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一开始修定的时候,其实听闻力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是对法的熏习,我们是一定因为熏习了无相念佛的法门,所以我们才会来开始作无相忆佛念佛的功夫;但是不可能一开始,我们的心就能够往内安住,所以这时候可以由听闻法教来作安住的心念,否则的话,因为定力还没养成,一定会去想到世俗的快乐,这样就没有办法把心安住于忆佛的净念当中;因此如何的能够先开始依着听经闻法的这样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上一集已经介绍了所谓的无想定,它是非想非非想天的禅定力,在阿含里面也称为无想定。可是我们要知道,在解脱里面其实并不是因为禅定而获得解脱,所以所谓的净无想道里面,要到达非想非非想天的这样的禅定力才是解脱,这并不是真正的道理。所以佛陀祂也说:即使证得非想非非想定,其实他也不一定能够真正获得涅槃。所以所谓的净无想道,只是为外道方便开设说,你们能够修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三界有当中,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以无色界有的四空定,四空定当中的非想非非想定,我们称它为第一有定,是三界还在轮回,还在业道不断的沉沉溺溺当中的众生而言,这是最殊胜的有情,他已经是入于非想非非想定了。欝头蓝弗,跟佛当世的一个着名的外道,他证得非想非非想定,他有神通;他每天中午依于他的神通,飞行到王城接受国王的供养。结果有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二,如果阿罗汉是用禅定或神通入无余涅槃,分明违背《心经》的开示。为什么?因为经中开示: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一)经中已经很清楚地、明白地告诉我们,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是没有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如果阿罗汉是用禅定或者用神通入涅槃,显然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我们能深修初禅,接下去会经历虚空粉碎及大地落沉的境界,这个是有觉有观三昧,不离初禅的境界,还不是开悟。如果曾经修过观禅成功的人,或者已经有五神通的人,当他进入较深的初禅境界时,会产生光音无限的觉受,这也是初禅定境,不是悟。如果继续精进而舍离乐触的话,接下来胸腔的乐触消失了,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然后发起一种舍心,觉得什么都无所谓啦!只有修道是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在《中阿含经》卷五十四开示如下:“缘眼、色生识,生识已,说眼识;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生识,生识已,说意识。”经文里说眼根与色尘相接触后出生了眼识,眼识能够分别色尘之青黄赤白之显色;耳根与声尘相接触后出生了耳识,耳识能够分别声尘;乃至意根与法尘相接触出生了意识,意识能够分别法尘,祂不仅能作前五识的粗相分别,也能作前五识所不能作的细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诵经本身就是一种修定的方式。在诵经的时候,我们的心是安住在及相应的义理上面,因此不会跟平常一样,到处攀缘六尘与五欲境界,也不会一直想东想西,妄念不止;因此诵经,可以让我们的心安止下来,这本身就已经有很大的利益。而且愿意经常诵经,代表着对于佛法有信心,也因为常常诵经的关系,信心越来越坚固,使得信根能够逐渐成就;同时未来世碰到这部经典,或者经中所出现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从古以来呢,就经常有人以为自己证得禅定,这样子就叫作开悟,因此当他证得禅定的时候,他就以开悟者自居,这是从古以来就有的现象。那么到了现代这个末法时代,这种情形越来越普遍,以证得禅定就认为是开悟的人越来越多。这种追求境界、以证得定境为证悟的人却反过头来毁谤:证得无所得、无境界的无生忍,不是真正的开悟。以定境这样的有所得法、有境界法而毁谤,其实是违背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上述境界的产生,大多是身体为了适应定中的放松和静止状态而产生的反应,或者是觉知心变细而观察到平时就有而自己从未观察到的一些觉受,或者是在很强的轻安舒适的感觉中所出现的幻觉,这些都是意识心境界,有些人把某些境界的出现误认为是证到了禅宗明心开悟所证的空性心,甚至更进一步地以为自己已经眼见佛性了,这都是误解。禅宗的明心开悟是纯粹的智慧,是在一念之间明白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句话在心中尚未升起,尚未形成这句话的语言文字的表述,但是这句话的意思已经清清楚楚,心里很明白,这时候的状态就是话头。看话头,就是看住这话的前头,并且要看住,不使话头丢掉。这其实也正是让心定止于一处的方法。其要点之一在于所看住的一定是那句话的语言文字表述尚未升起的时候,语言文字生出来,就已经成了话尾了;要点之二,在看这个话头的时候,话头里这句话的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定力还不太好的时候,心中的忆佛念经常会被妄念打断,此时不须懊悔,再捡回来忆佛的念头就可以了。如此坚持锻炼,定力渐渐增强,心中趋于清净,不喜攀援,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听到口中的佛号声就会觉得是一种搅扰,此时便可以停止口中佛号的诵念,改为在心中持名念佛,不出声,这个阶段,叫做心念心听。同样,心念心听的时候,关键也在于一定要有忆佛的念在。如此继续锻炼,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经过随的练习,妄想还是不起的话,这时就可以让心止住,也就是让心在清清明明,不打妄想的状态中保持下去,这就叫止。修止一段时间后,如果妄想还是不生,就可以开始观察无妄想的心中一些微细的境界,然后在一个微细的境界中安住,看住它,这就是观。观的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有更微细的境界,我们就进一步去观这个境界,如此步步深入,微细再微细,就会从持身不动、心得粗住的欲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色界天人已经断除欲界之贪欲,没有了男女欲和饮食等欲,但仍有色身,只不过色身没有男女之别,均为中性身,而且没有内脏器官。四空定定力与四空天相应,具备四空定定力且福报具足的人,死后可以分别往生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四空天属于无色界天,无色界天人不但离欲,而且由于其已经断了身见,不再执着色身为我,敢于舍弃色身,所以没有色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些缺乏修定经验的人会以为这种状态与修定差不多,甚至会以为如果能经常保持在这种状态中定力就会得到提升。这种想法其实是种误解。看书的时候用心专注,虽然忽略了周围境界,但其意识心其实是在书中文字所描述的境界中念念变迁,攀援不定,这与修定时心定止于一念,不缘其他境界是完全不同的,仍是散乱心,不是定心。在这种状态下时间再久,也不可能锻炼出住心一处的定力,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修除烦恼习气的方法有很多,最主要的是多读佛经、多听法,多思维经中所讲的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多思维贪嗔痴等烦恼习气的害处等等,然后对照这些去思维自己的各种习气是否正确,很多牵挂是否必要。慢慢地就可以吧一些烦恼放下,习气淡一点,定力也就容易进步,因为修定的时候心不那么散乱不定了。另外有些人,烦恼习气似乎也不重,定力也很强了,能够在未到地定中保持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外道修行四禅八定是以证得四禅八定的境界为目标,他们不修声闻的无漏空智,也不修缘觉的缘起智慧,更不修菩萨的大乘无生智,所以即使已经修得无色界顶——非想非非想处定,而仍然不免要轮回生死。声闻的俱解脱大阿罗汉,修四禅八定到了无色界顶的时候,他们依照所悟的声闻无漏的智慧而证入灭受想定,成为大阿罗汉。大乘法里面菩萨修行到了一定位次后也要修四禅八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解释是对禅定概念比较准确、全面的解释,但在长期的佛法传承中,禅定一词经常被用作四禅八定的简称,或作为定学的代名词,所以延袭到今天,禅定的概念已经基本偏于定的解释,而缺失了审虑的含义。但是,为了随顺大众的这种用语习惯,本文在讲到禅定一词的时候就专指单纯的修定之法(定学),而讲到禅宗的禅时,则用禅法禅悟禅慧等词语来表述,以示区别。(原标题:什么是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占察善恶业报经》中地藏王菩萨摩诃萨有这样的开示:善男子!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禅定、无相智慧者,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于今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慧者,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或失心错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三摩提的另外一部分是毗钵舍那,毗钵舍那就是作观——观行;这是要去观察诸法的本质,证实诸法的虚妄,或是证得诸法依如来藏心而不生不灭,确实已经心得决定而不疑惑了,这就是依于观行而产生的心得决定的定,也是三摩提——三昧。(原标题:三摩提_三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譬如说今天事情多,心有点烦燥,不打坐啦,不看经啦,休闲一下,看看电视,贪求五欲境界,或者犯瞋,这叫做行有退。行不退是说他修行的过程每天都不退失掉。一个人明心之后,断三缚结了,有的时候还会有行退的现象,但是他所证的果位一定不退。行不退之后如果再往上进修的话,就到念不退,那就难了。那就是说起心动念都是修行,念念不退。行不退的人有的时候还会起一个念:这么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