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最须注意的是藏密的黄教,如果是白教、红教以及花教的自续派中观,他们在般若的亲证上面,最多只是把如来藏悟错了,至少还承认有如来藏。可是黄教的应成派中观,是主张一切法都空而无如来藏,以专破他宗的种种辩解理论破斥别人,然后总结说:如是应成。所以名为应成派。可是他们却是断灭法,因为否定如来藏而使涅槃成为断灭境界啊!为了弥补这个过失,所以又另外建立一个不可知 | 三摩地 2018-07-23 |
|
智慧是指般若智慧。般若的基础是前五度,如果前五度修不好只修般若那会徒劳无功,般若智慧会生不起来,变成只是知识,而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如果布施后执着果报,那就只有福德,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没有布施到彼岸(没有布施波罗蜜)。另外福德的涵盖面很广,所谓净业三福都是属于福德。除了布施、护持正法上的福德,还有修除性障,修除五盖也是福德;定力也是福德之一,称 | 三摩地 2018-07-23 |
|
智慧是指般若智慧。般若的基础是前五度,如果前五度修不好只修般若那会徒劳无功,般若智慧会生不起来,变成只是知识,而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如果布施后执着果报,那就只有福德,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没有布施到彼岸(没有布施波罗蜜)。另外福德的涵盖面很广,所谓净业三福都是属于福德。除了布施、护持正法上的福德,还有修除性障,修除五盖也是福德;定力也是福德之一,称 | 三摩地 2018-07-23 |
|
谁说明心不会退转的?佛度的人明心以后般若正观现在前,也都还有八万人退转了,这在律经中已经讲过了!而且佛准备宣讲《法华经》之时,尚且还有五千声闻法中的增上慢人当场退席,当场对佛公然表示不信,何况是明心以后对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的事实表示不信而退转,当然也是正常的。至于真实的不退,就得要等到初地入地心对般若通达以后了;所以佛说菩萨性的发起,得要靠众生的善 | 三摩地 2018-07-23 |
|
-----《般若信箱》37期(原标题:发起菩萨种性)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因此转过头来说,你要和过去的修学接轨,你就不要在世间法上一直用心,这样是无法生起菩提智慧的相应的种子,因为你过去生的修学,是在般若出世间法上,因此你想要于世间忙碌地追逐,是无法相应你过去生所修学过的智慧,因此你就无法和你曾经刻骨铭心的智慧接得上,所以你应该改变一下,要开始去思维这出世间法,这样将许多的智能触动出来,这才是你修学上,每一辈子要提醒自己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世间人希望记得的,都是那些过后辈子不会记得的东西,想要别人的意识心记得你,有没有用?100年后,大家的意识心都死光光,根本统统不记得,都要靠人转述,所以不要憧憬说这你作过的历史上会留名,你到时候已经死了,下辈子意识心自己在哪里都糊里胡涂了,所以前辈子的世间风光有何用处?只有佛法中的佛事,这些利益众生的事,才是大事啊,这即使一切众生都不晓得,又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没证悟的话就来熏习这样的般若知见吧!因为一切万法都由祂出生,祂是根据你的心性来出生一切诸法的──当我们是凡夫的时候,当我们是无可救药的众生的时候,祂一样在任何一个时刻都满足我们,让我们得以在三界中生存,所以呢,祂是无怨无悔的。祂也从来没有考虑过祂的期望是什么。那如果当我们证悟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当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呢?也就是说,你不能光是考虑你自己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为什么布施是所有修行的第一课呢?佛陀说,这是为了让我们远离贫穷的缘故,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毕定品〉当中,世尊开示说:应当要行布施,因为贫穷是苦恼法,贫穷的人不能够利益自己,更何况利益他人呢?因此,你们应当努力精勤地布施,这样自己的身心才能得乐,也能够让他人得到快乐;不要因为贫穷的缘故而互相的杀害、吃掉对方,因此而无法离开三恶道。正是因为不管我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样无觉无观三昧的内容,仍然不是禅宗证悟的般若智慧内容,仍然这个定境不离开境界的缘故,所以仍然是意识相应的境界,仍然是有生有灭的,仍然与法尘相应。这样二禅以上无觉无观的三昧境界,是不能把它误会当作禅宗的证悟内容,如果误会了,那就是误入歧途当中。因此,我们检查上面简单说的这十种情形,这些情形全部都是禅定当中有境界法、有所得法,并不是般若禅、祖师禅所证 | 三摩地 2018-07-23 |
|
就算是证得俱解脱的定性大阿罗汉,这位声闻圣者也没办法了知;禅宗的般若禅的实证内涵,除了二乘人回心大乘,透过参禅的方法,然后因缘成熟一念相应悟入,不然二乘人都不知道。所以,从实证内涵的标的来说,禅宗不是禅定,因为所证的内容不同,禅宗是实证不生不灭的真心如来藏阿赖耶识;而禅定呢?禅定的实证其实是生灭无常意识相应的境界。两者不论从任何角度来看,差异是甚大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个智慧就是菩萨六度中的般若,须以亲证第八识如来藏为基础,然后亲自现前领受所证金刚心如来藏的体性,因而发起了般若慧的根本智(就是般若总相智),以及后得智(就是般若别相智),乃至一切种智;循序修学,地地增上,在唯识百法明门、千法明门、万法明门等无量无数法上修,直到一切种子的智慧修证,断尽变易生死而成就佛道。因为证得如来藏的时候,你就有法身德,这时你可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佛陀在《大般若经》中也教导菩萨修禅定或静虑不是为了禅定所得到的可爱境界(定境),也不是为了禅定所得到的生死果报(譬如生色界天、无色界天),而是为了利乐众生,为了摄受佛土!为了帮助众生解脱!帮助众生往佛道迈进!佛陀在经典上也常常教导众生行菩萨六度,其中修禅定(静虑)波罗蜜多也是非常重要的!禅定波罗蜜,玄奘菩萨在《大般若经》中翻译成静虑,其实禅定波罗蜜不只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若已到了参话头的阶段,就要暂时把一切修福的事和业放下来,专心在智慧、般若─也就是禅法上去用功。等到明心见性之后,要修福业可以继续修福。还没有明心,还没有见性之前应当把一切福报修集的事业暂时放下来。所以有缘的人要精进的修禅,福德因缘不具足的话,就应当和有情众生广结善缘,多多修集福德资粮;修过一段时间以后再来修学参禅的功夫,看看有没有障碍。如果还有障碍 | 三摩地 2018-07-23 |
|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像这样子在日常作务中摄心正戒、精进道业的一心,这是属于“事一心”。也就是说,是事修上的一行三昧,或者称为一相三昧,就是以决定心不犹豫、不怀疑地专注于一种行门,缘一不乱,离诸邪思,摄心不散而得到正定,这就是一行三昧。最常见的就是念佛法门的一行三昧,就是一心念佛,不杂他行、他念,念佛念到心无杂念,只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譬如说,当有人以持咒或者是持佛名号、数息或者是修止观种种方法,把它当作修禅来修的时候,这一位菩萨就知道他们都错了,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他完全能够了解,为什么呢?因为禅是般若,禅不是禅定。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知道:禅定是功夫法门,属于事修;而禅是般若,是智慧法门。菩萨们由于这样的清楚认知,所以就能够远离一般人以定为禅的种种过失。各位菩萨,这种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增上慧学谓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有二:一者般若空性——如来藏总相智,地前菩萨之胜行智也;二者唯识空性——如来藏别相智、地上菩萨之道种智与究竟佛地之一切种智也。增上心学谓定学诸种三昧,以四禅八定、无想定、灭尽定为主,衍生之无量三昧为辅。四禅八定者,谓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合名四禅。初禅境中有觉有观,眼耳身意识俱,鼻舌识不现。二禅以上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因为意根不像意识能返观自己,意根是不返观自己的;从狭义的种智来说,祂没有证自证分(从更微细深入的种智来说,祂也是有证自证分的;但这不是初悟菩萨的般若慧所能知之),因为没有证自证分,所以祂不能返观自己,所以当祂仍然存在、仍然在不停地运作时,祂不知自己是存在的;因为没有这个证自证分,所以你在睡著无梦时,意识的证自证分消失了以后,没有意识的证自证分来证知自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一集继续谈的是神通无关证悟,请各位菩萨翻开平实导师所着的《宗通与说通》课本,第17页倒数第6行,书中是这么写着:复次,神通无关证悟,是三界中世俗境界故,无关般若故。为什么神通无关般若,有必要加以说明。在二乘的解脱道上,不论是声闻或缘觉,都是观察蕴处界虚妄以后,断了我见、我执、我所执而成为四果人;又声闻四果人分为三种阿罗汉,也就是三明六通的阿罗汉、俱 | 三摩地 2018-07-23 |
|
般若禅不是禅定(上)杨正旭老师主讲各位菩萨:阿弥陀佛!今天所要讲的主题是般若禅不是禅定。从古以来呢,就经常有人以为自己证得禅定,这样子就叫作开悟,因此当他证得禅定的时候,他就以开悟者自居,这是从古以来就有的现象。那么到了现代这个末法时代,这种情形越来越普遍,以证得禅定就认为是开悟的人越来越多。这种追求境界、以证得定境为证悟的人却反过头来毁谤:证得无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