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就好像我们讲般若,以第八识如来藏空性来说般若;但是那些凡夫位的大师们误会了,他们认为:般若就是一切法空,一切法缘起性空就是般若。所以印顺法师会把般若定位作性空唯名,说一切法的体性都是空,就只有名相;换句话说,依他的定义,般若就是戏论。因此他从一切法空的邪见出发,认定没有所谓的因果可言:因果也是空。但是我们倒想请问:正在生病痛苦时,受伤时,为什么不叫 | 三摩地 2018-07-23 |
|
摩诃萨不一定是指初地以上,有许多经中说证悟如来藏而生起般若智慧的人就是摩诃萨),你证悟而成为摩诃萨了,以后布施时应当如法求物,不可以再像以前在凡夫位时,以克扣父母的供养来布施,否则就是不如法求物来布施。若能如法求物,持以布施,就称为一切施。永远都以清净心来布施给接受的人,也叫作一切施。布施时不计较所施财物的多寡,即使身边正好财物不多,也能拿出来布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又如外道来了,佛决定不帮助他开悟的,声闻种性的人也一样,佛也不帮助他们开悟般若实相智慧的,可见佛还是有分别心嘛!不是没有分别心嘛!所以,佛法所说的证得无分别智慧的境界,是说你证得另一个本来就没有分别的第八识心,转依第八识心的体性而住,而无妨原来就有分别的意识觉知心继续存在,不相妨碍而有了无分别智。但是你悟后在弘法利生的过程当中,仍然要用原有的第六意 | 三摩地 2018-07-23 |
|
像《金刚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往昔无量劫前,曾于五百世中,依深般若而修习真正的忍辱行,所以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时候,心中无瞋也无恨。因为祂在因地能够这样持戒修忍辱行,这样当忍辱仙人而被节节支解的时候,都不起瞋恨,才能够快速满足三贤位的持戒行;只有像祂这样一切为众生而精进求道,才能够超越别人而提前成佛,否则是没有办法超越时劫来成佛的。而且自己心中生起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即使是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其实也都还是属于新学的凡夫菩萨;一直要到般若正观现前,成为位不退的七住位菩萨,才能称为是久学菩萨。但是,才刚进入初信位,仍然贪着世间五欲之乐的假名菩萨,和经过一劫乃至万劫努力修学,十信位具足、不贪着世间乐,已经能深心发意的初发心菩萨,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非常的大了。例如,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云何名新发意?&rdqu | 三摩地 2018-07-23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三乘菩提概说第069-070集开悟证般若前应注意事项—修集福德资粮》正德老师(原标题:劝请发大乘菩提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二乘的果报为什么不是最殊胜的?因为它只能让众生证得解脱果,无法了知法界的实相,无法发起般若智慧,更不能使人具足一切种智,故无法成佛,所以不是最殊胜的法果。所以二乘圣人所得的果报只是解脱果,这就是二乘菩提所能获得的果报:无法证得佛菩提果。假使为了胜过二乘的果报,就一定要修学大乘菩提。这个胜字不是比高下的诤胜的胜,而是要求证最殊胜无上的果报。修学大乘菩 | 三摩地 2018-07-23 |
|
《菩萨璎珞本业经》也是这么说的:在六住位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正观现前——只有证得如来藏者才有办法使般若正观现前——就进入七住位不退中;但是有个附带条件——佛说法时常常有附带条件——佛说因为善知识所护念摄受的缘故,所以进入第七住而得位不退;如果没有善知识摄受护念,很快就会退失了;就像是往劫的王子舍利弗、天子法才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至于佛的法道那更不是二乘菩提中的圣人所能知道的,且不说佛地的智慧,光是诸位明心七住位的粗浅的智慧,当你宣讲般若实相时,阿罗汉们就听不懂了,何况是佛地的智慧呢?当然佛地的十力功德,那就更不是二乘圣人所知的了,更何况外道哪能知道呢?菩萨了知这个道理,因此而发起大菩提心。第三、听说佛有八种妙声,菩萨因此而发菩提心。这八种妙声,我把它查出来说:第一是极好音 | 三摩地 2018-07-23 |
|
复有六事:所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是六种事,因一事增:谓不放逸。菩萨放逸,不能增长如是六事;若不放逸,则能增长。《优婆塞戒经》上佛陀亲自说:菩萨求于菩提之时,复有四事:一者亲近善友,二者心坚难坏,三者能行难行,四者怜愍众生。复有四事:一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二者常乐称赞他人功德,三者常乐修集六念处法,四者勤说生死所有过咎。善男子,若有说言,离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谁说明心不会退转的?佛度的人明心以后般若正观现在前,也都还有八万人退转了,这在律经中已经讲过了!而且佛准备宣讲《法华经》之时,尚且还有五千声闻法中的增上慢人当场退席,当场对佛公然表示不信,何况是明心以后对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的事实表示不信而退转,当然也是正常的。至于真实的不退,就得要等到初地入地心对般若通达以后了;所以佛说菩萨性的发起,得要靠众生的善 | 三摩地 2018-07-23 |
|
历经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般若别相智之种智——八识心王一切种之智慧——唯识百法明门,千万法……明门;一切种之智慧修证,则断变易生死而成佛道——佛地真如唯带旧种,成佛后不受熏习,是名一切种智。初地乃至等觉菩萨之一切种智未故,名为道种智;道种智位菩萨唯有下品中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佛地一切种智具足 | 三摩地 2018-07-23 |
|
」我们从以上解释中就知道,「发菩提心」的意思,就是要求见生命的实相,也就是要亲证「般若实相智慧」、「如来藏」、「涅盘」、「阿赖耶识」。若忘失菩提心,相对的就是不知道生命的实相,或以色身、意识心为真我,甚至否定「如来藏」及「阿赖耶识」,认为「如来藏」及「阿赖耶识」是世尊方便善巧所建立[1],或以学术研究推断「如来藏」仅是「后期大乘」(经)的主流,是经「 | 三摩地 2018-07-23 |
|
〖“复有六事:所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是六种事,因一事增,谓不放逸;菩萨放逸,不能增长如是六事;若不放逸,则能增长。”〗详解 还有六件事,能增长菩提种子:依六度而修。不能只修一度、二度或三度,应该六度皆修。只修一度,是指什么人呢?(大众回答:慈济!)是慈济人嘛!你们都知道。就像证严法师的《心灵十境》书中写的一样。有人评论她:&l | 三摩地 2018-07-23 |
|
二乘的果报为什么不是最殊胜的?因为它只能让众生证得解脱果,无法了知法界的实相,无法发起般若智慧,更不能使人具足一切种智,故无法成佛,所以不是最殊胜的法果。所以二乘圣人所得的果报只是解脱果,这就是二乘菩提所能获得的果报:无法证得佛菩提果。假使为了胜过二乘的果报,就一定要修学大乘菩提。这个胜字不是比高下的诤胜的胜,而是要求证最殊胜无上的果报。修学大乘菩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从另一方面来看,菩萨道的内涵中必具六度波罗蜜,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万行的菩萨行,所以真正的学佛、行菩萨道,必然不能偏废任何一度。在此六度中,与福德有直接关系者,即是前三度(布施、持戒、忍辱),而后三度尽管与福德也有关系,但却是以福德作为基础。由此可见,单以福德来衡量学佛的成绩,已然失当,何况是以部分的福德--良好的气质长相--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而胜义菩提心乃是一切有情本自具足现成运作之第八识如来藏,佛于般若诸经中说之为空性,彼人却说:所观想心中月轮上之金刚,即是空性之本体,显然误会空性之真实义也。他们所说的发菩提心,悉皆不在真求佛道上用心,而在沦堕欲界最粗浅境界之淫乐上用心,而狡辩为乐空双运、乐空不二之即身成佛法。然而实与佛说空性之正理完全违背,亦与佛说二乘解脱道之涅盘正理完全违背,应名 | 三摩地 2018-07-23 |
|
犹如无数劫前的净目天子法才与王子舍利弗曾经悟得真如,般若正观现在眼前,同样自认为永不退转;但因无佛菩萨善知识摄受,本身又无见道前应该先具备的条件,于是依旧退转;世尊说这一类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见及五逆,无恶不造。是为退相。”4是故求证真如之前——欲求真见道之前,应该先把见道前应有的福德修集完成,再把性障修 | 三摩地 2018-07-23 |
|
由于导师乃累劫久修之悲增利智菩萨,遍以大悲心愿般若智水常净熏修而行普贤行!由于悲心利智使然,故能把隐晦艰涩难懂的深妙佛理及修学次第,用明朗清晰、条理有序、深入浅出、令人易读易懂的文句展现表达出来,因此深受海内外学人的欢迎。很多佛由于深具善根福德,并有抉择智能,一旦有因缘接触平实导师所著作的各种书籍,便很容易与真义相应而信受,并依之修学而能在佛道上增 | 三摩地 2018-07-23 |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百三十中,先从教令有情安住预流果,乃至说到菩萨的种种功德的较量分别;最后说: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如来应正等觉,证得无上正等菩提;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佛宝、法宝、僧宝,一切世间归依供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百三十)从这段里面我们就知道说,菩萨摩诃萨他的种性是非常尊贵的,那应当也会使你越发的想要修证菩萨法才对。而在四阿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