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增上慧学谓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有二:一者般若空性——如来藏总相智,地前菩萨之胜行智也;二者唯识空性——如来藏别相智、地上菩萨之道种智与究竟佛地之一切种智也。增上心学谓定学诸种三昧,以四禅八定、无想定、灭尽定为主,衍生之无量三昧为辅。四禅八定者,谓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合名四禅。初禅境中有觉有观,眼耳身意识俱,鼻舌识不现。二禅以上 | 三摩地 2018-07-21 |
|
然而打坐修静的一念不生,都只是意识觉知心相应于定境之境界,不可能悟得般若实智,只能获得定境的世间境界受用;大慧的看话禅则不以修习一念不生境界为务,一念不生只是参禅所应具有的前方便功夫而已,还得用一念不生的功夫,不起妄想杂念而专心参禅──寻觅第八识如来藏。然而学人欲以己力参出如来藏所在,其实甚难,是故真悟之师观察因缘,施以种种手段,或以话头、或以机锋 | 三摩地 2018-07-21 |
|
能够如是亲证无为法的人,就能出生般若智慧,乃至佛地的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等四智,也是同样的道理,都是由于佛菩提道的修证而得以出生;因此在种智中说,四智是所生法,非是所显法。各位菩萨,经过前面说明以后,相信您对五位百法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与了解。我们可以总结来说:这五位百法之生起是有其次第性的,要依八识心王为最先,然后依五十一心所 | 三摩地 2018-07-21 |
|
法性身者,以法性藏识为本体,集藏第一义谛实相般若慧法,应缘能雨水,普润众生,以能集藏故名为身,是名法身。菩萨修诸善根,感此实智法身,次第渐修至九地已,应缘能现六道有情凡夫身乃至佛身度众生,随意变化,是名应化法身,即是妙相庄严圣种类身,由实智法性身生故。……戒定直往菩萨于六住位中已得三禅定力,并修得五神通者,入第七住真见道已,无漏妙慧与定 | 三摩地 2018-07-21 |
|
这样子一个如实地观照般若,从你闻、思、修,文字般若进而依定慧等持而来作观照,而来证得最后的实相般若,这才是佛法真实入门的一个次第。我们刚刚讲到了众生著相,讲到了外道错误的以为,我意识只要是相应于定境法尘,或者是相应于欲界的欲界定、或者相应于未到地定、相应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相应于四空定;外道以为我离开这些语言、文字、声音、影像,我就是证得 | 三摩地 2018-07-21 |
|
正觉总持咒五阴十八界,涅槃如来藏,般若道种智,函盖一切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现。具足解脱道,及佛菩提道,求正觉佛子,一切应受持。总持咒涵盖一切法,此一切法有五种: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五位法中,首位是八识心王。因为一切世、出世间法都由八识心王直接或间接出生和显现,是三界及出三界 | 三摩地 2018-07-21 |
|
这个第八识,佛是在什么时候开示让我们知道的呢?佛是一直等到大乘法、大乘种智的时候才开示这一个法的吗?不是这个样子的!其实佛在阿含期的时候就已经隐覆密意说出了唯识的妙义,不是一直等到说般若、说中观乃至于说唯识种智的时候,才说这个唯识妙义。我们看一下以下的,《央掘魔罗经》里面佛如何说呢:【尔时世尊广说妙法度脱众生,名日执剑大方广经。初中后善,究竟显示善 | 三摩地 2018-07-21 |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百中,佛云:【善男子!如来法身即是诸法真如法界,真如法界既不可说有来有去,如来法身亦复如是无来无去。】法身即是如来藏,故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合部金光明经》三身分别品第三云:【何者非化身、非应身?是如来法身。善男子!是法身者,二无所有显现故。何者名为二无所有?于此法身相及相处,二皆是无;非有非无,非一非二,非数非非数,非明非 | 三摩地 2018-07-21 |
|
一切种智是指有关八识心王的一切种子的功能差别的智慧,一切种智的修证过程,是在触证如来藏的基础上,循序修学,通过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种智——唯识百法明门、千法明门、万法明门……的修学,最后断尽变易生死而成佛道。佛地真如唯带旧种,究竟清净,故成佛后不受熏习。菩提道依一切种智别于通教之外建立五十二阶位:十信心:即信 | 三摩地 2018-07-21 |
|
然中观并非大乘佛法修行的顶点,中观乃般若的总相智、别相智所含摄,此后尚需进修唯识种智。七位菩萨证悟自心藏识,起中道观行以后,复于内门广修六度万行而起胜解与胜行,复进修十行、十回向位,熏修三转唯识经已,发起少分道种智,如此才能进入初地。菩萨入地后,进入修道位,始修地上菩萨应修之唯识种智,初地满足,转入二地、三地……地地增上,直至道种智&mda | 三摩地 2018-07-21 |
|
于四《阿含》诸经中,依涅槃之本际、实际、识,而说蕴处界等一切法苦、空、无常、无我;于般若系诸经中,依诸法实相、真如、法身、法性、非心心、无住心等,而说一切法空、缘起性空;于唯识系诸经中,则依第八识常住不灭而说万法唯识、三界唯心。若离不生不灭之第八识而说无常空、一切法空、缘起性空,即成为无因论、断灭空。假必依实,譬如若无常住法(第八识),则不应有轮回 | 三摩地 2018-07-21 |
|
但这个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虽然如是难知难解,连大阿罗汉都无法证解,而这种般若境界却只是禅宗初悟明心的菩萨们所知,但明心悟后的禅宗菩萨们,却对上面所举的少数问题都仍无所知,还得要仰仗大善知识的悟后指导,才有可能渐次观察证实之。由此看来,以佛学的学术研究而想要证知佛法的密意,是难过肉身登天的。所以,一个懂得依自性清净心──阿赖耶识──如理作意的人,一定常 | 三摩地 2018-07-21 |
|
《般若经》中说此阿赖耶识是菩萨心不念心,无心相心;佛是依这个实相心阿赖耶识的体性来说般若,般若所说的种种法,就是这个实相心的法;它是实体法,永不生灭的法,具有八不中道的体性。阿赖耶识这个菩萨心为什么叫做不念心?众生的心总是会想这个、会想那个,一天到晚念念不忘,总是放不下事情;但是菩萨所证得的不念心,它既不想念欲界的人天五欲,也不想念色界、无色界的一 | 三摩地 2018-07-21 |
|
《般若经》中说此阿赖耶识是菩萨心不念心,无心相心;佛是依这个实相心阿赖耶识的体性来说般若,般若所说的种种法,就是这个实相心的法;它是实体法,永不生灭的法,具有八不中道的体性。阿赖耶识这个菩萨心为什么叫做不念心?众生的心总是会想这个、会想那个,一天到晚念念不忘,总是放不下事情;但是菩萨所证得的不念心,它既不想念欲界的人天五欲,也不想念色界、无色界的一 | 三摩地 2018-07-21 |
|
譬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百六十九,佛云:“如实知见诸法不生,诸法虽生真如不动。真如虽生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八、中道“中道”是指有一种“法”离开有无、断常、生灭等二边,具有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之体性。一切法中,具备中道体性的唯有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故中道亦是第八识之别名。是以《金光明 | 三摩地 2018-07-21 |
|
由斯五位百法之次第,归结于八识心王;若无八识心王,万法悉不能生,譬如七转识灭已--入无余涅槃位中;即是《般若心经》所述之“是诸法空相,......无眼耳鼻舌身意,无眼识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智亦无得...”。何以故?谓七转识若灭,尚无觉知者,何况有智有得?何况有“无明尽”?万法俱泯故,阿赖耶识亦不复受生,不再出现于三界。而想受 | 三摩地 2018-07-21 |
|
次则加行位,外门广修六度万行,至六住位修学般若及作断除我见之加行;我见确实断除以后,在此加行位之末,彼悟入唯识性故悟入三性(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性),此即禅宗之破参明心,即是实相般若之总相智,大乘别教真见道位也;未来进入极喜地,及进入唯识相与唯识行之所需功德,即此见道也。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云:已入于地,得见道已,入于唯识。即是此真见道也。此谓 | 三摩地 2018-07-21 |
|
在第二转的大般若诸经中,就说为非心心、无心相心、无念心、无住心、实相心、真如等等。在第三转法轮的方广唯识诸经中,就说为阿赖耶识、种子识、异熟识、无垢识、如来藏等等。您看,佛开示了这么多的名称,其实所指称的都是同一个第八识心。佛所以用种种善巧方便来说明第八识心,一方面是对因缘还没有成熟的人隐覆密意来说;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要让佛弟子在证悟以后能够转依成功 | 三摩地 2018-07-21 |
|
此定境虽离觉观,似无所有,仍非证悟般若,不离境界故。佛子须知:有出有入的,有各种境界的法,都是意识心的境界,开悟悟得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法尔如是,原本如此,是一念相应,是无出无入的,是无境界的。 (原标题:容易使人误会为第八识阿赖耶识真心的现象举例) | 三摩地 2018-07-21 |
|
然而从大乘菩萨所证般若,以观二乘圣人所证之有馀无馀涅盘,其实二乘菩提仍然是依异熟识(阿赖耶识心体)而有;若非尚有第八识独存不灭,则二乘圣人灭尽十八界我丶十二处我丶五蕴我之後,舍寿而入无馀涅盘时,即成断灭境界,无异断见外道言论。今者佛说无馀涅盘之中确有本际丶实际不灭,在四阿含中称之为「我丶如丶本际丶实际丶如来藏丶心……」等,当知即是第八异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