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这时候心中就可以笃定自己已锻炼好无相念佛净念相继的定力,也可以确定确实有无相念佛法门可修可证,也清楚了知如何修证无相念佛的方法与过程,而心得决定毫无怀疑,就称为正定;于无相念佛产生一心轻安功德受用,就称为正受;于无相念佛专念持守,远离心的掉举、惛沈、散乱而得到平等安详,就称为等持,这个时候就是达到事一心的念佛三摩地或念佛三昧境界了。如果再以事一心 admin

2020-02-18

由斯五位百法之次第,归结于八识心王;若无八识心王,万法悉不能生,譬如七转识灭已--入无余涅槃位中;即是《般若心》所述之是诸法空相,......无眼耳鼻舌身意,无眼识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智亦无得...。何以故?谓七转识若灭,尚无觉知者,何况有智有得?何况有无明尽?万法俱泯故,阿赖耶识亦不复受生,不再出现于三界。而想受灭无为,虚空无为,非择灭无为. admin

2020-02-18

然而意识在这四天中已非常微细,称之为意识细心;乃至于非想非非想定天的意识,名为意识极细心,也都是不离于意根而存在。如果离开第七识意根,意识便无法现起;因为意识要依意根触无色界天境界法尘,而后才能现起,是以意根为根的缘故。然而意根不是自在的心,无法执持无色界天的异熟果种,必须要依第八阿赖耶识才能现行运作。因此说无色界天不能离于六、七、八识而有,必须 admin

2020-02-18

依照《胜鬘》及《瑜伽师地论》的记载,一念无明就是四种住地烦恼,也就是见一处住地、欲界爱住地、色界爱住地以及有爱住地。然而什么叫作一念无明呢?所谓一念无明是说,四种住地烦恼能生一切起烦恼,所以众生的妄想妄念随灭随起,烦恼不断,一念才灭,一念又起,因此就称为一念无明。这个一念无明,乃是因为众生无始劫以来,不明白五蕴的虚幻,所以对四种住地所函盖的六尘及 admin

2020-02-18

譬如,根据《楞严》的记载,佛世时的阿那律尊者,刚出家的时候常爱乐睡眠,在听法时常常打瞌睡,于是遭到世尊的诃责;尊者因此而心生惭愧,于是七日七夜勇猛精进没有睡眠,因此就导致了双眼失明;世尊哀悯他,于是教他修学乐见照明金刚三昧,很快的尊者就得到了天眼,观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就可以知道,由于睡眠心所能令心识昏昧,会障碍修行者修观, admin

2020-02-18

意思是说,这个自性清净心是本来就已存在,非从他因他缘生,非自然生;除了具有能辗转出生三界万法的有性以外,也具有犹如虚空的空性,就称之为自性。祂随着业种及无明种流转生死无量劫以来,于七转识贪厌万法之际,藏识本身却不贪不厌三界万法,所以名为清净。于无量劫的生死流转中,世世之十八界示现有生死,而藏识自心却始终住于如性,所以名为涅槃。这个自心藏识之本来自 admin

2020-02-18

所谓真如无为,乃是行者由修习二障之法,具足前面所说的五种无为法以后,进一步断尽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和无始无明一切随眠;当二障随眠究竟断尽的时候,不但可以远离分段生死,也可以断尽烦恼障之习气种子随眠,非大阿罗汉所能知;除此以外,也断尽无始无明一切随眠,非等觉菩萨所能知;从此所说诸法,不再有如等觉菩萨之有极微细之过失。这样的无为境界,乃是第八识中所有杂 admin

2020-02-18

换句话说,证得非择灭无为者,乃是证悟三乘菩提以后的修行,由于进断烦恼障,已能够使身口意之恶业自然不再现行,也能使七转识之现行能够清净;不像有学圣人必须由意识心之简择,而后才能灭除轮回之身口意因,所以名为非择灭无为。这样的非择灭无为,实际上是依自心如来藏而施设,因为其体即是自心如来藏,不可外于自心如来藏而建立非择灭无为法;然而这个第八识之清净自性 admin

2020-02-18

这显示出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中的择灭无为种子已开始生长了。如果依解脱果来说,三果以下之圣者,仍须多分或少分以意识心压抑,才能使分段生死之烦恼不现行,有时也仍有部分会现行;这样用压抑的方法而使烦恼不现行者,就称为择灭无为。意思是说,仍需有所简择方能灭除三界有为法。外道以及未悟得三乘菩提之一切佛门凡夫,顶多只能不起身之恶业,而无法制止口、意之恶业,这都是 admin

2020-02-18

意思是说,这个自性清净心是本来就已存在,非从他因他缘生,非自然生;除了具有能辗转出生三界万法的有性以外,也具有犹如虚空的空性,就称之为自性。祂随着业种及无明种流转生死无量劫以来,于七转识贪厌万法之际,藏识本身却不贪不厌三界万法,所以名为清净。于无量劫的生死流转中,世世之十八界示现有生死,而藏识自心却始终住于如性,所以名为涅槃。这个自心藏识之本来自 admin

2020-02-18

除了过去世已开悟的菩萨之外,一般人大部分是起贪而入胎的,他们贪这一世的父亲或是这一世的母亲而入胎。而如果是因为起瞋而入胎的,那就会到阿修罗道去。可是阿修罗道中也是不离贪的;阿修罗道遍于其他五道,所以有时候不讲六道,而说五趣众生。也就是说,他们受生到五趣中而成为心地凶猛的众生。再回过头来说,这些已入胎将开始下一世的有情众生,他们刚入胎的时候,有没 admin

2020-02-18

换句话说,所谓观行,就是在现象界中,将所闻熏的正知见实地去作观察,过实地观察之后,确认了,因此而产生智慧,就叫作观行。但是观行之前,必须先闻熏正知见才能如法观行,才是正观,才能产生正慧。譬如于日常生活中,依佛的圣教苦圣谛,如理作意去实地观行,如实观察现象界中存在的八苦、三苦以及五阴炽盛苦,确实了知三界生死苦,因此而生起想要远离三界生死苦的意愿,这 admin

2020-02-18

所以在典里面也常常有叙述到佛陀的本生,就是示现了种种的身相来度化一切有情,所以这个才是真正的大乘----修学大乘要实证第一义谛的一个重要的因缘;也就是他不能有错误的见解,对于什么是大乘菩萨僧真正的外观,他能够正确的了知,他能够依法不依人。所以依法不依人也是这个意思,也就是不要看表相,而是要看这个人所实证的实质,这样子才是有因缘能够受学第一义谛。如果有 admin

2020-02-18

佛陀就说:我不只是这一生为母亲来说法,我过去生也是这样来拔出我母亲的苦难啊!在以往的时候,曾有一只猕猴王,它带领着许许多多的猕猴。有一次,有一个猎人他带着一个很厉害的网子,这网子一下子就捕捉了非常多的猕猴;这猕猴王就赶快跟大家讲:‘不要担心!不要担心!我会救你们出来。’这猕猴王就使用方法,然后把这个网割破,于是最后猕猴就很快地都逃出来了 admin

2020-02-18

所以从世间法学习的历程来讲,其实我们在听闻老师的教诲的时候,本身就已蕴涵了一定程度的相信的成分在里面,那么这个相信必然要适当的把自我的慢心去除掉,否则你是无从去相信另外一个人对你所说的道理。世间法是如此,出世间法又是如何呢?首先我们来看看《华严》里面非常著名的一个故事,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善财童子在五十三参之前,是带了五百个童子去拜见文 admin

2020-02-18

广义的善知识是指:十方三世诸佛、大乘胜义菩萨僧、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以及证悟菩萨所造论等等;狭义的善知识则指:在大乘法中明心开悟以上的菩萨,对实相法有所亲证,这些三贤位、初地以上圣位菩萨,不但断我见,并已悟得空性心如来藏,已入实相中,能为我们开示大乘实相法义,宣说第一义谛妙法,让我们将来有机会因为他们的教导,而触证空性心如来藏,使我们生起般若智慧 admin

2020-02-18

第四点,假善知识大多伶牙俐齿,善于辩说世间法,纵然讲得三藏十二部,因为未证悟,顶多也只能依文解义,甚至错解义;有些真善知识,虽然拙于言辞、口才不辨给,但凡有所说都是第一义谛法,因此我们应以智慧来辨别。第五点,有大名声或有大道场,却不一定是真善知识,因为未悟、错悟的假名大师所讲的都是戏论、都是世间法;而有些真善知识可能默默无闻,也不为名闻利养,因 admin

2020-02-18

这时候心中就可以笃定自己已锻炼好无相念佛净念相继的定力,也可以确定确实有无相念佛法门可修可证,也清楚了知如何修证无相念佛的方法与过程,而心得决定毫无怀疑,就称为正定;于无相念佛产生一心轻安功德受用,就称为正受;于无相念佛专念持守,远离心的掉举、惛沈、散乱而得到平等安详,就称为等持,这个时候就是达到事一心的念佛三摩地或念佛三昧境界了。如果再以事一心 admin

2020-02-18

所以在二乘的解脱道跟大乘讲的佛菩提道这两大修行的目标来讲,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差异,就是二乘的解脱道如果说有一天(二乘的解脱道)已修到了极致了,所有的这些烦恼的现行都已不再现行,已断尽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这个人就已是解脱于三界的轮回,从此之后,他就不再参与三界的轮回了。可是佛菩提道就不一样,因为这个修行的目的最主要是要成佛,所以第一个特征就是在 admin

2020-02-18

主要是分成三大类,有人说是典、律典、论典;那或者说是分为声闻藏、辟支佛藏、菩萨藏三藏。那这三藏其实也是由十二部所含摄,所以有时候会谈到三藏十二部。这十二部的意思就是说,佛陀以十二分教为方便善巧来教化佛弟子的。那佛陀将声闻辟支佛的方便解脱法,菩萨成佛的究竟解脱法,来应用十二分教来教导佛弟子,让有不畏惧生死的大心菩萨,能够证得法界实相如来藏,真实 admin

2020-02-1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