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因为他们的根器小的结果,所以我们在大乘经典《大般涅槃经》可以看到,看到什么呢?就是说,初果人他经过八万大劫,那就有机会怎样呢?——发起菩提心。这个经典你大概要会通一下,因为它这个地方有两个地方:一个是说成佛,一个是发菩提心。那我们知道小乘人,他是不可能八万大劫马上就成佛了,除非他还像佛陀那种特殊的这种示现的,这样的才有可能。不过那些示现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像《毘耶娑问经》中世尊开示:【如是施报不离施主,未熟不受;命行不尽,不得施报。譬如树王尼拘陀子,其子微细,种之在地则不可见,至树生时方乃可见。施主施福亦复如是,和合熟时乃得果报。】(《毘耶娑问经》卷一)必须等到尼拘陀树种子消失,新树才显现出来。布施的福报也是一样,必须今生舍报五蕴消失了,来生的五蕴现前之后才会受报。所以,佛法中讲因果,是讲三世因果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举出这些经论的目的,主要就是在说菩萨成佛就是要摄受众生,希望众生也能走向佛道。菩萨道有四摄法,除了布施之外还要爱语、利行和跟众生同事。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二辑第229--230页中开示:四摄法是依佛世时天竺的状况来说。四摄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菩萨要利益众生,首先是布施: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所以我们出来弘法,是法施;从来不收人家钱财纳 | 三摩地 2018-07-23 |
|
乃至等到这个人说话以后,更惨了!因为什么?奇怪!他的声音怎么会这样?好像不是这样啊?那为什么?你实际上已经在阅读的过程中,因为心识的力量,所以使它浮现了另外一种景像。包括他的声音,相貌等等,实际上都出现了,只是说它没有那么清晰,然后你也没有特别的一直在那里钻研,因为你被文字相所拘束了嘛!可是并不代表说你没有出现图画。所以你就可以知道意识心祂多么伶俐 | 三摩地 2018-07-23 |
|
例如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还是凡夫的时候,曾经布施饮食给辟支佛(解脱的圣者),所得果报就是无量劫都当转轮圣王。又譬如,佛世「天眼第一」的大阿罗汉阿那律尊者亦复如是,过去生也曾因供养辟支佛而于九十一劫中受诸快乐,在天上当天王,或在人间当大国王乃至转轮圣王,这个故事我们在第二节中曾经说过。还有一个是施主胜——就是布施的人他自己的修行越好,布施所得 | 三摩地 2018-07-23 |
|
我们每一行都可以体现未来世的成佛的庄严,因为如来在经典有说过:在《法华经》说,当你一举手一投足恭敬于佛的时候。这样呢,以佛眼来观,你就已经成就未来的佛果了。也就是说,你那样虔诚的心,就已经成就佛果。乃至你以散乱心一合掌,这样都已经成就佛果。所以说,你的每一行都会影响到未来的果,实际上它们都是一起的。因为你的如来藏与三世没有间隔,你的末那与三世也没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另外,平等施也是大福德与大功德,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4〈杂品第19〉也有说:善男子!如人买香:涂香、末香、散香、烧香,如是四香,有人触者、买者、量者,等闻无异,而是诸香不失毫厘;修施之德亦复如是,若多若少、若麁若细,若随喜心、身往佐助,若遥见闻心生欢喜,其心等故,所得果报无有差别。善男子!若无财物,见他施已,心不喜信,疑于福田,是名贫穷。若多财宝自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什么样的有情名为大菩萨呢?是说已经证得第一义的这一些有情之中,他有能力来断除众生界的种种邪见,就可以称为大菩萨。请问,于第一义——也就是证悟如来藏而生起实相智慧之后——他若还没有办法断除众生界的邪见,算不算是摩诃萨?很显然不算!因为这段中说的摩诃萨的条件有两个,是把第一义证了得了以后,还有能力断众生界的种种邪见,才能称为菩萨摩诃 | 三摩地 2018-07-23 |
|
当这个世界整个败坏的时候,我们会去哪里?在《中阿含经》卷39:【尔时,世尊告比丘曰:婆私咤!有时此世皆悉败坏。此世坏时,若有众生生晃昱天,彼于其中妙色意生,一切支节诸根具足,以喜为食,自身光明,升于虚空,净色久住。】(《中阿含经》卷39)佛陀告诉梵志婆私咤说,在这个世界整个败坏的时候,也就是说我们的欲界损坏;欲界损坏的时候,欲界的人间乃至畜生道有情、饿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还有的人,是唸诵、课诵《阿弥陀经》,或是课诵的时候,再加上唸阿弥陀佛这一类人。一般而言,他们是为了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也有可能是正好是去参加助唸,乃至于说,有人是要用这个方式来压制自己的烦恼,有种种地状况。我们回头说,这一类人是为了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去唸佛、去唸《阿弥陀经》的;假如他没有这个愿望,你觉得他课诵、唸佛会持久吗?或者是说,假如求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他们已看破红尘?现在回过头来说,世间人为什么会看破红尘?有人说:因为某甲曾经受用过这些世间的荣华富贵,虽然曾经是一般世间人所欣乐的,但是他现在已经不再眷恋这些荣华的景象,反而羡慕田园的恬静生活。又有人说:因为某乙经历了世间种种的酸甜苦辣,然后受尽了种种的苦雨风霜,当然这部个分是世间人一般所不喜欢的;所以因为往事不堪回首,他决定要离开现在的环境。当然 | 三摩地 2018-07-23 |
|
那么为什么说声闻法可以令学人亲证出世之法呢?看看《增壹阿含经》卷十六是怎么说的:【世尊告曰:云何?比丘!汝等岂非欲离生死,求无为道故、作道乎?然五阴之身实不可保。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如世尊教,我等族姓子所以出家学道者,以求无为道,灭五阴身,是以学道。】(《增壹阿含经》卷十六)这一部分的佛法,是从整体佛法里面析分出来一个小部分,是要对治一分心量狭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以欲界来说,欲界根据佛经有介绍,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欲界整个会毁坏。当这个世间的天象开始变动的时候,大火焚烧,然后,一切都不安稳;不安稳的情况下,最后天上人间都一切败坏,即使是地狱也是如此。因此败坏下就产生一种结果:这边的人就继续往生到或者说应当到其他世界去了。如果地狱他受报还没有结束的,他就到其他地狱继续去受报。那哪些地狱呢是会受报这么长久的?就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人是如何变丑的?我们看一段经典里面这样的描述:【若彼众生以手撮此地味食已,如是如是,身生转厚、转重、转坚,若彼本时,有清净色,于是便灭,自然生闇。婆私咤!世间之法,自然有是,若生闇者,必生日月,生日月已,便生星宿,生星宿已,便成昼夜,成昼夜已,便有月、半月,有时、有岁。彼食地味,住世久远。】(《中阿含经》卷39)这里佛陀又告诉我们一个律则:如果说身体 | 三摩地 2018-07-23 |
|
然而到了佛地的时候,一切界限就已经完全地破除了,你就是祂,祂就是你,这件事情是难可思议的。所以说二乘人因为有涅槃的贪爱,他们一直想要进入涅槃;佛陀作种种的施设,让他们可以只要相信佛语,只要相信向着佛道前进,就可以得到他们小乘的涅槃。然而他们的佛道,实际上就是阿罗汉道,就是解脱道,而不是真正的生死解脱。因为真正的生死解脱,是得到真正本来就解脱的涅槃因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一类的学人就可能会说:我当然知道课诵就是要求看懂经典里面的真正意涵,可是没办法,我就是看不懂啊!所以有一些善知识就会跟他说:看不懂没关系,你就这么看着,就这么诵着,我们每天不是一样有很多不懂的事情吗?日子多了以后,不也是这样一天一天地过下去吗?累积久了以后,总有一天你会知道啦!要是都懂了,还要诵什么经呢?因为自己都已经是《经》了!这位善知识倒也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譬如说在地狱里面,这些有情已经感受到非常的痛苦,那是不是应当有一些人,或是说你这上帝或是无极老母所派的谁要去好好来教导他们,让他们能够不要一直痛苦下去了?结果并没有这样的法,或是没有这样究竟的救济。好啦!假设说以后这些宗教继续的修正,然后可以把这个问题修正得好一点,他们顶多可以处理掉第三个。这一点就是说,以后我们会派人到地狱去,让他们能够不要再痛苦 | admin 2018-07-23 |
|
《优婆塞戒经》卷3〈受戒品第14〉:言东方者即是父母,若人有能供养父母: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房舍、财宝,恭敬礼拜,赞叹尊重,是人则能供养东方。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四辑第124─125页中解释:如果能以衣服、饮食、卧具、房舍或者生病时以汤药供养父母,乃至有能力的人以财宝供养,并且要恭敬礼拜、赞叹尊重,才是如法的供养东方,具备了受戒的第一个条件。 | admin 2018-07-23 |
|
譬如一个人造了大恶业,但他也曾经造了大善业,这时要教他忆念大善业,不要去想那个大恶业,让他专注在那个大善业的福德上面。这时因念力的关系,导致受生的状况出现变动而使大善业的果报境界现前了;然后在未来世中,他因为有大福德的环境,就有能力继续做善事,去回向及弥补过去世所造的大恶业,他的恶业种子可以被转变。因此去探望即将舍报的人,千万不要说:“你今天 | admin 2018-07-23 |
|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曾经提出关于死亡的问题来请教孔子。但是孔子只是以“未知生,焉知死”一句话,就简单地带过。孔子要子路专注地学习如何安身立命等等的人生议题就好。但是如果是从究竟真理来看的话,其实应该是要反过来说:未知死,焉知生。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了解死亡是怎么一回事,死了以后又是怎么一回事的话,那么生命的意义以及价值是什么、 | admin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