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所以《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说的和《密宗道次第广论》所说的都有一个脉络,就是都以不清净的男女双身淫乐修法为它的中心主轴;这两种《广论》的内涵,与佛法的修证完全是背离的,它是属于邪行双身法的修行次第。所以我们不要去看色情影像,更不应该去接近双身抱佛像,尤其是出家人。电视、报纸、广播上种种邪行的书画,都不要去接触;上网也不要看色情的影集,更不要传色情的画面,不要玩 三摩地

2018-07-23

依此而建立的人间佛教[11],当然就不信「有如来藏可证,有极乐世界、有地狱……」,只能在世间法上教人为善,推广其慈善济贫的事业,竟又广设四、五千个资源回收站,公然与拾荒者广争环保资源,违背慈悲行善的初衷而与拾荒人敌对;又更大程度背离佛法而认同其他宗教及一般社团的观念与行为,将原本奥妙深广的佛教更加「浅化、世俗化、学术化」且外道化了,这虽是当 三摩地

2018-07-23

问题出在那位当家法师,本身就是搞西洋佛学学术研究的,他能够成为当家师,就是拿了个西洋博士回来;可是他在上课时,连十二因缘法的次第还有内容都记不起来,只是以种种世间经营法则,带入寺院的事务中,一群出家众学人,跟着他忙的都是与三乘菩提背离,合于世间经营法则的事务,如此要得到信仰的法益、要能够解心是谈何容易?所以六祖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要能深入经藏、 三摩地

2018-07-23

至于教导广行邪淫贪欲男女双修法的假藏传佛教密宗,就是教导连保住人身最基本的五戒都要毁破,未来世当然就会下堕三恶道受诸苦报,是道道地地的畜生乘、饿鬼乘、地狱乘,根本是与释迦牟尼佛的法教完全背离,是十足的外道却以佛法自居,甚至自诩为比大乘显教更高的金刚乘,这真是千年大骗局!话说回来,受持五戒,其实就是佛陀施设的人乘之法,是让在家的佛弟子以三归五戒为乘, 三摩地

2018-07-23

佛法与俗法是相背离的,因此不求世报,不以能起烦恼因施,这样的布施才能得到无上净果,名曰涅槃。2如平实导师与亲教师所教导,俗人本因无明而身陷五浊恶世,因此想要布施本身却是起烦恼之因,原因就是没有智慧。若我们还对俗人们责怪,这不就是与他们一般见识吗?因此我也不怪罪他们了。但是在这整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布施真的是要有智慧,这件事让我学到:原本发心要替人祈 三摩地

2018-07-23

佛法与俗法是相背离的,因此不求世报,不以能起烦恼因施,这样的布施才能得到无上净果,名日涅槃。无我、无我所,不是涅槃,那是什么?如果有人能每天对自己建立这样的要求:凡有所施,先布施给别人饮食,然后我再来吃;如果我违背了这样的自我要求,我就光得发誓:要以更多的罚物每天供养于佛,如此处罚自己。每天这样要求自己,如果犯了这个要求,自己就生起惭愧心。如果能不 三摩地

2018-07-23

而没有看见自己的存在状态已经和自己所宣讲的道理完全背离,不经意间站到了自己所批判的角色上,如此又怎么能帮助对方接受想如阳焰了?并忘记了想如阳焰的真实内涵。而这样的转化往往就发生在一念之间。事实上,作为一个修行人真正的任务不是以宣讲的方式帮助众生,更应该以自己的存在帮助有缘的众生。无论面对的是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其实都是在面对自己。真正要做的是修复自己 三摩地

2018-07-23

在生命存续的过程中,就不断地习惯、也受制于这两种业习为一生的期盼与满足;如果这两件事情有背离、无法满足,就会产生极大的烦恼和痛苦。菩萨道的饮食观是什么呢?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佛陀开示:一个具有菩萨种性的人,很自然的就会显现出本具仁慈的心性,会喜好于有智慧、善法的布施。所以菩萨种性的人,如果得到美味的食物,他不会自己一个人独自享受,一定会分享给大家, 三摩地

2018-07-23

为什么呢?有的人他忘不了他的世间法、他的营生事业,因此他希望获得钱财,希望获得许许多多的恭敬供养;甚至有人希望能够在美色种种获得——不管是男色女色——获得种种的殊胜的利益;因此他们将这世间法的利益,把它当作殊胜,把它当作转增上求,完全是背离了佛道。再来,就是对于自己的心,每天不够精进,随便在境界法中跟着一起跑。譬如说,他原来有忆 三摩地

2018-07-23

随着禅定功夫的逐层增上,烦恼越来越少,解脱乐及禅悦很可能会使这位菩萨的心性逐渐向声闻心态转化,他可能会越来越厌恶烦恼,越来越喜欢清静无为,不被打扰的生活,乃至渐渐背离四弘誓愿,不再乐意摄受众生,最后,真有可能上心作下,称砣入水一般趣向无余涅槃。就算他证得阿罗汉果之后想要回小向大,那个过程对他而言,也不见得是轻而易举,必然成功的。一个旁证就是以极乐世 三摩地

2018-07-23

(不可随意劝说他人背离大乘,和前面第一条不能随意为人讲述大乘佛法一样,都是犯根本重罪的。)复次善男子。初发心菩萨语余人言。汝今何用受学波罗提木叉。律仪。当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受持读诵大乘经典。先所造作身口意业诸不善行。当得清净。不受未来诸恶果报。余如上说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三根本重罪。如果初发心菩萨,对人说,你何必学戒律呢?应当快点发菩提心, 三摩地

2018-07-23

这样的广结恶缘,他心里想要趣向善趣,结果却是愚痴无智,反向而行的趣向恶趣,本质上是背离了佛道而行的无智行为。所以,如何才是广结善缘?这是需要以智慧为先导来作抉择,应当以七圣财的成就作为核心要点,应当以摄受的内容、内涵为基础。因为如理如教的摄受,才是摄受成就佛道的国土;所以,智慧的简择对于广结善缘来讲,乃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有透过智慧简择来选择、选择善 三摩地

2018-07-22

问题出在那位当家法师,本身就是搞西洋佛学学术研究的,他能够成为当家师,就是拿了个西洋博士回来;可是他在上课时,连十二因缘法的次第还有内容都记不起来,只是以种种世间经营法则,带入寺院的事务中,一群出家众学人,跟着他忙的都是与三乘菩提背离,合于世间经营法则的事务,如此要得到信仰的法益、要能够解心是谈何容易?所以六祖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要能深入经藏、 三摩地

2018-07-22

许多人都不相信前生后世,自诩为只信科学,实则不但与真实擦肩而过,而且也背离科学只承认事实这一根本,若懂得一些因果道理,就不会盲目傲慢自大。E,量子的前后相续性定律,来自因果的相续性,一念之间不过几微秒而佛法又分出九十个刹那,每一刹那间有九百种不同的生灭相,可见佛法以其难以想象的博大与不可轻视而存在至今。.电灯一秒钟有五十次闪烁,电影一秒钟24格,视觉造成 三摩地

2018-07-22

遭遇情感的变故,人心的背离,有些人往往会拿受害者的角色来定位自己,无可否认,能这样定位自己,一定有他充分的被伤害的理由;从法律经济的角度,受害者本都有维护自己权益,要求对方补偿的资格;然而在情感世界里,往往没有完全的受害者,谁都在受伤,可能受伤的部位不同,深浅不一,但几乎没有人是可以丝毫无损的全身而退的。然而无论事情演变到怎样的地步,我们都有回转的 三摩地

2018-07-22

那会产生的问题就是:众生所认知的无常的法,众生总是喜爱它,而且希望它能够永远的存在,因为这样子才产生了错误的认知,而导致了佛法跟世间法表面上的背离。所以说,本质上佛法跟世间法它是一致的,它是没有任何的矛盾;可是认知上它就有矛盾之处,而且那是因为众生对于法界的实相不够了解。像我刚刚所举的这些,世间法它是无常的,可是世间人总是希望无常的法可以永远保存著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是很贪爱这财、色、名、食、睡这些粗重的欲界五欲,那么可以说和修行之路是完全相背离的,别说要出三界,就连欲界都出离不了了,所以一定要想办法克制这些欲界粗重的五欲,才有可能走上修行之路的。一般世间所说的六欲,则是把前面所说的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再加上意识相应的意境法尘的,来合称为六欲。这也是因为后代的众生,随着时代的演变,不再像佛世时期那么专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是很贪爱这财、色、名、食、睡这些粗重的欲界五欲,那么可以说和修行之路是完全相背离的,别说要出三界,就连欲界都出离不了了,所以一定要想办法克制这些欲界粗重的五欲,才有可能走上修行之路的。而一般世间所说的六欲,则是把前面所说的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再加上意识相应的意境法尘的,来合称为六欲。这也是因为后代的众生,随着时代的演变,不再像佛世时期那么 三摩地

2018-07-22

问题出在那位当家法师,本身就是搞西洋佛学学术研究的,他能够成为当家师,就是拿了个西洋博士回来;可是他在上课时,连十二因缘法的次第还有内容都记不起来,只是以种种世间经营法则,带入寺院的事务中,一群出家众学人,跟着他忙的都是与三乘菩提背离,合于世间经营法则的事务,如此要得到信仰的法益、要能够解心是谈何容易?所以六祖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要能深入经藏、 三摩地

2018-07-22

由此开始逐渐了解到生命的核心是如来藏,进而了解生命的运作规律,于是自然开始质疑过去自己的整个存在价值,开始质疑所谓科学界的发现,渐渐体察到自己从小到大建立的种种标准和思维架构都有问题,所有过去所信以为真、奉为金科玉律的信念想法都是假的!都是与背离的。自己内在的世界面临全面的崩塌,所有的关系需要重新定义。故而开始出现一种很深的恐慌,在心底开始问自己: 三摩地

2018-07-22

 «上一页   1   2   …   3   下一页»   共44条/3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