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卷2中有开示:【复次,慈氏!当知即是菩萨摩诃萨修大乘行发五种心。此五心中,一者、于诸有情起大悲心;二者、为诸有情求一切智——心无退转此二心者,于大乘法精进修行;三者、一切有情皆我亲友;四者、一切有情于我有恩,未有毫厘用相酬报;五者、一切有情皆我眷属,我曾于彼起不善业,种种呵骂非理责罚,深心惭愧何时偿毕—&mdash 三摩地

2018-07-23

有些人的福报好,是因为他前世已修了很多福德,所以他这一生就有很多很多的福报,即使他碰到一些问题或环节的时候,也会有贵人去帮他转折。但是我们就不一定会有这样的机会,这时候,我们就要安住,不要把自己拉得太紧,当然也不能放得太松,藉由的正知正见,来了解自己不足的地方,不应该自艾自怜,而应该把它化为动力,再持续精进。另外菩萨虽然不会爱惜自己的身命,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 三摩地

2018-07-23

譬如他在先前谤过,或者在过去世诽谤了,或者是曾动手、动口破坏,因此他一日一修学了义究竟法的时候,障碍就开始出现了;这就表示他的缘还不够,他还得在护持了义究竟正法上面,多作福德,得要向外人宣示了义究竟的胜妙,得要每天在佛形像前努力忏悔业障,求佛加持灭罪,才能免除重罪恶业的障碍而顺利的修习了义究竟。有的人则是由于福德不具足,也会产生障碍;有时候出现的 三摩地

2018-07-23

通过前面章节的解说,我们已知道精进是十一善法善心所法之一,精进的道理是要精勤地去断恶以及行善,也知道五根中的精进的道理,也知道六度中精进度的道理,我们通过精进的修学,而达到断除恶业以及染法,增长善业的修习,直到成佛而断尽恶业染法和善业的修习。精进的事例中,声闻法的难陀比丘的精进思惟修学,一生很快便证得阿罗汉果,而菩萨法中大精进菩萨的事例则不相同, 三摩地

2018-07-23

《大方广佛华严》(卷11):“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第四无尽行。此菩萨勤修精进。胜精进最胜精进。第一精进大精进微妙精进。上精进无上精进。无等精进无等等精进。彼菩萨。不为贪欲所乱。不为瞋恚愚痴憍慢恼害悭嫉嫌恨谄曲无惭无愧之所恼乱。菩萨复作是念。我不欲恼诸众生。乃至不欲恼一众生故。勤修精进。但欲舍离诸烦恼故。修行精进。欲害一切结故。修行精进。欲离一 三摩地

2018-07-23

《增壹阿含》第三十八卷,马血天子问八政品第四十三之三:【闻如是:一时,佛在摩竭国界,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渐至江水侧。尔时,世尊见江水中,有大材木为水所漂,即坐水侧一树下坐。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颇见木为水所漂乎?」诸比丘白佛言:「唯然,见之。」世尊告曰:「设当此木不着此岸,不着彼岸,又不中没,复非在岸上,不为人所捉,复非为非人所捉者,复非为水 三摩地

2018-07-23

——恭录自《菩萨优婆塞戒》语译:如果有人能每天对自己建立这样的要求:凡有所施,先布施给别人饮食,然后我再来吃;如果我违背了这样的自我要求,我就先得发誓:要以更多的罚物每天供养于佛,如此处罚自己。每天这样要求自己,如果犯了这个要求,自己就生起惭愧心。如果能不违背这样的自我要求,这个人就具备微妙智慧的因缘了,未来一定会证得微妙的智慧。这种心 三摩地

2018-07-23

成佛以后不必再修忍,是因为不管世间忍或是无生忍、无生法忍,到佛地都已具足了,所以不必再修忍;持戒也一样,是因为佛地已究竟纯净了,所以不必再修持戒法。可是布施利益众生的事情,佛地已具足了,为什么还要继续无止尽的布施?诸佛作种种布施,并不是在修布施,而是因为刚入初地时所发的十无尽愿所持,是被这个永无尽期的大悲愿所持,所以诸佛都是利益众生永无穷尽的, 三摩地

2018-07-23

当我们的心念更多的关注自身的无始无明时,证明我们在佛菩提道上已在持续进步了,相应地,一念无明就会在关注无始无明心念的无量功德下渐渐伏除,心量、证量也会迅速提高--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为什么无始无明的关注会渐渐转依一念无明呢?因为,一念无明的起因就是对无始无明的不了解所造成的,在消除无始无明上烦恼的过程当中,会兼除一念无明的烦恼种子现行,对无始无明 三摩地

2018-07-23

今天要跟大家介绍有关忍辱的故事,这是《六度集》卷5的记载。从前有一位菩萨示现为猕猴,不但孔武有力胜过所有的猕猴,聪明智慧也超过人类,而且心怀慈悲,常常想去普遍地救助众生。这只猕猴住在深山里,有一天它爬到树上采取野果,远远地看见有人坠落山谷底,好几天都在那里悲痛哀号乞求:救命啊!猕猴听到那个人的哀号声,难过地流下眼泪,心里想:我立下誓愿要成就佛道, 三摩地

2018-07-23

猕猴心里想:这个人不是我所能度化的,希望他未来世能常值遇诸佛,信受奉行诸佛的教化而得度,生生世世不要再像这样心怀恶念。那只猕猴就是因地的释迦牟尼佛,受困山谷里的人就是提婆达多。佛说菩萨的忍辱波罗蜜不可思议,就是要这样修忍辱行。什么是忍辱?忍就是接受;当一个人能接受时,他就能安忍。为什么用辱这个字呢?因为忍受耻辱是世间人最难以忍受的,所谓是可忍,孰 三摩地

2018-07-23

《楞严》卷八云:“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这段文意思是说:菩萨要能实证“无瞋恨行”,就必须要自觉觉他,然后才能对任何一个前来求法的人,都是“得无违拒”;也就是说自己必须要觉悟在先,然后也要帮助别人,使别人也同样可以觉悟。话虽如此,但是在这样的年代里,想要让别人觉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众生不仅普遍缺乏正确知见 三摩地

2018-07-23

由于起悲心而生起利益众生的心,并且能够长时间这样子安忍(也就是能够接受这样的观念),能够不理会众生对你的回报是如何的恶劣,那就是你已成就悲忍了。关于这个悲忍,我们把它分为六点来说:第一、因为悲心的缘故,所以不应该忍受那些破坏佛法的人;你如果忍受那些破坏佛法的人,不加以辨正,众生就会被那些人误导而走入歧途,佛法就开始在人间渐渐的灭绝了。如果你不知道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卷2)实义菩萨的第十三个条件是,心不放逸常修忍辱。这是说:心要常常住于法上,不放逸。住于法上而不放逸,这才是真正的苦行。一般人修的苦行,是一天到晚出坡,然后晚上不倒单,坐在那边打瞌睡,辛苦自己,说这样是苦行。但这其实不是真正的苦行,真苦行是中道之行——不苦不乐;不苦是身不受苦,不乐是心不贪于五欲,常能制心于一处。若不是在佛 三摩地

2018-07-23

猕猴心里想:这个人不是我所能度化的,希望他未来世能常值遇诸佛,信受奉行诸佛的教化而得度,生生世世不要再像这样心怀恶念。那只猕猴就是因地的释迦牟尼佛,受困山谷里的人就是提婆达多。佛说菩萨的忍辱波罗蜜不可思议,就是要这样修忍辱行。什么是忍辱?忍就是接受;当一个人能接受时,他就能安忍。为什么用辱这个字呢?因为忍受耻辱是世间人最难以忍受的,所谓是可忍,孰 三摩地

2018-07-23

善生菩萨为我们请问:“世尊啊!您已先说过布施、持戒波罗蜜;布施到彼岸、持戒到彼岸。可是菩萨要怎么修行才能‘修忍到彼岸’?”佛说:“善男子啊!忍有两种:一种是也间法上的忍,第二种是出世间法的忍。能忍受饥渴寒热苦乐,叫作世间法上的忍。”能有世间法的忍就能安住于世间法中,不会常常闹自杀,因为不能忍于世间法,所以就闹自杀。&l 三摩地

2018-07-23

过布施除贪,持戒而心不躁动,忍辱而能够精进,加上修学禅定的法门,而产生禅定的功夫。一.世间人最重的就是面子!可是佛教却让人忍辱,这其中的道理在哪里呢?世间人重面子——大丈夫可杀不可辱!可是佛教恰恰相反,《四十二章》中:“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佛言:忍辱多力。沙门问佛:“什么的人有力量,有大威德呢?”佛说:&l 三摩地

2018-07-23

他们如果能生起忍法,我写那么多书出来,也有十来年了,若肯接受我书中的正理而且好好去参,也许都已破参了,都有般若智慧了。但是瞋心起来时,反正就是要对我骂到底,就是因瞋而障道。有人真的是愚痴,你不断的为他说明:离念灵知五位中必定会间断,所以是生灭的意识心。甚至于用心所法为他说明:离念灵知的心所法与意识心的心所法是完全相同的,这种心就只能有一个,那就是 三摩地

2018-07-23

接下来是字,当他讲到是字的时候,你字已过去了,过去了的你字既不是你、也不是我、也不是他,因为已过去了,现在正讲出来的是是字;这个是字到底是甚么?并没有意思嘛!只是一个是字,一个声音,没有意义。你是一个,这也是一个、那也是一个,可是一个跟是无关,也跟你无关,因为讲出一个二字的时候,你是二字都已过去了,而大坏蛋还没有出现,所以大坏蛋三字也跟你无关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静静地听完这位年轻婆罗门的谩骂发洩,然后才反问这位年轻的婆罗门说:「婆罗门!你有没有亲朋好友来你家拜访的验?」「有啊,瞿曇!那又怎样?」「婆罗门!你曾準备餐饮,来招待那些到访的亲朋好友了吗?」「有啊,瞿曇!」「婆罗门!如果他们没吃你準备的餐饮,那你所準备的餐饮,最后会归谁?」「瞿曇!如果他们没吃,那些饮食当然还是归我啦。」「这就对了,婆罗门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