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能够满足《心经》所说的这三个要件这一个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心,当然也是绝对所说的不会违背于《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刚刚所说的这两首四句偈的道理;而这两首四句偈的道理,其实也就是佛法里面的三法印;三法印虽然是在阿含里面,阿含时期就提到了,可是一切佛法的修证,不管你是小乘、你是大乘,都绝对不可能离开三法印的印证,而能够说你所修是真实的佛菩提或是 三摩地

2018-07-22

五者,缘觉菩提的十品圣人中,也是只有最上层一、二品的缘觉圣人,才是有神通的,并不是每一品的辟支佛都有神通境界的。依照这种标准来看,那些下八品、下七品的缘觉圣人,也应该都算是还没证悟缘觉菩提的凡夫了。然而他们却真正是证悟缘觉菩提的圣者,所以,用世间有为法的神通境界的有无,作为判定是否有佛法证量的方法,是有很大过失的,将会成为否定辟支佛的大恶行。此外, 三摩地

2018-07-22

供养法宝时,就如同在供养佛一样,没有差别;又法可分为三乘菩提,那就是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及佛菩提。如果相信有三乘菩提之人,也是在供养法。从佛的开示可知,供养法宝有理、有事,理不碍事,事不妨理,而且理事圆融。在事相上,供养法宝,就是在供养三藏十二部经。所以菩萨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三藏十二部经,就是在供养三藏十二部经。然而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三藏十二 三摩地

2018-07-22

缘觉菩提的修学,是先顺、逆观察思惟十因缘法,确定有万法所依的识,知道诸法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道理;然后在十二因缘一一法的内涵中作思惟、观察以及亲证,确定说: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道理。两者所要达成的自庄严,都是要断我见、我所执与我执,所以才能够出三界。菩萨也有如是之庄严;更过于此的是,菩萨又从另外亲证自心藏识,知道说如来 三摩地

2018-07-22

换句话说,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菩萨只得佛菩提,而且修学的目标是为了要圆成佛道,但其实在进修的过程中,随着智慧更加深妙的同时,断烦恼反而变成他的副产品;而从般若智慧的观照来看,更可以契会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法究竟之所依止,所以也可以为众生宣说二乘的声闻、缘觉菩提;表面上好像也是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法,却是隐覆第一义谛的密意而为众生宣说,所以说法时 三摩地

2018-07-22

所谓自性法宝,就是自性佛宝借着种种因与缘,直接、间接、辗转出生一切法,而为大众所受用,乃至有众生进而修学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与佛菩提。也就是说这个自性佛宝,借着种种因与缘,包括了自他有情各自的八识心王,自他有情所造的共业、无明、业种等,因而出生了有情的五阴世间、器世间与诸法等等,让有情得以在山河大地的器世间安住,并借着自己所生的五阴世间而在器世间生活 admin

2018-07-22

这部经可以让学人成就三乘菩提,就是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与佛菩提。《心经》所说的心,就是指一切有情的真心。菩萨透过参禅深入参究,就是《心经》所说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因为定力、慧力、福德等次法条件,所以一念相应慧而亲证此心,因而有下列三种情形出现:第一种、菩萨亲证此空性心,随时随地可以观察祂本来就自在,不观察时,祂也自在,成为名符其实的观自在菩萨。第二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所谓佛法的实证,是要实证佛陀所传教法,那就是三乘菩提的佛法;所以佛法,「法」者在讲要去亲证二乘菩提的声闻菩提法、缘觉菩提法,同时进一步要求证大乘佛菩提法。而能够亲证三乘菩提的佛法,当然要依各项次法为因缘、为庄严,当因缘、庄严具足时,就有契入佛法二道、实证三乘菩提的因缘。所以,梵呗作为次法之一,当然不可本末倒置,不知道要在三乘菩提法道上用心;而把 三摩地

2018-07-22

也就是说,法相唯识宗它的教理、它的宗旨、它所含摄的,是含摄了三乘菩提的;也就是说含摄了声闻菩提,含摄了缘觉菩提,也含摄了大乘佛菩提,那能度三乘学人各证所契菩提。法相唯识宗因为它函盖了三乘菩提,所以能够度三乘的学人能够各证他所想要契入的菩提。那三乘学人所要契入的菩提。二乘学人他所要契入的菩提其实就是二乘的菩提果。那二乘的菩提果就是断除我见、断除三缚结 admin

2018-07-22

那么对于长时间在熏习如来藏的菩萨而言,他知道佛地与如来境界它是不可思议的!那菩萨诸地的修学,虽然说也还不能触及,可是在菩萨修学里面最重要的要建立的知见,就是要知道:佛法它是含摄三乘菩提的,佛法是含摄了所谓的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以及佛菩提。所以要知道,修学佛道如果说不知道解脱道的内容是什么,表示这个佛法本身——善知识所弘传的,它是有问题的、需 三摩地

2018-07-22

那么菩萨道十地的修证,就是说我们说的所谓佛菩提的修证,因为佛菩提,表示还有声闻菩提、缘觉菩提;那么这三种菩提呢,既然我们说,有人说发菩提心,那你就要去了解说,他所说的发菩提心是哪一种菩提心?如果是发成佛的菩提心,那么就是他要发愿要修佛道,那么修佛道你就要求佛法,你既然要修佛菩提,所求的就是佛法。那么你要求佛法呢,你就要知道说声闻法、缘觉法与佛法的差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佛法才有完整的三乘菩提: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真正的佛法是一个的佛法,并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佛法,是具足了声闻道、缘觉道,还有佛菩提道的。佛法我们大概来说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就是解脱道的部分,另外一个就是佛菩提道的部分。解脱道的部分就是涵盖了声闻菩提与缘觉菩提,佛菩提道的部分就是除了解脱道,还有实证的部分,连佛所成就、最后的一切种智,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不只是声闻菩提是四众平等,乃至缘觉菩提乃至大乘菩提,也都是一样四众平等的。因为这样才是平等法,因为佛法所说就是一切众生平等。既然说是一切众生平等,当然它的修证也都是一样的平等,只是有智慧跟没有智慧的差别。我们从这个道理,就可以知道佛法的所有的内容,我们所说的三乘菩提的内容,是一切人都可以来修学;也不分男女老少,都可以一同来修学,一同来实证。可是 三摩地

2018-07-22

】(《妙法连华经》卷一)佛陀在这段中,很明确地说明:不仅仅是在这个娑婆世界,而是在十方世界的佛土之中,都同样唯有佛菩提一乘法,并没有所谓的二乘法或是三乘法,那些都只不过是佛陀为了摄受众生而施设的方便罢了;所谓的声闻菩提、缘觉菩提,都只是为了引导众生走向佛菩提道而施设的假名而已。佛陀之所以出现于世间,只是为了一个大事因缘,那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为 三摩地

2018-07-22

有些人也许想:「二乘人不是也有菩提吗?为什么他们不属于菩提道呢?」这就是说,菩提有三乘的差别: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声闻菩提以及缘觉菩提完全是讲解脱道,也就是说,它告诉我们如何把三界的贪着修除掉,可是这些烦恼要修除之前,必须要「见道」,「见道」就是断我见。声闻、缘觉的菩提道是三乘共法。很多人误会佛法,以为修学禅定、不停地打坐,如此就可以出离三 三摩地

2018-07-22

而解脱果是三乘佛法的共道,也是菩萨所必须修正的佛法,佛在《菩萨优婆塞戒经》中说:菩提三种:一者声闻菩提,二者缘觉菩提,三者诸佛菩提。声闻、缘觉因为解脱智慧出离三界生死轮回,而大乘行者是先证得如来藏真心,依般若智慧修正佛菩提道,获得究竟解脱。解脱道的行者们想要实证无我,断除一念无明,主要的就是断除身见、我见、我执,即从观五蕴皆空断除轮回生死的根本;可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能使我们证得究竟实相的法门,那是在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之外的,也就是究竟的佛菩提道,只有佛菩提道才能使我们成就的佛果。而这一颗清净无染本来自在的水晶球,它并不是在成佛以后才变得清净的,也不是因为修行以后才变成自在的,它是从无始以来本来就是如是的清净而无瑕的。因为有生必有死,有净必有染,有出生就一定有老死;如果今天我们要修行的对象,是一个本来不清 三摩地

2018-07-22

能够满足《心经》所说的这三个要件这一个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心,当然也是绝对所说的不会违背于《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刚刚所说的这两首四句偈的道理;而这两首四句偈的道理,其实也就是佛法里面的三法印;三法印虽然是在阿含里面,阿含时期就提到了,可是一切佛法的修证,不管你是小乘、你是大乘,都绝对不可能离开三法印的印证,而能够说你所修是真实的佛菩提或是 三摩地

2018-07-22

众生无边誓愿度,可是自己没有功德福德,那如何呢?当然您就要知道了,轮回的根本乃至福德缺乏,在于两种的障碍;换句话说,您要解脱两种障碍才能够成佛,不只是能够解脱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所远离的ㄧ个分段生死烦恼而已。“烦恼无尽誓愿断”,主要指的就是成佛所必须要断的烦恼障与所知障当中的相应于分段生死的烦恼障,也就是一念无明,也就是人我执或简称我执,无 三摩地

2018-07-22

无法实证声闻缘觉菩提及佛菩提的人,都是由于对声闻解脱道不如实知所致,而不知声闻解脱道的最大原因则是不知五蕴的内涵;由此可知,如实了解五蕴内涵,对学佛者或学罗汉、缘觉者,有多么重要了。五、识蕴: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共六识,合称识蕴。凡是根、尘二法相触而现行的识,都属于识蕴;譬如眼根对色尘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法尘而生意识,都是根、尘二法和 三摩地

2018-07-22

 «上一页   1   2   …   3   4   5   …   6   7   下一页»   共133条/7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