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正信的佛弟子在十信位的修学之中,就必定会由原本的贪著世间五欲之乐,而逐渐去除对世间五欲乐的贪爱,这同时也可以检验一位菩萨是不是已经满足十信位了。如果有一位菩萨,仍然非常贪著于世间五欲之乐,完全没有办法舍离的话,那么可能就显示,他还没有满足十信位的修学。十信位所要学习具备的,第一个就是所谓的“信心”。这个初信位要具有的信心,就是前面所谈的, | admin 2018-08-07 |
![]() |
《大方广佛华严经》当中有偈语说:“菩萨初发意,直心大功德,于佛及法僧,深起清净信,信敬三宝故,能发菩提心。”(《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我们曾在第一集当中说过,如果一位佛弟子,他能够勇于发大菩提心,乐于在三界火宅之中,以三大无量数劫的久远修行来自度度他,共同求得究竟圆满无上佛果的有情,我们就可以称他为菩萨。佛陀也在《优婆塞戒经》中说,&ldquo | admin 2018-08-07 |
![]() |
在《菩萨璎珞本业经》里面,有开示十信位所应该学习具备的十种心,也就是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心、戒心以及愿心等十种心。十信位修行需要多长的时间,则是要看众生心性的状况。善根好的,要一劫或二劫就能够满足;善根差一些的,就会不断地进进退退,时间拉得很长,最差的要一万大劫才能够满足十信位。如果十信位修学圆满的话,就能够发起大菩提 | admin 2018-08-07 |
![]() |
在《占察善恶业报经》当中,地藏王菩萨有一段开示说得非常清楚。经文是这样说的:【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众生欲向大乘者,应当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业。其最初所行根本业者,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以修信解,因信解力增长故,速疾得入菩萨种性。所言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平等普遍,无所不至,圆满 | admin 2018-08-07 |
![]() |
尤其像某个附佛法外道,以古代邪师所编纂的《入菩萨行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等作为教材,号称是引用佛经以及诸大菩萨的论典所编辑而成的;但是他们否定了佛菩提的核心第八识如来藏是真实法,那么他们所说的菩提以及菩提心,早就已经成为空无实义的戏论了。他们的作为都是要把学佛人转入欲界五欲法当中,让人永远在三界火宅之中流转的邪法。古德有说:“邪人说正法,正 | admin 2018-08-07 |
![]() |
佛法内容是什么?一般人的了解就是:打坐、参禅、念佛、法会诵经、四圣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断烦恼或只是布施……等等。但是佛法就只有这些吗?为什么我们学了一世就只知道这些?为什么我们参禅十几年还是读不懂公案、读不懂经典?二乘声闻、缘觉都已断了见、思惑烦恼,证得了二乘菩提,成为二乘圣人了,为什么还不是大乘法中的开悟圣者?虽不是凡夫了,为何还 | admin 2018-08-07 |
![]() |
世尊在《楞严经》当中有开示过,众生的心念中因为情与想所造成的差别:想可以说是神智,意思是说如果神智清明的话,就会聪明灵巧,死后就会往上飞升而往生到天界去;如果是情执深重,就会造成烦恼粗重、身心暗钝的状况,那么在死了之后,就会随著各人情执烦恼的差别,往下堕落到地狱、饿鬼、旁生道去;如果是情执与神智均等的话,那么就会出生在人间。所以,如果在意业上修学不 | admin 2018-08-07 |
![]() |
佛教现在表面上很兴盛,但实际上没有它的实质,跟佛陀在世时完全不同,现在已经质变为佛学研究教育,及断见常见外道法了。所以,佛教的灭亡,已经不会很久了;除非我们能尽快的摧邪显正,不要再姑息养奸、养痈遗患。如果能这样做,这些邪见反而提供了教育佛子建立正见的一个机会,那佛教就有了转机,就能如实的具有真实本质而兴盛起来。以前,我们不管演讲或会内开示,都不指名 | 三摩地 2018-08-06 |
![]() |
1992年,同修在帮忙修缮寺院屋顶时,摔了下来而不幸往生,此后就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路程煎熬著末学,那可真是个巨大的考验!同修走了以后,由于家族的反对,不但使得末学无法再去听闻佛法不说,同时还得要找工作挣钱养育三个孩子!1993年,有位同修介绍末学读《菩提道次第广论》,起初以为能够藉此深入经藏来修学佛法,因此如获至宝般地欣喜若狂。当时“福智团体”还 | admin 2018-08-06 |
![]() |
什么是三归依?三归依的真实义?为什么要三归依?三归依之后是不是就不能吃肉喝酒杀生了?三归依以后就要遵守五戒了?三归依要同时守五戒吗?三归依的好处?三归依功德很大,怎样才不会失去三归依?一定要在寺庙里面归依出家法师吗?我已经归依某某出家法师了,还要再次归依吗?有关三归依的戒体通讯皈依三宝注意事项,归依费用全免*************什么是三归依?三归依的真实义 | admin 2018-08-06 |
![]() |
不肯下心倾听对方之经验与心声。于三毒之上复加慢心,因慢心故瞋恚转盛。此种慢心,为害禅者及修定者甚钜。若不去除,终日在人我之间分别高下;欲求定心乃至见性,犹如凡夫登天,甚难甚难。而攀缘心之障碍禅定,对于初心行者及老修行者几无二致。初学禅定者,往往在修行过程中,遇有外境声音,便起心攀缘,心猿意马。待觉知时,早已是十万八千里了;欲得禅定,遥不可得。至于老 | admin 2018-08-06 |
![]() |
究竟解脱者于解脱道已经亲证并究竟了知,已无可学谓之无学。-----《无相念佛》03第二章禅净互通,禅净双修第一节禅净互通 (原标题:一切修行法门汇归禅定一切修行结果汇归净土) | admin 2018-08-06 |
![]()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源自“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五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此经乃是修定学禅者必读经典,简称“楞严经”。经中二十五位菩萨各述自己的修行方法,其后由文殊师利菩萨评论,认为对于此世界众生而言,观世音菩萨之耳根圆通法门最为殊胜。唯时至今日,去圣日远,而社会型态亦逐渐转变为繁忙多事的生 | admin 2018-08-06 |
![]() |
一开始修定的时候,其实听闻力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是对法的熏习,我们是一定因为熏习了无相念佛的法门,所以我们才会来开始作无相忆佛念佛的功夫;但是不可能一开始,我们的心就能够往内安住,所以这时候可以由听闻法教来作安住的心念,否则的话,因为定力还没养成,一定会去想到世俗的快乐,这样就没有办法把心安住于忆佛的净念当中;因此如何的能够先开始依著听经闻法的这样的 | admin 2018-08-06 |
![]() |
从这个道理来观待,可以知道一个人是否有布施的习惯,一般而言,如果要某人布施,不论是出钱、出力或者为人说法,都毫不犹豫、也不吝惜施与别人,表示这个人有布施的习惯;他将圆满或者已圆满菩萨六度当中的布施度,是为菩萨种性人,不仅尊贵而且很难得;像这样的菩萨是久学菩萨,已经经历多劫的熏习,早已养成布施的好习惯。如果要某人布施,他总是不干脆、推三阻四的,乃至借 | admin 2018-08-05 |
![]() |
但是你如果想要知道说,发愿生极乐时自己的那朵莲花到底在不在?那只能请你相信我的话,或者请你相信佛在经中所说的。因为我没有办法让你去看见:你发愿以后有哪一朵莲花是你的。而且呢,就算你知道、看见了,对你的道业也没有大帮助。最多只是帮你证明:你发愿往生极乐,真的有那一朵莲花在那里等着你;佛说法是正确的,没有骗人。只能证明这一点而已。所以 | admin 2018-08-05 |
![]() |
所谓烦恼障、业障以及果报障这三种,经中有说:“欲灭此三障罪者,当用何等心,可令此罪灭除?先当兴七种心以为方便,然后此罪乃可得灭。何等为七?一者惭愧、二者恐怖、三者厌离、四者发菩提心、五者怨亲平等、六者念报佛恩、七者观罪性空。”(《佛说佛名经》卷1)要灭除这烦恼障、业障、果报障,要生起这七种心才能够灭除,那么我们就一一来探讨,这七种心 | admin 2018-08-05 |
![]() |
】(《杂阿含经》卷32)大略的意思是说:“因为五浊的关系,造成众生修学善净法的根器渐渐退减,所以大师佛陀,虽然为诸声闻弟子们制定施设种种清净的戒律,可是能依戒奉行而乐于修学的比丘却变得很少。因为五浊的关系,众生多有烦恼,因此而造作种种有漏法;世尊为了使弟子断除有漏法的缘故,因此就针对弟子所发生越来越多的问题,而逐渐制定相关的声闻戒条,所以产生经 | admin 2018-08-05 |
![]() |
菩萨经过这样历程就会知道说:我对于世间的一切法,我都把它分一些项目等等,这些实际上它的根源都是因为“我”,都根源于我见,所以菩萨应当先断除世间我的我见。断除世间我的这个我见就是说:对一切事务不再用“我”的分别心来加以考虑,而是应当用菩萨如何在世界中、在这个世界安立的角度,拿来作思量。世间需要工作,我也随顺这世间来工作;世间需要大 | admin 2018-08-05 |
![]() |
根据《佛藏经》〈往古品第七〉的记载,大庄严佛的末法时期,有很多人因为破坏正法的缘故,成为一阐提人,所以从久远劫以来,不断的出入地狱,虽然值遇过九十九亿诸佛,乃至从佛出家精进求道,仍然改不掉谤法的业习,这种人连诸佛都救度不得,我们当然更拿他们没办法。您的建议:“放下万缘,加行用功;若证圣道,当以证量,摧邪显正,证明所说之法为正法,转变不信者之心 | admin 2018-0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