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五色根都属于色法所摄,即是「名色」中的色。眼根有扶尘根与胜义根之差别,眼之扶尘根谓眼窝中之眼球及其所属的视觉神经,眼之胜义根即是脑部掌管视觉之头脑局部。其余四种有色根也都有这二种根的差别:都各有胜义根与扶尘根。耳、鼻、舌、身根的扶尘根与胜义根二种差别,行者依眼根比类而推之即可知之。[2]植物人是胜义根还没有坏尽,如果全坏了就一定是死人,所以五色根也 admin

2020-06-08

  所以世间的工巧,譬如说建筑,为什么能够起造桥梁大楼?因为一切色法有它的法性,而这个法性呢是如来藏所赋予色法的法性,所以就能够起建大楼桥梁。因为色法有种种的法性。有了工巧明之后,还要懂得医方明。因为一切众生的五阴就是由如来藏所出生,乃至山河大地器世间也都是如来藏所出生的,所以说人的各种疾病与医药,都能够相符、能够相应。事实上也因为这是如来藏的法性之一 admin

2020-06-08

  但是在大乘法中,菩萨修学佛菩提,要圆满成就佛地的大菩提果,这个却不共二乘,因为菩提果的圆满是究竟佛地;而佛菩提果之所修证的,全部都属于有情自身的八识心王、五十一个心所有法、以及十一个色法、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六个无为法。在这些法里面,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这个阿赖耶识又称为如来藏,因为祂含藏着让我们将来成就究竟佛道的功能,也就 admin

2020-06-08

  般若系列的经典就是由种种的方向,由各种的层面,来为证悟的菩萨们宣说真实心的自体性,以及祂所出生的七转识和色法、无为法……等等的体性,这个叫做别相智。《心经密意》当你找到了另一个本来就无分别的心,找到另一个本来就存在的无分别心,因此而使得原来有分别的觉知心中,产生了知晓实相心从来无分别的般若智慧,这个才叫做无分别智;这时候有智慧能分别诸法 admin

2020-06-08

  般若系列的经典就是由种种的方向,由各种的层面,来为证悟的菩萨们宣说真实心的自体性,以及祂所出生的七转识和色法、无为法……等等的体性,这个叫做别相智。《心经密意》学人经过禅宗的证悟之后,接下来要修学般若诸经的别相智;般若系列的经典,主要的有《大品摩诃般若、小品摩诃般若、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当然还有其他的几部经典,但是比较有名的是这几部, admin

2020-06-08

  色界有就是那个一念不生的觉知心、作主的心;无色界有也是这个心,但是离开了色法,没有色身了,也没有了知色尘的眼识心,也没有了知声尘的耳识心,也没觉知触尘的身识,只剩下长住于定境法尘中的极微细了知心,这就是三界的有。一切凡夫众生都执着这三种有,一神教的上帝与基督、阿拉与先知,都离不开这三界有的执着,他们都无法断我见与我执。为了破除这三种有的执着,所以不 admin

2020-06-08

  内心已无色法可触可知,住於纯属意识境界中,来观察一切有色境界的虚妄,这是第二种解脱。灭除身行与口行,舍离二、三禅境界的贪爱而清净的住於第四禅等至中,这是第三种解脱。已经度过色界的了知,灭除了瞋恚的想阴,住於空无边处而解脱於色界了,就是第四种解脱。度过空无边处,住在识无边处,是第五种解脱。度过识无边处,住於无所有处,是第六种解脱。度过无所有处,住於非 admin

2020-06-08

  二乘人取无余涅盘,是把色法灭尽,永远不会再有未来世的色身;但是菩萨、诸佛修证佛菩提而证得解脱的色身--有色法,但是这个色法也是解脱的。他不灭尽色法,他将有为的色法转变成为无漏的有为法,以无漏有为法继续修行菩萨道,最后成就究竟佛道。成佛以后也不灭掉色身,世世保有色身,用来度化众生,直到众生全部都出离生死,然后自己才会进入无余涅盘--永灭未来色。而这种色身 admin

2020-06-08

  内心已无色法可触可知,住於纯属意识境界中,来观察一切有色境界的虚妄,这是第二种解脱。灭除身行与口行,舍离二、三禅境界的贪爱而清净的住於第四禅等至中,这是第三种解脱。已经度过色界的了知,灭除了瞋恚的想阴,住於空无边处而解脱於色界了,就是第四种解脱。度过空无边处,住在识无边处,是第五种解脱。度过识无边处,住於无所有处,是第六种解脱。度过无所有处,住於非 admin

2020-06-08

  内六入中的五尘也是色法,归属于五蕴中的色蕴,是吾人自身内法,入涅槃时也必须全部灭除而不再生起),色法的五色根及五尘出生了以后,就会成为六识心在人间的所缘之一;假使没有这十个色法的出生,离念灵知意识心,就无法在人间生起及存在。色缘是说缘于色身五根及内六入五尘的境界,色住是说识阴等六识心王,缘于色身、五尘及法处所摄色的境界,在色法的生、缘、住上面攀缘, admin

2020-06-08

  世亲菩萨的《百法明门论》把世间林林总总、不可计数的事物,分类归纳为五位百法,来统摄宇宙间的一切万法;而这五位百法是以八识心王为识之自相,以六位心所为识之相应,以十一色法为识之所变,以二十四心不相应行法为识之分位,由这四大类、总共九十四法和合运作,方能显示阿赖耶识自体之真如性。而这个真如性乃是阿赖耶识之所显法,不是能生阿赖耶识之法,更不是阿赖耶识所依 admin

2020-06-08

  佛接着又说:诸比丘们!所有的色法:或者是过去的、或者是未来的、或者是现在的、或者是内色法、或者是外色法、或粗或细的色法、或美或丑的色法、或远或近的色法,这一切色法都不是‘我’,也不能说不是‘我’。因为‘我’不在色法中,色法也不在‘我’中。若‘我’在色法中,把肉身割开,应可以找到在色身中的‘我&rs admin

2020-06-08

  般若系列的经典就是由种种的方向,由各种的层面,来为证悟的菩萨们宣说真实心的自体性,以及祂所出生的七转识和色法、无为法……等等的体性,这个叫做别相智。可是,后得无分别智里面还有一切种智,一切种是指所有的种子,也就是所有的功能差别;证得所有功能差别的智慧,就是一切种智。就好象找到了芒果,看见了芒果,也把它触摸过、吃过了。可是请问你:芒果的皮 admin

2020-06-08

  菩萨证得《心经》所说的真实心以后,了知一切法皆空,唯有如来藏空性是真实存在的法,所以叫做真实如来藏;意思是说,如来藏虽然是空性心,不是物质色法,但并不是想象的虚相法,也不是只有名相,祂是真实存在的。由此缘故,菩萨远离了颠倒梦想,而确认了无余涅槃的实际,证知了二乘圣人所不能了知的无余涅槃的实际,所以是究竟涅槃的亲证者。--------《心经密意》地上菩萨分断 admin

2020-06-08

  (一)心法八(有主动支配能力)眼识(能观);耳识(能听);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诸法);末那识(又名传送识、染污识、染净依,即根本意识能分析诸法);阿赖耶识(又名无没识、含藏识、能藏诸法,永为种子)(二)心所法五十一(受心王指挥)1、遍行五(通善性、恶性、无记性)作意(心生境界,作意境);触(由境生心);受(由触生受); admin

2020-06-08

  譬如说大乘的菩萨僧他要实证真心----就是不生不灭的这个如来藏----第八识,实证了这个之后就知道这个法界里面,除了生灭的这些诸法----这些色法、心法之外,还有一个不生不灭的第八识如来藏。所以因为这样子他就开始具有解脱的功德,也开始有般若的智慧,所以他当然可以显现出功德----广大的智慧功德跟广大的解脱功德。因为声闻人他也相信圆满的修多罗,可是声闻人跟这个缘觉, admin

2020-06-08

  所谓二所现影故是指色法十一,也就是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以及法处所摄色。这十一种色法,乃是八识心王及其相应之五十一心所法所共生而显示出来之影像,由于幻有幻灭,所以名之为影。色法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三位法,包括了五色根、五尘与法处所摄色。眼等五色根,各有扶尘根及胜义根。扶尘根即是可见可对之五色根,譬如眼如葡萄、耳如荷叶、鼻如悬胆、舌如半月 admin

2020-06-08

  在前面的单元中,我们依序说过了一切最胜故的八识心王,与此相应故的五十一心所法,二所现影故的十一色法;今天我们则要继续说明三位差别故。所谓三位差别故,就是指心不相应行法。而心不相应行法是五位百法中的第四位法,总共有二十四个法。这二十四法为什么叫作不相应行呢?意思是说,这二十四个法不像色法、心法、心所法等有实质的体相,它是依心王、心所、色法等三法分位假 admin

2020-06-08

  在十一种色法之中,除了五色根和内外五尘之外,还有法处所摄色。所谓法处属于十二处之一,也就是意根所对之境,意识所缘之相分,总名为法处,通常说为法尘。由于处具有生长的意涵,所以说眼等六根以及色等六尘,为生心、心所作用之处,因此称为十二处;法处就是其中之一,而法处所含摄的色法,就称为法处所摄色。这法处所含摄的色法,实际上是由过去落谢的五尘影像,含藏在如来 admin

2020-06-08

  佛菩提果之修证,全部都属于有情自身的八识心王、五十一个心所有法、以及十一个色法、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六个无为法。在这些法里面,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因为它含藏着让我们将来成就究竟佛道的功能,所以它又叫做如来藏。藏就是含藏的意思,因此有的祖师说:如来藏中藏如来。佛菩提具一切智及一切种智,至高无上,故名为大。一切智有十智:世俗智 admin

2020-06-0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