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当然就如同《维摩诘经》当中佛陀这样开示说: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维摩诘所说经》卷三)因为如来进止举动,威仪俯仰,乃至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未曾无益于众生;所以,诸所作为,无非佛事。就像《维摩诘经》当中记载,维摩诘菩萨令他所化现的菩萨,前往上方四十二恒河沙佛世界,去到众香国,向香积如来求得如来斋食所剩的香饭,带回到娑婆世界来施作佛事 | 三摩地 2018-07-22 |
|
这也就是在大乘经中所说的不二法门,特别是在《维摩诘经》中,有十分详尽的解说,我们可以观察所有一切的世间法,必定都是落在相对法之中。譬如说,常与无常、苦与乐、我与无我、净与不净、生死与涅槃,但是真如心如来藏,他却是不落两边而有无量的双非中道,比如说,非断非常、非来非去、非垢非净、非生死非涅槃,这是因为佛法的中道,并不是像世间法一样,取两种不同的法来折 | 三摩地 2018-07-22 |
|
(《六祖坛经》)那不仅是宗门如此,经教中也有如此的记载,譬如《维摩诘经》有这样说:【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维摩诘经》卷二)另外,《大宝积经》卷一百一十二也记载了佛陀对于迦叶尊者的开示,佛陀说:【迦叶!譬如高原陆 | 三摩地 2018-07-22 |
|
我们引一段平实导师在《维摩诘经讲记》第一辑中的开示,大家就可以很清楚这里面的道理了:【欲界六天中的威德,主要以福德来衡量比较,福德最大的人就当天主。所以如果有人在人间广修福德,但都不要人家回报,欲界六天的天主都会注意你,特别是福德修到很大的时候仍然都不要任何回报,他们就会害怕:这个人将来死了会把我的天主宝座给抢了。……所以菩萨在人间行菩 | 三摩地 2018-07-22 |
|
以前有人跟我建议说:不要讲《优婆塞戒经》,讲《维摩诘经》就好啦!我说:《维摩诘经》当然要讲,但是我得要先讲《优婆塞戒经》;假使菩萨戒没有弄清楚,怎么修菩萨道?他们不想听《优婆塞戒经》,因为我打算讲《优婆塞戒经》时他们已经开始有私心在暗中运作了,所以他们反对我讲这一部经。当时《楞严经》都还没有讲完,正好讲到十习因的因果,所以每次讲完后都有人脸是黑的或 | 三摩地 2018-07-22 |
|
以前有人跟我建议说:不要讲《优婆塞戒经》,讲《维摩诘经》就好啦!我说:《维摩诘经》当然要讲,但是我得要先讲《优婆塞戒经》;假使菩萨戒没有弄清楚,怎么修菩萨道?他们不想听《优婆塞戒经》,因为我打算讲《优婆塞戒经》时他们已经开始有私心在暗中运作了,所以他们反对我讲这一部经。当时《楞严经》都还没有讲完,正好讲到十习因的因果,所以每次讲完后都有人脸是黑的或 | 三摩地 2018-07-22 |
|
所以山河大地的相貌、众生依报的优劣,都看众生的心性如何?所以《维摩诘经》说“心净则国土净”,正是这个道理。众生无量,所以众生所造的业也无量,但是把它归类以后就说是十件事:依事相而把十件事情说为十业。其中分为身三业、口四业、意三业。有智慧的人应该要修十善业道,在知道即将做的事情是恶业时,应该及早停止而不做,就转成十善业道了!由于修持十善法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因此《维摩诘经》说:“亦不可与声闻、缘觉而相违背。”综上所述,佛法可以概纳为二大类:第一类是解脱道的智慧,也就是初转法轮时讲的无常空及缘起性空;第二类是大乘菩提道的般若——无生忍、无生法忍,也就是真如与佛性的智慧。而这个真如与佛性的智慧又把它分成二部分来说:第一部分是在总相与别相上说二转法轮的般若空——真如的“空 | 三摩地 2018-07-22 |
|
-----平实导师《维摩诘经讲记(第三辑)》〈菩萨品〉第四 (原标题:无所得才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只要多看导师之著作,不断听闻善知识每周讲解之第一义经典(现正开讲《维摩诘经》,超赞!)久而久之就愈觉亲切与熟悉了。佛法本来就在讲每个人自己如来藏的世界,是众生本有而且具足的,只是因无明而不能证知,所以不断向外攀缘、追逐,就像一位亿万富翁,忘记自己拥有万贯家财,却像乞丐般向外乞讨。如来藏就像明镜映现种种影相,众生无始劫来就活在自己的如来藏所映现的六尘 | 三摩地 2018-07-22 |
|
3、声闻菩提对于二乘人所证的果位,《维摩诘经》云:“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离凡夫法;非圣人,非不圣人。”因此,二乘人若断除我见、我执,应该说他已经证得佛教的果位;但是,果位是世尊为了说明解脱的境界的层次而方便施设的名相,非有实际的果位可得,因此说为“非得果,非不得果”。如声闻初果人,因为见道断除我见,知道证果是五蕴所证,证 | 三摩地 2018-07-22 |
|
维摩诘经里说:心净则国土净。你能自净其心,此土即是净土。所以往生净土,与投身这个世界,本质上并无不同,也绝对不是一切的终点。佛法根据因缘果的原理。认为以有限的善因,是不可能得到无限永生的善果的,所以上天堂去享受,将你的善因享受完了之后,还是要掉下来的。像仰天射箭一样,势力尽了之后,箭就又回跌下来。佛法的往生净土,是说凭借著你的善因,你就能够到一个良 | 三摩地 2018-07-22 |
|
在《维摩诘经讲记》第三辑123页,善知识为我们开示:假使你来这里学禅净法门,你的眷属是专修念佛,乃至在学藏密;不管他学什么,你一定要很有耐心,只能以德伏人,不能以力伏人。你想要度人家,是要从你自己的转变开始,不是去转变别人,只有自己获得功德受用而转变了,才能转变别人。出来弘法不是在降伏别人,而是在改变自己、示现智慧;当你自己变了,别人才会跟着变。这段 | 三摩地 2018-07-22 |
|
关于这段,平实导师在《维摩诘经讲记》第一辑第202-203页中有如此开示:布施为什么会是菩萨的净土呢?因为菩萨在三大无量数劫中舍身、舍命、舍财、施法;以三种施利乐众生,如果不作财物布施、无畏布施、佛法布施,他就不能成就净土,因为这三种布施是成就净土的基础。如果不作这三种布施,或是作了却不具足,菩萨就无法成佛;乃至十地的布施而入了等觉位以后,还要整整一百劫 | 三摩地 2018-07-22 |
|
《维摩诘经讲记》开篇提到:修学佛法应有明确之初期目标,然后应有到达此一目标之方法,以及完成初期目标后进修之次第;此方法与次第,必须是明确可行者;如是学佛,方能有成,不致浪掷一世宝贵之生命时间与精神、钱财,空修一世佛法。在大乘佛法中,学佛人的第一目标即是断我见,继之以大乘法的见道,成为真实义菩萨,此后才是真入内门广修菩萨万行,一步一步确实迈向成佛之道 | 三摩地 2018-07-22 |
|
《维摩诘经》不是这样讲吗?天女散花供养,菩萨都无所谓:花飘下来留在头顶或身上其他地方都无所谓,正因为无所谓,所以就不会粘着,就掉下去了。但阿罗汉很怕:“这些天花飘下来,万一停在我身上粘住了,那可怎么办?”他们心中动了念,身体也摇动,希望天花掉下去,可是越怕就越会粘住。所以菩萨与二乘圣人是不一样的,所以天魔波旬故意送来一万二千位天女给阿罗汉 | 三摩地 2018-07-22 |
|
所以《维摩诘经》里面才会说“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这个其实跟“离于诸相,处于三界”是同样的道理。因为如来藏祂本身就不会三界六尘万法,所以祂不会六入(不会眼耳鼻舌身意),不会六入所以祂叫作“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但是祂又能够“了众生心行”,祂又能够知道众生的心行,祂又 | 三摩地 2018-07-22 |
|
维摩诘经里说:“心净则国土净。”你能自净其心,此土即是净土。所以往生净土,与投身这个世界,本质上并无不同,也绝对不是一切的终点。佛法根据因缘果的原理。认为以有限的善因,是不可能得到无限永生的善果的,所以上天堂去享受,将你的善因享受完了之后,还是要掉下来的。像仰天射箭一样,势力尽了之后,箭就又回跌下来。佛法的往生净土,是说凭借著你的善因,你 | 三摩地 2018-07-22 |
|
此如来藏,能生出每个有情的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具足,但祂自己却如痴如呆,远离六尘中的觉知性,但祂却有另一种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了别性,因此维摩诘经说:"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这就是说如来藏"则无不见"的道理,那如来藏生出每个有情的十八界,尽管祂在这里面没有见闻觉知性的分别,却又有离见闻觉知外的无量分别能力,你想做的,你做不到的,祂又都"知道",又都能帮你做到,所以祂 | 三摩地 2018-07-21 |
|
七者……】《说无垢称经(维摩诘经别译)》菩萨品第四:【「所以者何?非一切有情不般涅盘;佛说真如为般涅盘,以佛观见一切有情本性寂静即涅盘相,故说真如为般涅盘。」】《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一」云:【若略说阿赖耶识由四种相建立流转,由一种相建立还灭。云何四相建立流转?当知建立所缘转故,建立相应转故,建立互为缘性转故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