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五甘露”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就是说有功德成就的密教行者,其粪、尿有檀香气,称为“大香”“小香”;死后天葬之其“脑髓”被保存;明妃或处女的月经(淫液或经血),称为“红菩提”;勇父性交而不泄的精子(精液),称为“白菩提”——这五种排泄物或消耗品,在正常人类的生活中,是污秽的、用完即弃的, | admin 2018-07-23 |
![]() |
佛龛前方的坛场已经布置妥当,香花庄严鱼磬俨然,东西两单人潮满满,四众弟子庠序入坐;讲堂里面的前后方各有银幕展开,可投影法会仪轨文字和唱颂赞偈,以及方便浏览其他各讲堂的现况。福田组的义工菩萨们往返穿梭:巡场的巡场、调音的调音、连络的连络、引导的引导,忙而不乱井然有序。随后,福田组长刘老师用麦克风向大家简单介绍典礼流程及注意事项,并要求大众安定静坐下来 | admin 2018-07-23 |
![]() |
虽然早期,我也是那个挂着佛珠只会背心经的所谓的学佛人。一直都很想好好理理,为什么我学佛了?为什么我没有让亲爱的你们也学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有的人信仰宗教,有的人信仰政治,有的人信仰着自己。曾经愤青时期的我,固执的认为,没有信仰的人是可耻的。一个人没有信仰的活着,每天吃喝拉撒重复着空虚的生活,活着多么无趣?幼年时期的我,脑子里常想的是,我是谁? | admin 2018-07-23 |
![]() |
学华严经起信论。复礼示以真妄颂,俾修禅那。师问曰:“初云何观云何用心。”复礼久而无言:“师三礼而退。属唐代宗诏径山国一禅师至阙。师乃谒之。遂得正法及南归。先是孤山永福寺有辟支佛塔。时道俗共为法会。师振锡而入。有灵隐寺韬光法师。”问曰:“此之法会何以作声。”师曰:“无声谁知是会。”后见秦望山,有长松。枝叶繁茂, | admin 2018-07-23 |
![]() |
诗经版:子言慕雨,启伞避之。子言好阳,寻荫拒之。子言喜风,阖户离之。子言偕老,吾所畏之。离骚版:君乐雨兮启伞枝,君乐昼兮林蔽日,君乐风兮栏帐起,君乐吾兮吾心噬。五言诗版:恋雨偏打伞,爱阳却遮凉。风来掩窗扉,叶公惊龙王。片言只语短,相思缱倦长。郎君说爱我,不敢细思量。七言绝句版:微茫烟雨伞轻移,喜日偏来树底栖。一任风吹窗紧掩,付君心事总犹疑。七律压轴 | admin 2018-07-23 |
![]() |
动经宵日。怖死既重。专精不二。后遂超悟衣不解带金光照禅师。十三出家。十九入洪阳山。依迦叶和尚。服勤三载。衣不解带。寝不沾席。又在姑射山。亦如是。豁然启悟引锥自刺慈明谷泉琅琊三人。结伴参汾阳。时河东苦寒。众人惮之。慈明志在于道。晓夕不忘。夜坐欲睡。引锥自刺。后嗣汾阳。道风大振。号西河师子晚必涕泣伊庵权禅师。用功甚锐。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只恁么空过。未 | admin 2018-07-23 |
![]() |
千经所说万论所陈,若不去淫,断一切清净种。若不去酒,断一切智慧种。若不去盗,断一切福德种。若不去肉,断一切慈悲种。三世诸佛同口敷宣,天下禅宗一音演畅。如何后学略不听从,自毁正因,反行魔说。只为宿薰业种,生遇邪师,善力易清,恶根难拔。岂不见古圣道,见一魔事如万箭攒心,闻一魔事如千锥□耳,速须远离,不可见闻,各自究心,慎莫容易,久立珍重。山僧初见独翁和 | admin 2018-07-23 |
![]() |
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 | admin 2018-07-23 |
![]() |
室有异香,经旬不歇。遗言水葬。寿七十有八腊三十有九。 (原标题:八十生出家) | admin 2018-07-23 |
![]() |
诵大乘经而习安般三昧。寻固辞游方。鸟窠以布毛示之悟旨。时谓布侍者。鸟窠章叙讫。暨鸟窠归寂垂二十载。武宗废其寺。师与众僧礼辞灵塔而迈。莫知其终 (原标题: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admin 2018-07-23 |
![]() |
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常念大乘,心不忘失。勤修精进,如救头然。 大集月藏经若能精勤系念不散,则休息烦恼,不久得成无上菩提。大般若经空中声告常啼菩萨言,汝东行求般若,莫辞疲倦,莫念睡眠,莫思饮食,莫想昼夜,莫怖寒热。于内外法,心莫散乱。行时不得左右顾视,勿观前后上下四维等。出曜经智者以慧练心,寻究诸垢,犹如矿铁,数入百练,则成精金。犹如大海,日夜沸动 | admin 2018-07-23 |
![]() |
中国历史上,为了将如来真实第一义谛大乘法带回中国,高僧大德们冒著丧失生命的危险,前仆后继地展开了生死渺茫的取经之路,为历史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在取经的高僧中,最杰出的法将就是唐朝的玄奘菩萨。一千多年前,来自中国的玄奘菩萨,在印度曲女城的会上,以《制恶见论》的钜论,降伏五印度所有大乘、二乘、婆罗门教等等学人,精英中的精英,完成了旷世的创举;以强大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后来《楞伽经》顺利传到了中国,大众才明白这真心,就是如来在第三转法轮的《楞伽经》所宣演的第八识如来藏。禅宗达摩祖师亦以《楞伽经》来佐证大乘的开悟明心──就是找到第八识如来藏,达摩祖师并将此经典授给门人,作为开悟的传承。然而《楞伽经》的文字以及义理都非常艰深,因此当时的学人难以明了如来的究竟意旨。由于当时的学佛人对于《楞伽经》艰深的文字及义理都还难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传统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代社会的今日,佛教文化都承担着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还记得那个九死一生去印度取经的法师吗?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他将大乘究竟解脱的佛法带回了东土,现在的我们才能唾手可得的去了解大乘佛法,修学大乘佛法。玄奘法师简介:玄奘法师生于公元602年,664年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22岁离开长安到达四川、湖北、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寻问有学识的和尚,深刻钻研佛教经论(写到这里不禁想自己22岁的时候在干嘛)。那时虽然已经是隋末唐初,交通工具并没有什么突飞猛进的发展,去哪儿基本还是靠腿,有匹马就算是高档奢华。那时国内对佛教经论各有各的评说,翻译过来的佛经,要么晦涩难懂,要么失真走样。玄奘大师决心去佛教的发祥地——印度学习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再来说,我们经常会说淡忘这个事情,淡忘这个事情就是说过去的事情淡忘了。淡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来看看,我举个例子来说。譬如说,你早上去上班,被老板骂了。老板骂了你以后,你会觉得很难过;那很难过,所以回家就一直想起这个事情,可能一个礼拜你都觉得很难过。但是过了一个礼拜以后,老板有一天叫你去,说:你最近表现得很好啊,赞叹啊,给你加薪啊!那么你一个礼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许多人在学佛一段时间之后,了解到心中生起了无明烦恼,是去造作身、口、意恶业的根源;因为已经深信因果,所以就很担心造作了恶业会下堕三恶道长劫受苦,所以就开始努力地想要降伏烦恼,认为降伏烦恼是修行的首要工作。在禅修的道场中,大都会教导打坐数息的方式来去除念头以及烦恼。可是无论是数息也好、念佛也好,大多是修了十几年,还是无法数到一心不乱、妄想不起;这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换句话说,在每一月的初一的时候,诸侯们要宰杀一只羊,饩羊就是说,宰杀了以后还没有煮熟,是生的羊,宰杀了这只饩羊以后,再把从周天子那边领来的月令书周告宣导让大众周知,这就是所谓的告朔之饩羊;后来因为子贡他所服侍的鲁文公,他因为生病的关系,有连续几次都没有办法参加或是举办告朔之礼,子贡因为爱惜羊的性命,认为既然这一个祭礼的实质已经丧失了,何必又要白白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末学在法义上不行,所以就从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聊几句藏密和心中心法能笼罩住人的一个原因吧:附佛。元音和大愚的心中心法是很推崇莲花生和密勒日巴的,末学早年在心中心外道的时候,有个同修是末学的好朋友,对自己的心中心师父很虔诚,以密勒日巴为榜样。这位同修把师父剪下来的指甲、掉下来的头发都收藏好供养着,而吃饭经常是吃师父吃剩的。实际上,这位同修比末学当年虔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它们在我的经验中同时存在。而阴暗面始终被回避。我猜我之所以回避,是因为我非常担心会和你有同样的遭遇——我可能因为呈现了自身的阴暗面,而被否定,被列为坏人,从此不得翻身。于是我选择隐藏,逃避,看别人。其实那次和你以及你的夫人有过多次电话交流,已超出采访范畴。如果没有地震,或没有那样一篇文章,你们或是一对倡导人文教育的精英伉俪——对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