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今天所要为各位菩萨演述的佛典故事,是有关于《众经撰杂譬喻》卷上说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其佛典故事内容,主旨是在提醒众生,人命在舍报的过程时,并非全无觉知,当医生判定死亡时,此往生者之意识犹存,仍然可以分别了知。所以若有人想进行器官大体摘除移植时,都需要很小心的处理,如何不用让往生者因苦痛觉受而起嗔恨?如何帮助行善者得利益?藉由故事的启发,待会儿会 | 三摩地 2018-07-23 |
|
《优婆塞戒经》卷7云:【我当云何能调众生?忍辱即是菩提正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忍果。我若不种如是种子,云何获得如是正果?】也就是说,诸佛之所以能够调伏众生,都是因为忍辱的缘故;所以忍辱即是成佛的正因,而无上正等正觉则是忍辱的结果。菩萨在因地时,如果不种下这样的种子,未来如何能够成就无上佛果呢?因此菩萨若能好好修学忍辱之法,对成佛之道,将会产生莫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谓火烧功德林是指经过长时的修行,好不容易由戒、定、慧所熏修而成的功德大林,因为一时的不能安忍,生起嗔恨而发了脾气,把长时修行所得的一切功德全部给烧毁殆尽,这就叫作火烧功德林。所以火烧功德林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嗔的缘故。嗔在五位百法中,归属于五十一心所法的六根本烦恼所含摄。根本烦恼也叫作缠,会缠缚有情在三界中流转生死,这六种根本烦恼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说从前有一个人常年在外经商,因为年关已近,于是背着行囊准备回乡与家人团聚。在路上,他突然想起了妻子终年辛苦持家,应该买个礼物慰劳她才是;于是商人来到了市集,走来走去、东看西瞧,却不知道应该买些什么东西才好,这时候,正好看见一位老先生坐在路旁,身旁挂着一个招牌,上面写着“卖偈语”三个字,他好奇的向前探问:“这东西怎么 | 三摩地 2018-07-23 |
|
《撰集百缘经》卷10〈诸缘品〉第10:尔时世尊,初始成佛,便欲教化诸龙王故,即便往至须弥山下,现比丘形,端坐思惟。时有金翅鸟王,入大海中捉一小龙,还须弥顶,规欲食噉。时彼小龙命故未断,遥见比丘端坐思惟,至心求哀,寻即命终。生舍卫国婆罗门家,名曰负梨。端政殊妙,世所希有,因为立字,名须菩提。年渐长大,智慧聪明,无有及者;唯甚恶性,凡所眼见人及畜生,则便嗔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他骂我的这五个字又不是五字同时出现,当他骂你时,是忘八蛋四字还没有出现,那他的骂就与我无关;当他骂忘时并不是在讲我啊!骂的是忘啊!八蛋也还没有出现,那也与我无关,我何必生气?所以骂詈五个字不一时生,没有人骂人时能五个字一起出现,一定都有先后;既然如此,有什么关系?当第一字出现时,后面的字没有骂出来;当后面的字出现时,前面的字又已经过去了,又不是一时 | 三摩地 2018-07-23 |
|
其实我们要说:一个人他会发脾气,有的时候往往不是当时的那一件事情引起他会发出这么大的脾气,有的时候往往会有背后的原因,可能是色身的状况,可能是前一天乃至可能是以前对某些事情有过不好的经验,所以他也比类到现前的这样的一个状况。一个菩萨行者,非常了解众生他对于境界是不舍,对于境界是执著,对于境界是有非常强烈的分别心。我们自己在修行的时候,对这些都要能够 | 三摩地 2018-07-23 |
|
我们也看到,以前有孝子伯俞,当他母亲生气打他的时候,他总是默默地忍受著,从来都不哭;但是有一天,他母亲打他打得非常的重,他竟然大哭了!于是母亲就很奇怪地问说:我以前打你打得那么用力,你都没有哭,怎么现在没有那么用力地打你,你反而哭了呢?于是伯俞就说:你以前用力打我,因为我知道你的身体很好,所以你才能够有气力;你现在打我都不痛,所以我很难过,我知道你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佛陀就跟他们说:如来教授你们戒律,教授你们十二分教,这些法都有说;但是我没有教你们要互相比看谁学得比较多、谁听得比较胜妙啊!我有这样教吗?这两位比丘说:没有啊!世尊!佛陀又说:你们难道不知道,如来教授的这些经典、这些偈颂,都是要你们能够调伏自己的身心,要止息自己的烦恼,让你们自己能够赶快趣向自证涅槃吗?两位比丘说:是的,世尊!那么既然是这个样子 | 三摩地 2018-07-23 |
|
例如说:我们看到一个人是我们不喜欢的人,可能是他的样貌、可能是他的声音,我们以前有的经验——这样的样貌、这样的声音我并不喜欢,所以我们看到这一个人,都还没有讲话,我意识看到他的时候,我带起的心所法就对他产生不悦的同时的起行的这样的一个心念。如果说我们习惯看到这个人,他的声音、他的样貌是我们觉得很舒服的,所以当我们的意识在面对他、在了别到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当我们在细观别人是怎么样发脾气的时候,在看别人——我们不要落在他发脾气的境界相中,我们先看他发脾气的时候,他的身行、口行、意行是起了什么样的变化;由我们能够常常去观照到别人发脾气的样貌,我们就可以看到自己发脾气也是多么的不好看!所以,如果说我们已经是很习惯了常常会发脾气,但是发脾气的时候不知道,然后发了脾气以后才后悔;我们可以先注意 | 三摩地 2018-07-23 |
|
《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提到:佛子!若菩萨摩诃萨,起一嗔恚心者,一切恶中无过此恶。何以故?佛子!菩萨摩诃萨起嗔恚心,则受百千障碍法门;何等百千?所谓受不见菩提障,不闻障,生不净国障,生恶道障,生八难处障,多疾病障,多被谤毁障,生闇钝趣障,失正念障,少智慧障,眼耳鼻舌身意等障,近恶知识障。(《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3)佛开示了很多,我们举一些例子来作说明。 | 三摩地 2018-07-23 |
|
《念处经》卷60里面提到说:能舍嗔恚,众人所爱,众人乐见,人所信受,颜色清净,其心寂静,心不躁动,善净深心,离身口过,离心热恼,离恶道畏,离于怨憎,离恶名称,离于忧恼,离怨家畏,离于恶人,恶口骂詈,离于悔畏,离恶声畏,离无利畏,离于苦畏,离于慢畏,若人能离如是之畏,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名称普闻,得现在未来二世之乐。(《念处经》卷60)那你看看,因为离开 | 三摩地 2018-07-23 |
|
嗔恚的法有四个过程,叫作嗔、恨、怨、恼;嗔,是说在心中生起了不悦的念头;恨,是说心中进一步起了记恨的念头,譬如说,有人常常起嗔以后,心里面会这么想,然后乃至口头上会加一句说:你给我记住!这样子就是已经达到恨的地歩了,当然记恨的时间长短,也表示出说这个人恨的程度的深与浅;怨呢?讲的是嗔与恨的缘故,然后进一步想要设计来报复对方;乃至于说,已经开始进行报 | 三摩地 2018-07-23 |
|
生到三十三天,都是因为持五戒又修十善,福报已经相当高了,但是他们还是会起嗔心。所以世尊在上开示:释提桓因能够成为三十三天众的自在王,是因为他总是能随时随喜赞叹一切不嗔的功德。从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释提桓因不仅有方便善巧,而且也教导如果碰到别人造恶时,要以慈心、悲心来破除自己内心的憍心和慢心,也教导如何去对治嗔恚的方法,还赞叹善于调伏嗔恚的行为,这些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则佛典故事是出自于《杂阿含经》卷40。这则的大意是:如同我阿难亲自听闻,在某一个时节因缘,佛陀住在鞞舍离国猕猴池旁边的重阁讲堂。那个时候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在过去世有一个长得很丑陋、面色很难看的夜叉鬼,有一天,他突然间来到天帝释的宝座上坐下来,也就是坐在玉皇上帝的宝座上。天帝释所管辖的三十三天的天众们,看见了这个夜叉鬼长得既丑陋又难看,竟然毫无忌讳地 | 三摩地 2018-07-23 |
|
如果是因为对这些世界上的人事地物很不耐烦,这俗话称之为看不惯,没有办法接受这些人为什么会这样,包括对于已经开悟的人也没有办法想象为什么已经开悟,还会这样?这样意识心无法安住,这都是称之为无法忍,即使其中没有「辱」,这也都是自生烦恼,可是这烦恼很容易生起,而且这样的烦恼有时候是证悟更高境地的踏脚石,所以要从忍受开始,慢慢地走向烦恼降伏,或是要去寻找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而这净念相续不绝的功夫,不正是《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忆佛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种种妄想、妄念,都回归到意识、意根的忆佛念佛的念来,这就是都摄六根。这时候不想任何杂念,只有一个忆佛的念,这叫净念相继。因此,佛教正觉同修会平实导师教导学人无相念佛,就是忆佛念佛,是以无相念佛来锻炼动夫,礼佛的过程中色身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原标题:修禅定的过程,要经历9种心住) | 三摩地 2018-07-23 |
|
有四种禅定,【大乘入楞伽经】说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何等为四。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真如禅、诸如来禅。大慧。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诸修行者。知人无我。见自他身骨锁相连。皆是无常、苦、不净相。如是观察。坚著不舍。渐次增胜。至无想灭定。是名愚夫所行禅。大意是:这是二乘修观行的人,知人无我,见自己和他人的五蕴、十八界、十二处,皆是无常、苦、空、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