,这叫亲 | 三摩地 2018-07-23 |
|
发菩提心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对一般人而言,皈依三宝,在佛前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发菩提心。第二个层次的发菩提心是:真正的发成佛的心,而成佛是从明心见性开始,所以发求悟的心,就是发菩提心。第三个层次:是愿明心见性,并开始去修行、去体究念佛直到明了真心,见了佛性,这叫亲见自性弥陀,这才是真 | 三摩地 2018-07-23 |
|
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 | 三摩地 2018-07-23 |
|
缘此,传法之人若不能善观因缘;不能熟知佛道修学次第与内涵;不能长时间带领学人共修熏习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增上慧学;不能教导学人第一义知见、参禅知见;不能转易调柔学人慢心、瞋心、贪心等恶习心性;不能使学人善于观行蕴处界虚妄而断我见,不能多方劝导学人发菩提心、起菩萨性,不能善巧引导学人生起菩萨悲愿,又无悟后指导学人进修之能力,亦不具有摄受已悟学人的能力 | 三摩地 2018-07-23 |
|
那么,禅究竟应如何修行呢?简单讲,悟前参禅明心,主要包括两部分:1、前方便(闻法阅经建立知见;闻时记忆闻后思惟;培植福德广结善缘;受持佛戒,发菩提心;减除世间五欲之贪着;忏悔业障,深信因果;消除慢心;发大愿心);2、正修行(谨慎选择教禅的善知识;正修功夫——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思惟观之功夫;深解第一义经典;学习参究话头与公案的方法;学习禅 | 三摩地 2018-07-23 |
|
经言「无觉无观,是名心性」,又言「一切诸法无觉无观,无觉观者是名心性」,又言「法离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又言「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如是所言离见闻觉知之开示,处处经中同此一说,是故所悟之心若是有见闻觉知而能触知六尘者,当知即非胜义菩提心,当知皆是意识妄心也。此是初勘验之粗法。次说第二种勘验法:五别境相应之心所法。云何 | 三摩地 2018-07-23 |
|
经言「无觉无观,是名心性」,又言「一切诸法无觉无观,无觉观者是名心性」,又言「法离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又言「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如是所言离见闻觉知之开示,处处经中同此一说,是故所悟之心若是有见闻觉知而能触知六尘者,当知即非胜义菩提心,当知皆是意识妄心也。此是初勘验之粗法。(原标题:关于断我见之知见) | 三摩地 2018-07-23 |
|
当时在座的比丘听闻了佛陀说明嫉妒心的种种过患,而且会让众生堕入恶道长劫受苦,所以就都努力地舍离嫉妒心,厌离生死,而很快地心开意解,分别证得了初果,乃至四果阿罗汉、辟支佛;甚至有的因此发起了菩萨的无上菩提心。从上面这个故事的说明,我们可以了解到:嫉妒这个烦恼心所,会造成非常可怕的业果。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样才能放下嫉妒心呢?在佛法的解脱道当中,最根本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如果能够依止真善知识修学三归五戒、修学十善业道等福德资粮,明了了世间有为法都是杂染有漏的,并且发起了大菩提心,修学适合自己的摄心法门,能够在纷杂的现代社会中,培养出心得决定的真实定力;加上听闻了万法根本—如来藏心—的了义,再加上修学了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那么就有机会明心见性实证般若实相,就能逐渐断除烦恼,乃至于净除烦恼习气, | 三摩地 2018-07-23 |
|
若有佛子发菩提心,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阿兰若,修习如是三十七观,亦教佗修如是法要,解说书写受持读习,远离一切我所、我所执,永断贪著五欲世乐,速能成就不坏信心,求大菩提不惜躯命,何况世间所有珍宝?现身必得究竟成满一切如来金刚智印,于无上道永不退转,六度万行速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由此可知,欲为不净,我们若是想要成就佛道,必定要远离我和我所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何等为七?一者惭愧、二者恐怖、三者厌离、四者发菩提心、五者怨亲平等、六者念报佛恩、七者观罪性空。(《佛说佛名经》卷1)要灭除这烦恼障、业障、果报障,要生起这七种心才能够灭除,那么我们就一一来探讨,这七种心的内容。第一种就是要发起惭愧心。指的就是说,要自己思惟自己与释迦如来在无量劫以前都同样是凡夫,可是现在世尊成道以来,已经过了尘沙数劫这么久了,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3 |
|
菩萨在初发菩提心到第一次明心前的多劫修行中,难免会遇到专修解脱道的声闻、缘觉师,假使这位菩萨运气不好,常常遇到二乘之师,屡屡被教以厌生死苦,欣涅槃乐的解脱道法,久久熏习之后,有可能就会成为定性二乘人,证解脱后必取灭度。站在菩萨想要成佛的立场来看,退堕二乘地而入无余涅槃是学佛的道路上最恐怖,也最应该避免的事情,甚至说宁可因为起大烦恼而造下断尽善根的三 | 三摩地 2018-07-23 |
|
然后加上遇到善知识的助缘,才能发起佛菩提的菩提心来。(原标题:菩萨性是何时才算具足呢?) | 三摩地 2018-07-23 |
|
坏菩提心。是故菩萨。宜应先知众生善根及了彼心。随其所堪次第说法。如入大海渐渐至深。善男子。是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随其所应以种种形现生其土。而为说法令生惭愧。于所犯罪发露忏悔。不堕恶趣增进善根。长养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心。初发心菩萨由于宿世的因缘转生在五浊恶世,并有善根使其亲近明师,志向大乘甚深妙法。虽发菩提心,但是智慧浅薄,就是初发心菩萨。其人听闻甚深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佛子,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原标题:舍利弗尊者曾因恶知识退失十劫) | 三摩地 2018-07-23 |
|
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这意思就是说,菩萨修行十信满足进入初住位一直往上修到第六住位,如果修学菩萨六度的第六度般若波罗蜜,而正观现在前;也就是明心了,悟得真如法身了,如果这个时候遇到了诸佛诸菩萨或者善知识为我们护持的话,我们才能够离开第六住、进入第七住常住不退。如果悟了真如法身之后,没有遇到诸佛诸菩萨或善知识跟我们护持,我们就退 | 三摩地 2018-07-23 |
|
当他还是声闻圣人而且有他心通的时候,他心里想:我这个徒弟真是不得了,发起无上菩提心了。他就不敢再让你背行李了,因为他自己不敢发这个无上志愿呀!那么,你发了这个心的时候,就会被诸佛的威力冥护、也将会被正法的威力所护持、被诸胜义菩萨僧的威力所护持。大乘佛、法、僧的威力,是在的功德力上面显示的,大乘胜义三宝有这个威神力。如果没有这个威神力的话,戒慧直往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在《景德传灯录》当中就有记载:在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出来弘法以后,有一位卧轮禅师也很自豪他自己能够压伏妄念,保持意识的灵明觉了,所以就自以为已经证悟菩提心了,也认为像他这样的修持,菩提就会日日增长;所以,他就写了一个偈子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景德传灯录》卷5)但是当六祖大师听到了之后,就说:作这个偈子的人并没有证悟明心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