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依《华严》五十二阶位次第修行之戒慧直往菩萨,未入三地前皆不修禅定及五神通,乃至三地满心中,悉无菩萨摩诃萨意生身,亦无轮宝,须至三地即将满心时方有;唯除曾于初地满心时得佛加持者。如是意生身,得一时俱:菩萨摩诃萨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庄严圣种类身,一时俱生;九地满心菩萨于此三种意生身,得同时俱现,各行其用;或从佛受法,或度有情。八地住地心菩 admin

2020-06-08

  是故舍利弗于契中,赞叹如来具七胜法。如来从观不净,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从庄严地至解脱地,胜于声闻辟支佛等,是故如来名无上尊。如来世尊修空三昧、灭定三昧、四禅、慈悲、观十二因缘,皆悉为利诸众生故。如来正觉发言无二,故名如来。如往先佛从庄严地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如来。具足获得微妙正法,名阿羅呵。能受一切人天供养,名阿羅呵。觉了二谛:世 admin

2020-06-08

  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声闻僧呢?这是不受菩萨戒的声闻僧,我想应该是没有!因为佛门中的出家人都是兼受菩萨戒的,所以出家受戒时才会有三坛大戒嘛!可是这些已受菩萨戒的出家人中,心态确实已落到声闻僧之中的人,其实并不少;但他们自己并不知道已落入声闻僧的心态中,而且他们也不是天生的声闻僧、声闻心态,而是出家受戒时在戒场中被作了错误的教导以后,才开始转成声闻僧的 admin

2020-06-08

  世尊在《楞伽阿跋多罗宝》卷1说: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因为万法缘起自性的缘故,所以佛陀宣讲诸行无常;因众生对于万法错误的认识,对离念灵知意识心错误的认识,而产生妄想自性,误以为意识等六识心实有,所以佛陀宣讲诸法无我;而所谓成自性其实就是涅盘寂静,是说涅盘本际的如来藏心,具有成就诸法的自体性。此三 admin

2020-06-08

  于此十习因之后,佛又开示六交报的内涵,于《楞严》卷8又说:【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CBETA,T19,no.945,p.144,a28-29)众生由六识造业,后时即由六根感果,就是六交报:一、见业恶报:临命终时先见猛火遍满十方虚空,亡者神识即乘烟火坠无间地狱。见报发起有二种相,明见——能遍见各种物体,生起无量害怕畏惧;暗见——寂然黑暗而不 admin

2020-06-08

  至于众生是如何感招地狱果报的呢?《楞严》卷8有说:【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CBETA,T19,no.945,p.143,c4-5)什么是十习因?一、淫习交接:此淫习乃是发于互相研磨,而研磨不休息,因此便生大猛火,暖热相现前,故众生彼此之间淫习相然,故招感地狱中便有铁床铜柱等事;因此十方诸佛如来都观此行淫是欲火,会焚烧修道成就的功德;而真修菩萨道者看到淫欲,心 admin

2020-06-08

  ---------楞伽详解第一辑p225智慧佛能说法度众,化身佛多示因缘,很少说法,不名智慧佛;应身佛多说二乘法,二乘法说已,复说大乘法之总相,少说一切种智;此是智慧佛,以应身住世时多所饶益人天故。报身佛多说大乘一切种智,少有宣说二乘法者;唯有地上菩萨之具意生身及轮宝者能见,戒慧直往之初入三地菩萨犹不能见;所说诸法甚深难解,未入地者闻之不解,于报身佛所说诸 admin

2020-06-08

  ---------楞伽详解第一辑p270智慧佛能说法度众,化身佛多示因缘,很少说法,不名智慧佛;应身佛多说二乘法,二乘法说已,复说大乘法之总相,少说一切种智;此是智慧佛,以应身住世时多所饶益人天故。报身佛多说大乘一切种智,少有宣说二乘法者;唯有地上菩萨之具意生身及轮宝者能见,戒慧直往之初入三地菩萨犹不能见;所说诸法甚深难解,未入地者闻之不解,于报身佛所说诸 admin

2020-06-08

  三摩提的另外一部分是毗钵舍那,毗钵舍那就是作观——观行;这是要去观察诸法的本质,证实诸法的虚妄,或是证得诸法依如来藏心而不生不灭,确实已心得决定而不疑惑了,这就是依于观行而产生的心得决定的定,也是三摩提——三昧。 admin

2020-06-08

  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般若别相智之种智——八识心王一切种之智慧——唯识百法明门,千万法……明门;一切种之智慧修证圆满,则断变易生死而成佛道——佛地真如唯带旧种,成佛后不受熏习,是名一切种智。初地乃至等觉菩萨之一切种智未圆满故,名为道种智;道种智位菩萨唯有下品中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佛地一切 admin

2020-06-08

  三昧有很多种,我们前面已稍微讲了,现在再简略地说一下。二乘人他所亲证的三昧、空、无相、无作三三昧,是因为亲证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全都是无常、缘起性空,所以无我、无我所,十八界我悉皆无相;既然统统无相则无所得,无所得所以心中无愿、无求,无愿无求也就无作,这是声闻的空、无相、无作三昧,或者说是空、无相、无愿三昧,这是二乘圣人所证的三三昧。可是大乘菩萨他要 admin

2020-06-08

  三三昧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来看,在《长阿含》卷10中的开示:云何三法趣向涅槃?谓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虽然有无量的百千三昧,但是三三昧是趣向涅槃解脱,这里面三个非常重要的内涵,因此佛世尊特别要把它标示出来,而施设这个三三昧,目的是让修学者容易掌握重点。......(二乘三三昧)接下来我们就分别来看,大乘法中的这三种三昧:第一个空三昧,这个空 admin

2020-06-08

  三三昧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来看,在《长阿含》卷10中的开示:云何三法趣向涅槃?谓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虽然有无量的百千三昧,但是三三昧是趣向涅槃解脱,这里面三个非常重要的内涵,因此佛世尊特别要把它标示出来,而施设这个三三昧,目的是让修学者容易掌握重点。以上我们大致了解三三昧的定义跟目的之后,我们先来看二乘法中的三三昧:第一个就是二乘法 admin

2020-06-08

  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得见一个东西的时候,他会历了眼识身、眼触身、眼受身、眼想身、眼思身以及眼爱身,这六个身都完成了、都具足了,我们才能够清楚的看到这个东西。同理,为了要让我们听得见,于是中间会有耳识身、耳触身、耳受身、耳想身、耳思身、耳爱身。同理,六个识一直到最后会有意识身、意触身、意受身、意想身、意思身以及意爱身;也就是每一个识祂会历了识、触、受 admin

2020-06-08

  如来藏一词,出自佛,在论中,一义而多名:以识而言,有阿赖耶识(《华严》《楞伽》《瑜伽师地论》)丶异熟识(《大乘本生心地观》《瑜伽师地论》)丶无垢识(《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大方等大集》)丶阿陀那识(《解深密》《瑜伽师地论》)丶藏识(《华严》《大乘本生心地观》丶《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楞伽》)。以心而言,即是一切有情的真心(《 admin

2020-06-08

  佛说此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小乘《杂阿含卷六,第一三六》)略释:......【诸比丘们!色身是常?还是非常呢?答曰:色身是无常,世尊!佛又问:如果是无常的话,是不是苦呢?答曰:无常是苦,世尊!佛说:正是如此。比丘们!如果是无常的话,那就是苦。因为色身无常的苦存在的缘故,所以众生所造一切事业就出现了。因误认色身是我,而被这种错误的见解 admin

2020-06-08

  虽然还没有到初禅,已跟定共戒相应。这是戒,叫做戒学。如果已修到‘理一心’的话,它是属于‘性戒’,不是‘相戒’。一般人受戒时必有戒相受持,如:不可以杀生,不可以邪淫,不可以窃盗,不可妄语,不可喝酒;有戒相。理一心里面我们称之为性戒,叫做‘道共戒’,也就是说已亲见自性弥陀了,这叫理一心。理一心的时候自然不犯 admin

2020-06-08

  虽然还没有到初禅,已跟定共戒相应。这是戒,叫做戒学。如果已修到‘理一心’的话,它是属于‘性戒’,不是‘相戒’。一般人受戒时必有戒相受持,如:不可以杀生,不可以邪淫,不可以窃盗,不可妄语,不可喝酒;有戒相。理一心里面我们称之为性戒,叫做‘道共戒’,也就是说已亲见自性弥陀了,这叫理一心。理一心的时候自然不犯 admin

2020-06-08

  --------《入楞伽(卷二)》<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一>《大乘入楞伽》卷二,佛云:复次大慧!此中一阐提,何故于解脱中不生欲乐?大慧!以舍一切善根故,为无始众生起愿故。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言‘此非随顺契调伏解脱之说’。作是语时,善根悉断,不入涅槃。是故佛子莫谤大乘典,莫谤大乘典所说如来藏法。盖如来藏妙法乃大乘菩萨藏之根本,三世一切 admin

2020-06-08

  所以,千万不要心存侥倖,认为造恶时没有人知道而洋洋自得;因为如来藏已完完整整的记录下来了,是完全无法逃离的。--------《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112集佛教徒相信祈祷的功能吗?>正元老师主讲 admin

2020-06-0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