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大乘法是依什么东西来讲四圣谛呢?大乘法是依实相法界,也就是依实相法的如来藏心为体,以如来藏心体为中心,依实相般若而说蕴处界缘起性空的四圣谛;并且进一步修学如来藏所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而成就一切种智,而成就佛道。但是,二乘则只是依着蕴处界的缘起性空来说四圣谛,纯依世俗法的蕴处界来观察蕴处界的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空。所以,二乘与大乘的四圣谛其实最 | 三摩地 2018-07-21 |
|
有智慧的人,应该要依声闻解脱道来修行,有智慧的人想要离开这些苦,应该要依这样子的修行方法来修行,才会有解脱之日;或是说必须要依大乘佛菩提道来修行,依大乘佛菩提道来求证般若实相,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如来藏,就能够解脱八苦的系缚,更能够永发受生愿、大菩提愿,常住世间自度度他。所以,如果有智慧的话,想要离开这七苦乃至于这八苦的烦恼,要离开生老病死、爱别 | 三摩地 2018-07-21 |
|
所以是透过因为信根相应于信力,因为信力生的缘故就跟精进根相应,那就跟精进根相应以后,慢慢的就能够生起了四正勤的修学,能够依于四正勤,能够时时修,恒时修,以时修、恒修而不舍的缘故,所以依着精进根而生起了精进力;那生起了精进力以后,就能够真实的能够知道诸法空相,现观蕴处界空,以观蕴处界空的缘故,所以能够了知二乘法乃是依现象界有为法而说空,这个法它并不是 | 三摩地 2018-07-21 |
|
什么是三德?法身德、般若德以及解脱德!菩萨因为参禅的关系,所以一念慧相应而找到了法身,所以就有法身德。因为找到了法身(如来藏),就发起了般若的智慧;这个般若的智慧,可以让他慢慢对二转法轮、三转法轮渐渐通达。接下来以法身的立场,来观待蕴处界真的是虚妄;可是这蕴处界到底从哪里来?是从法身而来。所以由此可知菩萨有三德。可是声闻人呢,他只是把五阴十八界灭尽 | 三摩地 2018-07-21 |
|
如《心经》所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其实所谓“八苦”,也是因缘聚会触受而已,既非真实,亦属无常,众缘消散,“苦”即不存,如来藏无受无取,无苦无乐,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苦乐”,一切都是在如来藏表面的浮光掠影,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没有真实存在过,自己的身心随时都在新陈代谢,刹那变化之中, | 三摩地 2018-07-21 |
|
亲证了实相心如来藏以后,能够现观五阴身心都是从如来藏心中生起的,就是知道实相了;这时才可能发起般若智慧,才能现证中道观。如来藏心有很多不同的名字,祂被称为心、所知依、阿赖耶识。阿含中简称为识,或称为本际、实际、如、入胎识、住胎识。在般若系的经中叫作不念心,因为祂从来不会想起任何一法、一事,也不会忆念任何一法、一事。这个不念心又名非心心、无心相心、菩 | 三摩地 2018-07-21 |
|
以是故说:「欲以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习,当习行般若波罗蜜。」问曰:但断习?亦除烦恼?答曰:有人言:断烦恼及习俱尽,如先说习尽无余。阿罗汉、辟支佛但断烦恼,不能断习;菩萨断一切烦恼及习,令尽无余。有人言:佛久已远欲。如佛说:我见定光佛已来已离欲,以方便力故,现有生死、妻子眷属。有人言:从得无生法忍来,得诸法实相故,一切烦恼及习尽。有人言:佛从初发意来有 | 三摩地 2018-07-21 |
|
譬如说,他们认为这个涅槃就应该跟见闻觉知有关,或是没有念头就是涅槃、或是放下就涅槃,也就是说他们全部都远离般若波罗蜜,却想要实证涅槃。乃至于今天南洋大师也是如此,就认为他意识心努力的用功最后可以自在,证得涅槃;他们一方面在大乘涅槃不清楚,一方面在小乘涅槃不了解。所以今天的实相,你就应该回到般若的见解,熏习般若来获得。我们今天先大略的说明一下涅槃以及 | 三摩地 2018-07-21 |
|
什么正观现前呢?般若波罗蜜的正观现前。也就是菩萨七住位——不退转住。菩萨初果的解脱境界,相似于初地菩萨,但是仍然不能称之为初地菩萨。为什么这样?我们留到后面第六目之中再来说明。 第二目 菩萨二果——斯陀含菩萨二果,因为三缚结已经断的缘故,所以他很清楚的知道,菩提不是从各种的缘聚合而产生的。什么叫做菩提?菩提称之为觉,称之 | 三摩地 2018-07-21 |
|
断学般若离慈悲心。不信如来所说经典巧方便戒。违法立制。令诸清净善行比丘废于坐禅读诵经典。无苦恼者生其苦恼。有苦恼者复令增长。恒怀恶心坏善威仪。行住坐卧无复时节毁禁破戒。实非沙门自言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不解经典为他解说。邀致四众供养恭敬。善男子。王与大臣及恶比丘犯根本罪。余如上说。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八根本重罪。未来之世,初发心菩萨造作种种恶行。 | 三摩地 2018-07-21 |
|
上地菩萨有时解说下地菩萨的著作,是常常可见的事态,不足为奇!譬如后世之克勤圆悟大师(圆与圜,二字相通),是亲证道种智的人,修证超过当年身任六祖的慧能大师,但是他不但为部份宣演《成唯识论、华严经》,有时也会为众人宣讲《六祖坛经》,而坛经所说的般若慧,不过是总相智与别相智而已,并未能说到地上菩萨所证的道种智。但我们却不可以因为他曾宣讲下地的《六祖坛经》 | 三摩地 2018-07-21 |
|
而这成佛的正理就是佛菩提道,也就是大乘佛法的义理,也是修学唯一佛乘的,这当中包含了实相般若智慧及如来藏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这就是佛世尊在第二转及第三转法轮所教授的成佛之法。所以,成佛之道,必须具足解脱道与佛菩提道,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并不是单修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解脱道,就可以说为成佛之道。自古以来,有许多人误会佛法,以为不停地打坐、修学禅定,使妄想 | 三摩地 2018-07-21 |
|
佛菩提道修学的方向:证如来藏而观察如来藏心的种种功能与清净自性,方能发起般若实相智慧;进证如来藏含藏的一切种子,成就一切种智,方能成佛。勿作佛学研究而堕于文字、依文解义。2.依八识论为前提而修行者,若能如实了知蕴处界的内容,则声闻解脱道的修习,此世至少可证初果。依八识论为前提,大乘佛菩提道的修习,此世多能开悟明心;二道皆可实证。3.依六识论为前提而修行 | 三摩地 2018-07-21 |
|
然反于此者,则是有些出家人于佛智,不生信受;宁可信乎学术界之异说,互相引非义以为义,谬圣义而以为当然,于修证付之阙如,于诸经典不能通达,无能晓窥如来意旨,徒以口舌论义而为盛事;若真能说然不能行处,则无可怪哉;以佛法修证,非是一生可期,如何可以娑婆恶世众生而作希求?然诸众法师既披圣衣,发心出家,当非为名闻利养,当以为有真佛法可以追求,当以为佛法真正无 | 三摩地 2018-07-21 |
|
」】大乘别教法门之修证中,既已函盖二乘菩提之解脱果修证,亦具足显示佛菩提道之内涵,何须别立二乘菩提之法?而有通教菩提?皆因别教菩提难悟难证,未悟之人闻之,极难信解,何况修证?不如先说解脱道,故另建立二乘菩提,易解易修易证故;证已再观时机因缘,渐渐引入佛菩提道!令修如来藏自心之般若中观,乃至如来藏自心之无生法忍一切种智。是故世尊观机逗教,依根机差别、 | 三摩地 2018-07-21 |
|
(三)大乘的般若智慧般若是指大乘行者一念相应,亲自触证到自己的第八识如来藏,体验领受祂的自性而发起的智慧。般若有三种层次——般若的总相智、别相智、种智。1、总相智总相智就是参禅破初参,找到自心真如——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能现前观察祂的存在,然只了知第八识的大概,这就是般若的总相智。譬如有人第一次见到荔枝时,知道了荔枝的外形。2、 | 三摩地 2018-07-21 |
|
佛菩提道又称为大菩提道,也就是含括了佛菩提道与解脱道这二主要道的,菩萨修学成佛所必须经历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的五十二阶位来说,十信位经历一劫乃至一万劫,修集对佛法僧三宝以及因果法则的信心;有了信心以后才能进入初住位修集布施功德,二住位修集持戒功德,三住位修集忍辱功德,四住位则修集精进功德,五住位修集禅定功德,乃至到了六 | 三摩地 2018-07-21 |
|
次则加行位,外门修六度万行,至六住位修般若加行;在此加行位中,彼悟入唯识性故悟入三性,此即禅宗之破参明心,即般若总相智,大乘别教真见道位也;入极喜地,及入唯识相与唯识行之所需功德,即此见道也。《瑜伽论》云:已入于地,得见道已,入于唯识。即此真见道也。此谓不证如来藏者,不名大乘别教真见道;不得此真见道者,不入别教通达位。通达位即初地入地心,正修佛道之 | 三摩地 2018-07-21 |
|
后闻佛说大菩提道,乃又回心大乘、进修佛菩提道,经由明心之七住位证般若总相智,进修《般若经》所说之般若别相智,复又不起自满之心,进修诸地所学之一切种智而起无生法忍、进入初地,能断尽思惑而不断之,留一分思惑以润未来世生,向诸地进修。从此以往,开始进断分段生死之习气种子,并进修无生法忍之一切种智,地地增上:至初地满心时能取慧解脱果而不取证,至三地满心时能 | 三摩地 2018-07-21 |
|
当菩萨十信位以后,因而转入十住位,开始修菩萨的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当菩萨行布施的时候,以三施——财施、法施、无畏施来布施。所谓的财施,就是用钱财、物品布施给需要的众生;法施就是用佛法布施,让众生能够闻熏,长养善根;无畏施就是布施的时候,让众生免于恐惧。如是经过无量世的布施,就会想持戒,尤其是菩萨戒,以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