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所以他在《印度之佛教》自序中说:“能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阐中期佛教之行解(印顺原注:梵化之机应慎),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庶足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也欤!”他认为大乘(即他所谓的中期与后期佛教):要弘阐他认为的所谓“中期佛教”义理是无涅槃本际的“缘起性空”法义(即他认为的“确当者”),在所谓“ | admin 2024-06-15 |
|
但诸方大师和学者对如来藏法义的述说皆模糊笼统,首鼠两端,态度暧昧,或把如来藏诠释为意识心的极细而不可知的境界,或独倡缘起性空,否定如来藏,亦令末学无所适从!尤其是慕名购来综述被部分人误誉为一代佛学泰斗的印顺法师佛法理论的《印顺佛学思想研究》,发现他的观点是七、八二识是从意识中细分析出而安立的,乃名言施设,并无实义,大乘经典为后人所造,如来藏说乃从外 | admin 2023-11-28 |
|
]把缘起性空现象诸法的无自性认作是真如一样荒谬;当知强词夺理并无意义。因此,琅琊阁所安立的“琅琊阁真如无为法性”一定要再找个“第九识”才能成立玄奘菩萨所说的“识之实性”、“所显法”、“心空理所显”、“假施设名”,琅琊阁必须建立“第九识心体”为“真如心体”来作为“2020 | admin 2021-02-02 |
|
这是大乘止观的内容,而不同于二乘的止观:二乘的止观呢,他只是停留在这些有为法的缘起性空上面而已;那大乘止观是以这个般若实相为基础来观察,以不生不灭的心所出生的一切有为法的这些法的内容,以祂的般若实相智慧来观察,这样来圆满通达十地的修证。其中弥勒菩萨说,祂是以修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为方便入三摩地,圆满通达了等觉地的修证。那弥勒菩萨祂是以修习三界唯心、 | admin 2020-08-28 |
|
所以,当您在外面听到动不动就说大乘的佛法谈的不外乎就是缘起性空,除了缘起性空之外,应该就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在;如果您听到是这样子的话,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大家,这个里面缺少了最核心的、我们所谓的真如佛性的这件事情;因为真如佛性不是缘起性空所能函盖的,因为缘起性空只有看到事物的表相。那我们真正修习佛菩提道、真正要能够证悟这个本心的话,这些事情就必定不是 | admin 2020-08-28 |
|
所以说我们从这个部分就知道说,如果一个念佛人,他因为恶知识的邪教导,变成六识论的断灭论,说唉呀!一切法,死了以后都没有,一切法空啦!就是缘起性空啦!只有六识,没有八识。这些落入断灭论的。如果我们随顺于这些恶知识的说法,而去跟随他来毁谤大乘、跟随他来不信受的话,就算你没有毁谤大乘,可是你在心中有起了疑惑,不信受大乘法的知见,那你要求上品中生,就很困难 | admin 2020-07-06 |
|
自古以来,未能亲证般若实相心如来藏阿赖耶识者,从蕴处界诸法之缘起性空、蕴处界诸法不能自在无有自体之无常空为依据,并以与境界分位差别相应之意识,妄想为唯识经中说的第八识无分别识及《华严经》中说的万法唯识之识,于心中建立这样的错误基础而谈论般若经中所说诸多空义之体性;以意识觉知心意会、套用此空之体性而归属于般若,以意识心来观察蕴处界诸法自性空之体性无有 | admin 2020-07-02 |
|
如来藏因缘所生之七转识妄心,以及蕴处界诸法,皆是缘起缘灭,因缘和合无常变异,无有真实不坏自性,故名缘起性空,又曰空相,但如此空相亦不能够离开真实如来藏而言。真实心虽无形无色、法相犹如虚空,但祂无始以来恒常不灭,具足真如性,能出生三界有的法种,因法相为空称为空性,也叫空性心。由于妄心与真心的合和运作,其法相都不为色法,难以区分出来,因此众生与大乘根性 | admin 2020-06-26 |
|
空性,讲的就是不空的如来藏,因为这个空确实有真实性,不是缘起性空,所以称为不空如来藏;缘起性空是没有真实性的,可是如来藏这个空,有真实性,所以不能说祂是缘起性空的空无。另外一个空是指空相,蕴处界等法都是其性无常故空,无常空就一定有生住异灭的法相存在;既然有生住异灭的法相存在,有生则必有灭,那就叫作空相,而这个空相却仍然是附属于如来藏;这个空相,就叫 | admin 2020-06-16 |
|
------------《涅槃经》卷六龙树菩萨根据《无尽智慧所说经》中“说诸法究竟性空者为了义经,以种种名相说世俗法者为不了义”为总旨,视第二法轮《般若》部诸经为了义经,广泛开演般若深义、诸法缘起性空之理,造中观六论,开创了中观见。依《解深密经》的划分原则,第一、第二法轮为不了义,第三法轮是了义;依《无尽智慧所说经》的划分原则,第一、第三法轮为不了义 | admin 2020-06-12 |
|
他们不能了知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四部阿含中说的本识)为生死及因果相续主体,亦为有余涅槃及无余涅槃之根本;因此,龙树菩萨在论中多数以五阴十八界法之幻生幻灭、无自性等予以立破,凸显出五阴十八界本身之空相法相,显示阴界处之缘起性空并非中道。当时为防小乘人甫闻如来藏之名即排斥、拒读,故论中并未以如来藏、般若、实相等字句正面申论;以此缘故,后代没有般若 | admin 2020-06-10 |
|
(节录自平实导师着,《宗门正眼》公案拈提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1年3月二版三刷)二乘菩提法称为世俗谛,意思是世俗法中的真谛─缘起性空而无实法─是虚相而非实相。(节录自平实导师着《胜鬘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8年11月初版首刷,页21。)然而一世就可以成就的二乘菩提,没有这种理上的现观,也不能在事相上直接从理上捨离尘 | admin 2020-06-08 |
|
空性,讲的就是不空的如来藏,因为这个空确实有真实性,不是缘起性空,所以称为不空如来藏;缘起性空是没有真实性的,可是如来藏这个空,有真实性,所以不能说祂是缘起性空的空无。(节录自平实导师着《胜鬘经讲记》第四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5月初版首刷,页261-262。)空性的意思则是说,如来藏有真实自性,不是想像法。真实自性的意思是说,祂能出生蕴处界 | admin 2020-06-08 |
|
因此如果有人否认第八识存在而说意识是常住法,或者否认如来藏存在而说缘起性空,他如果不是常见外道就是断见外道。所谓的菩提道,就是觉悟一切有情真心如来藏所出生的一切法道,菩萨如果能够觉悟真心如来藏——也就是亲证第八识,能使凡夫菩萨——也就是名义菩萨,变成真实义菩萨。菩萨于亲证如来藏以后,转依祂的清净的体性而修行,使得菩萨未来能够一一 | admin 2020-06-08 |
|
凡是出家以后只想自己赶快建立专属于自己的寺院,一心想要大家出钱出力为他成就,但是对于佛法在人间的永续流传,对于众生广被误导的事情却丝毫都不关心,这就是声闻性的自了汉;在法上而言,若是只对缘起性空有兴趣,当他听到常住的如来藏心时,却完全不信受,也不愿意帮助众生同证真正的解脱道,这就是声闻种姓的人。或者专在自己能否拥有世间资财上用心,不愿在道场的共同利 | admin 2020-06-08 |
|
般若从字义的表相来解释,通常说它叫做智慧;可是,如果一定要把它翻成智慧两字的话,也有问题啊!因为智慧有很多种啊!那你们佛法中讲的智慧,究竟是什么智慧呢?插花有插花的智慧,书法有书法的智慧,音乐有音乐的智慧,农穑有农穑的智慧,……种种世间法中都有种种的智慧啊!你说的智慧,讲的是什么智慧?因为佛法里面的般若,讲的是世间蕴处界万法的缘起性空, | admin 2020-06-08 |
|
也就是说,你对于生灭法本身已经如实了知了,既然它是生灭法,它就不是真实法;那你证的解脱道所依止的,如果还是生灭法的其中一个法,譬如说意识心的离念灵知或者是缘起性空,那么它就不是真实。所以说对真实可证这个“真实”,你就要了解说,你证解脱道所依止的真实是什么,那么证佛菩提所依止的真实又是什么。证解脱道所依止的真实,当然就是涅槃本际真实不灭,也 | admin 2020-06-08 |
|
」世尊说人人皆有八识心王,不少亦不过于八识(除残障人士),然前六识为生灭而不能常住之缘起性空法,第七识则为诸阿罗汉舍寿时所必灭除之意根,皆是可灭之法;唯独第八识如来藏心体是常住法,亦是出生五色根、意根、六尘、六识之心体,再借六根、六尘、六识辗转出生了万法;推寻五阴与万法之根源,实即第八识如来藏,故说第八识才是法界万法之实相心体。《华严经》又说:证得 | admin 2020-06-08 |
|
大乘的无我观,不同于二乘的无我观;一个是从法界实相修证所得的人无我观、法无我观,然后再回头来观察我们的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它的无常、无我、缘起性空;可是二乘人只能从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去观察缘起性空与无我,他无法观察法界实相的无我观,也无法在蕴处界的法无我上作深细的现观,所以大乘的无我观是具足人无我与法无我的现观,兼含世俗谛与法界实相的胜义谛;二乘 | admin 2020-06-08 |
|
这是从法界实相心的证得,来反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虚妄与缘起性空,所以证得无我——证得如来藏时是无我的。可是这个时候七住菩萨证得的空性,也只是总相而已:知道我的如来藏、我的真如就是这个;去观察祂——祂果然永远都不消灭、永远都不曾暂时间断。永远不消灭、不暂断,就不可能会有生,就永远不会有灭,所以祂离开生灭两边,离开断常两边,祂是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