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然而佛法中之最究竟者其实是唯识增上慧学一切种智,般若中观纵使是实证而且圆满的,亦只是三贤位中的般若证量罢了,仍及不上入地后的道种智,何况如应成与自续等二大中观派所说而得成佛?今观此二派中观悉皆创始于部派佛教凡夫声闻僧,而被附佛外道密宗所攀缘,藉以显示密宗外道确实亦有佛法,瞒骗古今佛教界而自称为佛教中的出家僧。然而创派的佛护与清辨论师等人背地里 | admin 2024-05-25 |
|
-----般若中观(连载26)----游正光老师注9《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一切佛语心品〉,《大正藏》册16,页487,下22-30。注10《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一切佛语心品〉,《大正藏》册16,页487,下30-页488,上4。 | admin 2020-07-27 |
|
-----般若中观(连载26)----游正光老师注1《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一切佛语心品〉,《大正藏》册16,页483,中13-20。注2“曾闻说个独眼龙,元来只具一只眼。”《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6,《大正藏》册48,页186,下8-9。注3三昧耶戒,乃是坦特罗佛教(喇嘛教)不如理作意而施设的戒律,本质是作为男女双身邪淫的轨范。其中规定,如果不邪淫,就是犯他们所规定的 | admin 2020-07-27 |
|
-----般若中观(连载25)----游正光老师第十节涅槃的内涵(六):七种性自性注1《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一切佛语心品〉,《大正藏》册16,页483,中11-13。注2《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1〈观如来品第2〉,《大正藏》册8,页835,下14-16。注3“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解深密经》卷1〈心意识相品第3〉,《大正藏 | admin 2020-07-27 |
|
三无性有二种说法:一者是以唯识学无生法忍的立场来说,一者是以如来藏本来无一物的极寂静之般若中观立场来谈。首先,以唯识学无生法忍的立场来观待,乃是菩萨依于依他起性的蕴处界以及意根的遍计执性,如实观待蕴处界以及所辗转出生的一切法,皆悉依于不生不灭的空性心如来藏藉著种种缘而出生的,都是虚幻不实的生灭法,没有能够自己独自存在的体性;众生不了知一切诸法的虚妄 | admin 2020-07-27 |
|
----般若中观(连载24)----游正光老师第九节涅槃的内涵(五)注1五法:相、名、觉想、正智、如如。三自性:圆成实性、依他起性、遍计执性。七种性自性: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七种第一义: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二种无我:人无我、法无我。佛已经很清楚告知大众:真心有 | admin 2020-07-27 |
|
是故一切大乘行者当务之急乃是亲证自心藏识——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无有不证藏识而能契会般若中观者;若不亲证自心藏识,尚且不能契会般若中观,更何况能够继续进修相见道位所应修之别相智慧,于最后见道位圆满通达而得实证初地无生法忍道种智,成就初地的无生法忍果,乃至十地的无生法忍果。有关内容,平实导师已于诸书中略为开示,然无生法忍果之内涵非常广泛, | admin 2020-07-23 |
|
而在龙华三会,二乘声闻解脱道解说完毕以后,这个时候就会开始第二转而宣讲有关于般若中观的部分,这个时候就是修学大乘佛菩提道的菩萨们亲证如来藏的开始,而能够去现观这个本识的中道性。换句话说,如果今时你虽然听闻了有一个如来藏,但是却还是不能够亲证,而且对于解脱道上的修证一直苦苦无法实证,就应当要至心归依于圣弥勒菩萨;因为在龙华三会之后,如果您能够如上述经 | admin 2020-07-06 |
|
亲证般若实相心如来藏阿赖耶识之菩萨们,如同般若经中世尊之开示一般,以意识心现观与蕴处界同处所而离六尘见闻觉知、无觉知心心相(注1)之阿赖耶识心体,观察领受阿赖耶识心体之本住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及中道性;再以此等阿赖耶识心体之体性而安住于眼耳鼻舌身意之内空、色声香味触法之外空乃至第一义空等等,而继续深入修学习行般若波罗蜜;故亲证实相心阿赖耶识心 | admin 2020-07-02 |
|
中道的观行,在一般人来说,只是臆想的名词而已;乃至已经修学般若中观数十年的佛子们、大师们,在还没有亲证第八识如来藏的时候,都只是在心中想象有一个中观的道理,并不是真正的进入了中道的观行。所以,一般的善知识在解释中观的时候,千篇一律都是这么说:我们觉知心中要保持中庸,不要落在有的一边,也不要落在无的一边;不要落在贪上,但也不要落在厌上;要两边都不执着 | admin 2020-06-08 |
|
在人间,胜义菩萨僧所说诸法,非诸外道、凡夫所能评议;乃至定性二乘无学,及诸回心大乘而未证得藏识之阿罗汉与辟支佛,于此菩萨僧眼前,悉无语话分;般若中观及唯识种智,悉以触证领受藏识体性为根本故;般若中观及唯识种智所述者,皆是藏识之空性与有性故。在人间,胜义菩萨僧极难可遇,特别是已证道种智之宗通与说通菩萨;其所说法,无上甚深,能助真悟者修证道种智,一切凡 | admin 2020-06-08 |
|
--------平实导师《大乘无我观》大乘的见道和二乘的见道不同,二乘见道了就是断三缚结,可是大乘的见道,因为它是属于般若中观与种智的部分,所以叫做证得「人无我智」。所以七住菩萨所证的人无我,部份内容和声闻初果一样,也是断了我见,但是又从所证悟的自心真如而观察到自心真如离一切我见我执,从来都没有我的观念存在,这是证悟的菩萨所证得另一种人无我,不共二乘声闻初 | admin 2020-06-08 |
|
在人间,胜义菩萨僧所说诸法,非诸外道、凡夫所能评议;乃至定性二乘无学,及诸回心大乘而未证得藏识之阿罗汉与辟支佛,于此菩萨僧眼前,悉无语话分;般若中观及唯识种智,悉以触证领受藏识体性为根本故;般若中观及唯识种智所述者,皆是藏识之空性与有性故。在人间,胜义菩萨僧极难可遇,特别是已证道种智之宗通与说通菩萨;其所说法,无上甚深,能助真悟者修证道种智,一切凡 | admin 2020-06-08 |
|
一切种智未成就者,于十地中名为道种智;于七住至十回向位中,名为菩萨人无我智,俱名般若中观智。六住位中于般若中观唯能名为熏习,不名为证,因为不能于般若中观起诸胜解及胜行故,所以不入胜解行位。一切种智圆满成就时,即能圆满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等四智,方得名为正遍知觉。而四种圆寂则是指: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和无住处涅槃 | admin 2020-06-08 |
|
这是大乘法中所知障所摄的异生性,体性是极为宽广的,不是二乘阿罗汉们能了知的;因为他们连如来藏都证不到,也没有想要亲证本识如来藏,连般若中观的根本无分别智都没有,何况后得智与种智的智慧呢?所以说大乘法所摄的异生性,是所知障所摄而非烦恼障所摄的,体性宽广,极不容易断除,而且函盖二乘烦恼障所摄的异生性。二乘见道所断的异生性,只是解脱道所摄而很容易断除的: | admin 2020-06-08 |
|
因为大乘的见道和二乘的见道不同,二乘见道了就是断三缚结,可是大乘的见道,因为它是属于般若中观与种智的部分,所以叫做证得「人无我智」。所以七住菩萨所证的人无我,部份内容和声闻初果一样,也是断了我见,但是又从所证悟的自心真如而观察到自心真如离一切我见我执,从来都没有我的观念存在,这是证悟的菩萨所证得另一种人无我,不共二乘声闻初果人。证悟前尚未伏除性障的 | admin 2020-06-08 |
|
![]() |
一切种智未成就者,于十地中名为道种智;于七住至十回向位中,名为菩萨人无我智,俱名般若中观智。六住位中于般若中观唯能名为熏习,不名为证,因为不能于般若中观起诸胜解及胜行故,所以不入胜解行位。一切种智圆满成就时,即能圆满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等四智,方得名为正遍知觉。而四种圆寂则是指: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和无住处涅槃 | admin 2020-02-20 |
![]() |
应当要知道,不证藏识的话,就无法契会般若中观,实相般若及中道之观行,都必须依于恒时显现中道性之万法根源如来藏而说;如果不能契会般若中观,就无法熏修初地无生法忍道种智,因为修学初地的无生法忍而实证初分道种智,必须以般若智及中道观行之智慧作为基础;未能证得如来藏,就不可能发起实相般若智慧,那当然就更进不了初地乃至诸地了。这样的正理,一切佛子都应该要如实 | admin 2020-02-20 |
![]() |
单修二乘菩提解脱之道者不可能成佛,唯知解脱而不解般若与种智故;一切修学成佛之道的圣者,必定兼摄阿含解脱道与般若中观、唯识种智大菩提道故;如是具足三乘菩提之修行者,方得名为大乘佛菩提道之菩萨行者。缘觉菩提觉证之因缘,乃依十因缘及十二因缘之思惟观行而得觉悟成辟支佛者;或有因见黄叶离枝飘落,便悟世间无常而成辟支佛者;或有因见他人之老病死,便悟色身及觉知心 | admin 2020-02-18 |
![]() |
由斯故说:般若中观及般若种智,要由亲证八识心王一一心,并现前领受八识心王一一心之自性同异,现前观见七转识由阿赖耶展转而生,与阿赖耶非一非异,方能现起般若中道智,住于中观境,名为别教宗通者;此人能随分为人宣说般若中观,名为说通。复进修十行十回向位,内门修六度万行而起胜解与胜行,通达三转法轮唯识经已,方起般若之种智,名为宗通;是人能随分为人宣说般若种智 | admin 2020-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