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世尊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中有开示说,僧宝也有三个层次:第一种是第一义僧,指的还是一切有情的如来藏,如来藏祂无形无色,不可覩见,不可捉持,不可破坏,也无能烧害,不可思议,唯证乃知;祂才是一切众生最好的福田,祂从来无受无取,具有无量诸功德法,常不变易,所以名为第一义僧。第二种僧宝,指的是已实际证果的圣僧,包括所谓初果须陀洹,乃至四果阿罗汉、辟支 三摩地

2018-07-23

佛法不仅是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而已,佛陀在《阿含》中教导众生的次法是从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开始的。世间人行善布施、造桥铺路、救济贫病、少欲知足……等内容,也都是次法所摄的内涵之一。闻法的人对佛陀演说的这些次法若能听受,信而不疑,才会继续为他传授解脱道的断我见、断我所执、断我执而出三界的法。但真实的佛法并 三摩地

2018-07-23

关于「欲为不净」,世尊在许多典当中都有开示。例如在《杂宝藏》当中有提到,佛陀如何度化贪欲很重的难陀比丘成为阿罗汉的故事。话说难陀比丘出家之后,因为心中仍然贪爱出家前的妻子孙陀利的美貌,而没有办法精进地修学;所以佛陀就用神通力把他带到忉利天,让他看到正在等待他生天的天女,各个天女的美貌都远远超过他的妻子;所以难陀就放下了对孙陀利的贪着,开始努力精 三摩地

2018-07-23

出生到色界天的天人,全都是中性身而没有男女根,所以表示他们已完全离开了欲界男女欲的境界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瞭解,男女欲并不是所有的有情都一定要有的境界,而是可以超脱的。而在色界天,天寿虽然很长,但是仍然免不了有成住坏空的过程。所谓的「坏劫」,就是说世界开始败坏,会有火灾、水灾和风灾等大三灾。火灾会烧掉整个欲界,甚至连初禅天都会被烧坏;再来大水会淹到 三摩地

2018-07-23

到回向心的时候,是说因为对佛菩提道已能够信心坚定不退,原本是一直积极在世间五欲上用心,到了这个时候,就能够回转过来——心向佛道;而在善法上所作的福德,也就会心心念念、坚定的回向给佛菩提;这就是对佛菩提具足了回向心。到回向心的时候,各位可以发现回向表示说自己所关注的部分,不再是自己一个人的人天福报。你开始会注意到,你的修行是跟其他人息息相 三摩地

2018-07-23

每一世都实现一点点世间福,把这已实现的这一点点福,大部分用来利益众生,少部分用来生活、修道。利益众生以后,那世间福很大,佛在《优婆塞戒》讲过了:你买个包子布施给一条狗,来世还得百倍报;布施给破戒人,来世还得千倍之报;布施给一个外道的离欲者,那可就是百万报。如果是佛法中不破戒的人,你布施了一家持戒很清净的寺庙里的向道师父,来世可得千亿报。那你想想 三摩地

2018-07-23

《分别善恶报应》卷二:「尔时佛告输迦长者:「若复有人,于如来塔合掌恭敬,有十功德。何等为十?一贵族广大,二妙色广大,三形相广大,四四事广大,五珍财广大,六美名广大,七信根广大,八忆念广大,九智慧广大,十艺业广大。如是,长者!若复有人合掌恭敬如来之塔,获斯功德。「若复有人,于如来塔合掌礼拜,获十功德。何等为十?一言辞柔软,二智慧超群,三人天欢喜,四 三摩地

2018-07-23

还有就是在邪说法的时候,不过审虑慎思就说出来,这叫作不思量语。或者是我们在说的时候,是为了要能够战胜对方而说的话,所以这个部分是依于诤胜心而产生的语言,这叫作不静语。或者,我们前面有讲非时而说,这个非时而说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前后义趣不相属,也就是说这个事情应该在前面那个时机说,你不说,事情过了以后你才说,这就是有些杂乱了,所以叫杂乱语。或者这种语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用刀把肉给割开了,那这个伤口它过了一段时间,这个伤口它很容易就合起来;但是如果我们用非常恶劣的话、尖酸刻薄的话去说人家,这样的一个话语印在对方的心中,他所产生的恨意,却不是你接下来用各种方法,能够很轻易地弥补出来的。所以一个菩萨更要非常摄护自己的口业,如果一个修行人,他一天到晚说三道四、东家长西家短的,那这样的话,不但自己的律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之前学习过,福德有很多种,有钱财济上的福德,身体健康上面的福德,眷属和睦上的福德等等。就拿第一项——钱财济上的福德来说,修行人虽然不看重钱,所谓视金钱如粪土,但是也需要有这些粪土来滋养莲花。贫穷的人为三餐奔忙辛苦,每天烦恼的事情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管理费的钱付不付得出来。贫穷的人就是因为过去生没有作布施,因此此生得财不易,要受饥寒 三摩地

2018-07-23

有许多学佛人没有过慧心的正确简择,仅凭着直觉,就死心塌地的对某个教派、道场或者法师认定不移、打死不改!我们不可以因此说:他这个样子是成就了十信位中的定心。而只能够说:他的我见、我执烦恼十分的深重!关于这一点,大家可是要分别清楚才好。这里讲的更重要的是要于心决定不变,所以这个定的部分跟慧这两者是息息相关。你如果没有适当的定,那你可能就没有办法静下心 三摩地

2018-07-23

世尊在《菩萨璎珞本业》当中有开示说,要想成就菩萨道的无量行愿的话,应当要先正三业,习三宝教,信向因果。也就是要先端正我们的身口意行,要三业清净,还要修习佛陀以及贤圣僧的教导与教诲,并且要深信因果,信受三宝,这样的话就可以深入佛陀的教诲,快速的成就佛道。所以我们要先来谈谈先正三业,这里所谓的三业就是指身业、口业以及意业。所以,先正三业就是说,如果想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我们已如第五集中所说,对于三宝的真实义有了正确的认识,也已对于佛法僧三宝发起了清净信,明了一切世间法中,只有三宝才能帮助自己去除三障烦恼,得到涅槃真实解脱,那么很自然的就会乐于归依三宝了。譬如世尊在《优婆塞戒》中说:为破诸苦,断除烦恼,受于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受三归依。(《优婆塞戒》卷五)我们也可以用很简单的方法,来检验一个人是不是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我们有时只是在无意之间对作了布施,其实就已成就了未来证悟大乘如来藏的因缘。平实导师常常在禅三的时候会说:这一个人过去对布施过,在正法中努力护持,今生的缘也熟了,所以一定要帮他开悟。而有一些人看似聪明伶俐,好像也很努力地在护持讲堂,平常也努力地来为众生作义工,但是一进小参室,导师就会说:出去!大家知道为什么吗?是的!因为这个人不是个菩萨,他不是 三摩地

2018-07-23

对修行人而言,贪著利养会障碍三乘菩提的追求与实证,所以佛在《增壹阿含》卷13曾开示:【设有比丘著于利养,而不获三法。云何为三?所谓贤圣戒、贤圣三昧、贤圣智慧而不成就。若有比丘不著利养,便获三法。云何为三?所谓贤圣戒、贤圣三昧、贤圣智慧。若欲成此三法,当发善心,不著利养。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增壹阿含》卷13)佛已很清楚开示,如果贪著利养,将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一个有解脱功德受用的菩萨,他的烦恼一定越来越少,他对世间事情也不会太在意,会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一个菩萨还不用到开悟,只要他的净念相继功夫很好,可以像《楞严》中说的纯想即飞,必生天上,那他就几乎不食人间烟火了,他几乎一天到晚都是在忆佛的净念中,这样他的烦恼一定非常的少!他可能就是每天去上班,回家带小孩!上班的时候就处理事情,可能边处理边忆 三摩地

2018-07-23

而佛上也曾开示:如果有人常行大布施但却于戒行轻忽乃至犯戒,则未来世就难受生为人,堕落畜生道去了。......每个众生的业报因缘各各不同,有的众生有遇见佛的因缘,但在世间法的福德却不好,甚至没有饮食的因缘;有的众生世间福报虽好,却没有见佛得法的因缘。就好像有一只黑蛇虽然是畜生,却可以时时抱著宝珠而躺著睡觉;另有一位已证阿罗汉的圣者,却常常托空钵而得不到食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里面,佛陀说实义菩萨,要怎么样来教导在家菩萨这些不放逸法的内容,我们就一项一项地来为大家解说。首先在中佛陀说要供养父母、诸师、和上,耆旧有德,施于安乐。对于这一个内容就是在家菩萨要修习布施,也就是说,对于在家菩萨而言,有恩于自己的父母、诸师、和上、耆旧有德,应当在生活中能够给予尊重、恭敬、供养、承事其所需,也就是要知恩报恩。因为在报恩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再来接续前面,《优婆塞戒》中的,佛陀又怎么样开示:至心教诏犹如一子,不求恩报,不为名称,不为利养,不求自乐。善男子!菩萨若无如是等事畜者,名弊恶人、假名菩萨、非义菩萨;名旃陀罗,臭秽不净,破坏佛法,是人不为十方诸佛之所怜念。这一段里面佛陀的开示是说,菩萨要教导、教化,好像自己唯一的儿子一样至诚亲切,而不会求说众要来报恩、要来报答;也不是为了名 三摩地

2018-07-23

众生都活在很可怜的世界里,每天为三餐忙碌!大部分的众生一生都要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奔忙,济大概是众生一辈子烦恼的主因,大约占了七八成,以及健康也是众生很烦恼的!因为我们迟早都会面临老病死等苦!只有少数人是生活在富裕的环境中,因为俗话常说八成的资产集中在两成的人手中,现在可能是九成的资产集中在一成乃至更少人的手中,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那辛苦的人们只会越来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