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无苦集灭道:远离了十八界一切的法,唯有第八识空性心存在的时候,苦、集、灭、道、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等诸佛法还会有吗?无智亦无得:智即一切解脱的智慧,包括解脱道的智慧,佛菩提道的智慧。空性如来藏心原本就不念一切法,不与一切法相应,从来都是自住涅磐寂灭境界,而本身又是具足一切真如性,若以如来藏而说所谓证得解脱而实无解脱可证,自然是无智亦无得;而以 | 三摩地 2018-07-22 |
|
若没有如来藏,也就没有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苦集灭道,没有三十七道品,没有十二因缘,乃至没有寂静涅盘,因此祂确是万法的根本依持。又《入楞伽经》卷7云: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此段中明说阿赖耶识心体就是如来藏,而这个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 | 三摩地 2018-07-22 |
|
综上所述,可知苦集灭道四谛者,乃世间、出世间之正理,亦即涅槃之因与果。苦者,迷之结果;集者,迷之原因,此二是流转之因果,亦即世间因果。后二,灭者,乃悟之结果;道者,悟之原因,亦是还灭之因果,是为出世间因果。佛世尊开示四圣谛正理,让众生先观察世间之真相,知人生之苦、空、无常、无我;次欲众生探究生死苦果生起之原因,继示生死因果灭尽之涅槃,于此无烦恼之扰 | 三摩地 2018-07-22 |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明如下:“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十二因缘所说的无明,既然没有所谓的无明,当然没有无明尽这件事,乃至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十二因缘所说的老死,既然没有所谓的老死,当然没有老死尽这件事;真心的实际理地既然没有苦圣谛、苦集圣谛、苦集灭圣谛、苦集灭道圣谛,当然没有所谓的四圣谛可言;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智慧,也没有任何有所得这件事 | 三摩地 2018-07-22 |
|
所以最后小乘人,(我们再回到用小乘人的观点来说)这个对于他没有办法现前眼见,他可以自己来做一个推量、推测,来做一个比量,他想那其他众生也应该是如此,最后一切的法、一切的道,不管我轮回在哪里,这些苦集灭道都还是应该,我应该要学的。所以这苦圣谛它是完全圣、完全的确立,所以依苦而说有苦圣谛、有苦集谛、有苦灭谛、苦灭道谛,都是依苦而说的。所以最后尽所有的性 | 三摩地 2018-07-22 |
|
在佛法里,苦集灭道四圣谛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法,其中苦圣谛就是在讲众生种种的苦,可以归纳为常见的八种苦,就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苦;众生的苦不外乎可以归纳为这八类。有些人在某些时候,对某些苦的体会特别深,就像故事中的这一对父母,就是因为对自己的子女特别爱恋,导致一旦子女往生便无法从痛苦中自拔。其实儿孙自有儿孙福,每个人有他 | 三摩地 2018-07-22 |
|
如果众生心性很柔和都能够接受,这样善根成熟的众生,接著佛陀才会为对方说苦集灭道等四圣谛之法,让对方断我见成为初果的法眼净。接著佛陀再为对方作三归依和受持五戒,因此我们也要这样度众生。所以接著我们先来讲布施之论。-----正觉电子报第98期《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3)第一章第四节诸佛度众的次第: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张善思居士 (原 | 三摩地 2018-07-22 |
|
阿罗汉见有凡夫与贤圣,是因为阿罗汉以五阴十八界为修行的内容,要把我见与我执断尽,所要断的是五阴十八界真实的见解,断的是五阴十八界的自我执着;所以阿罗汉的行门是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苦集灭道都是在五阴身心上面知道什么是苦,连行苦也能够了知,才有办法断尽苦;然后开始远离三界有的集,才能够灭掉诸法而证得圣道,可是罗汉法解脱道都针对五阴十八界的虚妄来修, | 三摩地 2018-07-22 |
|
也因为有了定,能够如实知、如实见;也因为能够有了如实见的智慧,所以对于自己的五藴、十二处、十八界、对于苦集灭道就能够具足的观行。我们这里要说明这个厌,不是讨厌的意思,而是把这五藴的法、十二处的法、十八界的法,乃至于四圣谛的法,都已经观行了具足,不会再有任何的怀疑,所以这个厌是表示已经观行满足了。也是因为观行非常具足,对于世间五藴十八界这些法,不离无 | 三摩地 2018-07-22 |
|
那什么是四谛缘生呢?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法,还有十二缘起法。那菩萨也修四圣谛、也修十二缘起观,那更重要的是修六度诠旨:也就是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万行。因为修四谛缘生还有六度诠旨(菩萨六度万行的这个法)所以能够证悟了如来藏,也能够逐渐的解脱烦恼,所以就成为大乘的菩萨僧,这个就是出世的僧宝。出世的僧宝有四向五果,也有菩萨十地。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2 |
|
42,a17-22)这是类似的经典所说,而只有断除狐疑之处,由「佛法僧」改成「苦习灭道」,有地方说「苦集灭道」,这就是四圣谛。所以什么叫作是比丘?必须于六种见解之处有正确的了知,并且观察后,对「佛法僧」三宝的狐疑断除,对「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狐疑断除,这样的人才可称之为「比丘」。什么是六种见解呢?1.对于「色受想行识本身」能够让众生沉沦于生死轮回,彻底了知。2.对 | 三摩地 2018-07-22 |
|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顶礼证明皈依胜义菩萨僧上平 | 三摩地 2018-07-22 |
|
42,a17-22)这是类似的经典所说,而只有断除狐疑之处,由「佛法僧」改成「苦习灭道」,有地方说「苦集灭道」,这就是四圣谛。所以什么叫作是比丘?必须于六种见解之处有正确的了知,并且观察后,对「佛法僧」三宝的狐疑断除,对「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狐疑断除,这样的人才可称之为「比丘」。什么是六种见解呢?1.对于「色受想行识本身」能够让众生沉沦于生死轮回,彻底了知。2.对 | 三摩地 2018-07-22 |
|
在三乘佛法中的小乘声闻解脱道,是以身念处(也就是观身不净),还有受念处(观受是苦)、心念处(观心无常)以及法念处(观法无我)的四念处法为行门,依苦集灭道的四圣谛而作观行,现观五阴、十八界、十二处我是虚妄不实,可以因而得以断我见、断三缚结;进一步又依八正道而行,修断我执思惑等三界惑及我所的贪爱,因而得以出离三界生死。其中,八正道是八项远离偏邪,质直而 | 三摩地 2018-07-22 |
|
八正道第一正见,就是能明见、能够明白的能够了知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真实理。第二正思惟,就是既然有了四圣谛真实义理的正见,就要进一步思惟而使智慧能够增长,心无邪念。第三是正语,就是时时摄心,言无虚妄,不去造作两舌、恶口、绮语、妄语等这四种恶业。八正道的第四个是正精进,就是要不断不间夹地修种种的道行:已生的恶法要赶快让它断除,未生的恶法要让它不生起;未生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接下来我们来讲下一段:【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一段到底在讲什么?各位看看,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就是如来藏里面没有五阴。再来讲,说无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说没有五阴这样的境界;虽然五阴是在如来藏中存活,但是祂从来没 | 三摩地 2018-07-21 |
|
若没有如来藏,也就没有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苦集灭道,没有三十七道品,没有十二因缘,乃至没有寂静涅盘,因此祂确是万法的根本依持。又《入楞伽经》卷7云: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此段中明说阿赖耶识心体就是如来藏,而这个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 | 三摩地 2018-07-21 |
|
若没有如来藏,也就没有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苦集灭道,没有三十七道品,没有十二因缘,乃至没有寂静涅盘,因此祂确是万法的根本依持。又《入楞伽经》卷7云: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此段中明说阿赖耶识心体就是如来藏,而这个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 | 三摩地 2018-07-21 |
|
真如智苦集灭道。有为无为常无常。苦集不异自性业有为相。一切人无我法无我相。如是等法修行舍心。弥勒。菩萨如是发心修行。如是多修行。刹那刹那离一切盖。得清净心。得清净心已入七种真如。内身证彼七种觉相应知。弥勒。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得见道。菩萨得彼见道智已。名定聚菩萨。生在佛家受用初地利益欢喜。是菩萨先已修行奢摩他毗婆舍那道。于此始得事究竟观。是菩萨复于上上 | 三摩地 2018-07-21 |
|
或苦集灭道相。或有为相或无为相。或有常相或无常相。或苦有变异性相。或苦无变异性相。或有为异相相。或有为同相相。或知一切是一切已有一切相。或补特伽罗无我相或法无我相。于彼现行心能弃舍。彼既多住如是行故。于时时间从其一切系盖散动善修治心。从是已后于七真如有七各别。自内所证通达智生。名为见道。由得此故。名入菩萨正性离生。生如来家证得初地。又能受用此地胜德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