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对于上述佛陀亲作判教的内容,萧平实作了以下的说明:又,世尊此处说我今一会说法,千二百五十人,也显示世尊确有三会说法之义:一者,说此阿含经典时,尚未进入第二会说法时期,故言今一会说法,以今一字已明示后时将会有第二、第三会说法,当然会有后来的般若会及更后的方广会所说的般若中观及方广唯识,否则就不能化缘而取灭度。二者,一会说法所度之阿罗汉众总有一千二百五 三摩地

2018-07-23

一直到2006年夏天出版的《阿含正义》,萧平实为了说明释迦牟尼佛大般涅槃是入灭不灭,并且说明阿含部与般若部经中都有教外别传的文字证据。因此在该书白话语译《长阿含经》中整部的〈经〉。萧平实举出〈经〉有佛陀最后一次示现禅宗机锋公案的事实,因此开创了阿含禅学研究的先河。该段文字的内容如下:时世尊披郁多罗僧,出金色臂,告诸比丘:汝等当观:如来时时出世,如优昙钵 三摩地

2018-07-23

乃至证悟般若不退而继续进修之第七住位始住菩萨,转入相见道位中,历经第一大阿僧祇劫中三十分之二十有四的长劫修行,同时观行三界万法悉由此如来藏之妙真如性所生所显,证实《华严经》所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正理;如是进修真如后得无分别智,终能具足现观非安立谛三品心而至十回向位满心,方始具足真如后得无分别智,相见道位功德至此,然犹未入地。此时思求入地而欲进阶于大 三摩地

2018-07-23

僧睿法师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序》中描述了罗什法师译场的景象:乃集京师义业沙门,命公卿赏契之士五百余人,集于渭滨逍遥园堂。銮舆伫驾于洪涘,禁御息警于林间。躬览玄章,考正名于梵本;咨通津要,坦夷路于来践。而僧肇法师的《百论序》中也写道:以弘始六年岁次寿星,集理味沙门,与什考挍正本。陶练覆疏,务存论旨。使质而不野,简而必诣,宗致尽尔,无间然矣。僧睿法 三摩地

2018-07-23

所谓的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以及解脱德。法身德,指的是祖师们透过参禅的方式,用见闻觉知往离见闻觉知的方向去证得本来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第八识是万法的所依身)所以就有法身德;因为有了法身德以后,就有了般若德,有了般若德以后就能够渐渐的通达二转、三转法轮的经典;然后以法身的立场来观待这个蕴处界的诸法,都是从第八识法身来的,并且从现象界也可以看到蕴处 三摩地

2018-07-23

大家想想看,别说第三转法轮的方广经典,光是第二转法轮的般若经典都没办法懂得了,甚至于有人出家了六十几年,现在都要庆祝百岁寿诞了,却对般若经都严重的误会,那么一般人更是谈何容易呢?鼎鼎大名的大师——佛学导师——都误会而说第八识心以外另外有法,还说他讲的那个法才是真正的佛法;他创立新说,说有一个法性是真实存在的,那个法性是外于我们的 admin

2018-07-23

十一种空观是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无所得空……第一义空等十一种空观,是属于般若系经典所讲的空观。十二缘智是依十因缘而说的十二因缘观的智慧。以及无量的禅定,无量的禅定主要指四无量心,当然还包括无量的禅定三昧所生的种种法。又“具足七智”,七智是:知法智、知义智、知时智、知节智、知己智、知众智和知人智,顾名思义就可略知。诸佛也都 admin

2018-07-23

布施是六度波罗蜜的第一度,如果这一度修不成,后面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就甭提了!因为六度之间息息相关,六度万行是以布施为基础;如果布施不能成就,持戒也就不能成就,为什么呢?因为布施修足了,有了舍心,就不会想要从众生那里去贪,这样持戒才能持得好,持戒的因缘才能成熟。同样的道理,如果布施不能成就,瞋就无法布施出去,心中就会常常有瞋;把瞋布施出去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卷五)佛陀在这里,是教导我们观察:如果有人因为没有慈心,所以不愿意利乐有情,别人对他有恩德时,他也不懂得要感恩、报恩,所以他也没有兴趣追求圣人所有的般若德与解脱德,他的心中只关心爱惜自己的色身、性命以及财物,贪着心非常的重;像这样的人,他是不可能会去布施的。如果这个人如此的悭吝,不能施舍财物给他人,那么我们就应当知道,这个人一定也 三摩地

2018-07-23

上从诸佛一直到菩萨七住位,这是兼有般若及解脱道的智慧者;二乘的四双八辈以及辟支佛,这是有解脱道上的智慧者;乃至有时候广说于禅定是有证量的人。但这是广说,因为一般说佛法上的证量,说的是于佛菩提道、解脱道是有所亲证的,因为相信佛菩提道、解脱道乃至于禅定是可以亲证的;又加上说亲近这些于法亲证的善知识,布施的时候也听闻相关的法义,当然也就造就了将来可以亲证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卷五)佛陀在这里,是教导我们观察:如果有人因为没有慈心,所以不愿意利乐有情,别人对他有恩德时,他也不懂得要感恩、报恩,所以他也没有兴趣追求圣人所有的般若德与解脱德,他的心中只关心爱惜自己的色身、性命以及财物,贪着心非常的重;像这样的人,他是不可能会去布施的。如果这个人如此的悭吝,不能施舍财物给他人,那么我们就应当知道,这个人一定也 三摩地

2018-07-23

上从诸佛一直到菩萨七住位,这是兼有般若及解脱道的智慧者;二乘的四双八辈以及辟支佛,这是有解脱道上的智慧者;乃至有时候广说于禅定是有证量的人。但这是广说,因为一般说佛法上的证量,说的是于佛菩提道、解脱道是有所亲证的,因为相信佛菩提道、解脱道乃至于禅定是可以亲证的;又加上说亲近这些于法亲证的善知识,布施的时候也听闻相关的法义,当然也就造就了将来可以亲证 三摩地

2018-07-23

)六、佛菩提道内涵及其修学次第佛菩提道者谓:修证法界实相之智慧,即是第二、三转法轮所说之般若也。般若分为总相智、别相智、种智;总相智及别相智即是大小品《般若经》及《金刚经、心经》所说之般若也,种智即是第三转法轮所说之八识心王一切法,即是唯识学也。(摘录自平实导师著,《甘露法雨》,自序,页1,佛教正觉同修会。)大乘菩提之入道,则须先除我所之执著;我所执著 三摩地

2018-07-23

即作即受者,阴作阴受;异作异受者,人作天受;无作无受者,作业因缘和合而有,本无自性,何有作受?】《优婆塞戒经》卷四这里面佛陀就以般若的道理告诉外道,说:五阴无常,没有办法到未来世去受果报,这个道理并没有妨碍我们佛法中的因果道理,因为佛法中讲的即作即受,讲的就是五阴作五阴来领受;然后异作异受,指的是说,你是人造了善业,然后到天界去享福;无作无受就是指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个理论讲起来好像是般若里面说:没有施主、受者以及受乐者。以般若的实相的智慧来看待:是因为这个金刚心如来藏,祂所出生的五阴身是无常、它会坏灭、它不是常住的,所以这样无常的法,不能说它是一个能够去到未来世的法。可是这一世的五阴,以及未来世的五阴,都是金刚心如来藏所生;金刚心能够持续过去世到这一世,以及这一世到未来世,都是同一个金刚心如来藏。可是这个如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修行菩萨道,最重要的是要成就佛道;成就佛道最重要的,就是要实证般若;实证般若的基础,就是一定要开悟,找到自己的自心如来;找到自己的自心如来以后,才能够生起般若智慧。生起般若智慧,以自己所证的般若智慧,来看待施主、受施者乃至未来世受快乐的果报者,都是无常、缘起性空的五阴。而能够出生五阴的第八识实相心如来藏,本来就是自在解脱、无我与我所;虽然与所出 三摩地

2018-07-23

如何藉由布施来脱离贫穷困苦与三恶道的果报,乃至能够生起解脱的智慧,破除我见,能够实证般若。因为菩萨行菩萨道最重要就是要能够成就佛道,成就佛道所依止的就是般若智慧,要能够生起般若智慧,一定要有这些福德来累积;同时在布施的过程,累积福德的过程里面,要来降伏自己的心,让自己的贪悭心能够降伏、让自己这些放逸懈怠的心能够降伏、让自己的嫉妒心能够降伏、慢心能够 三摩地

2018-07-23

至于无上乐这个部分就是:菩萨在修集福德的过程里面,最重要是让自己要能够在佛菩提道中能够生起般若智慧,因为除了般若智慧为依止以外,没有办法让自己成就佛道。要依止于般若智慧,一定要能够实证自己的这个自心如来——如来藏;要能够开悟,要能够找到自己的自心如来,一定要有福;要有这个福德,要调柔自心才有办法开悟;开悟以后才能依止般若智慧继续行菩萨道,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能够有这样的一个观众生作一子想,主要是来自于他自己所证的般若实相的智慧。因为他自己实证了自心如来以后,知道自心如来,祂所出生的五阴身是唯一的;一切众生的自心如来,所出生的五阴身也是唯一的;自心如来来照料自己所出生的五阴身,就这样的一个亲爱护念。所以菩萨因为亲证了自心如来,发起了实相智慧,能够现前观察以后,就这样来看待,依止于自己自心如来真如无我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他会在布施的过程里面,也会常常亲近善友来咨询,接受善友的正确教导,善友教导他的这个解脱的法,佛菩提道的法,那么要怎么样得到实证,实证到底要怎样来准备次法,就要知道实证佛菩提,要能够先准备的资粮就是布施,还要受菩萨戒、学菩萨戒,要修忍辱,同时要精进,要修禅定止观,要熏习般若,才有办法来实证般若。这些次法要修集以后,才能够得到实证;这就是亲近善友,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