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永离凡夫性的意思,是说已断除三缚结,永离三恶道——永远都不会再造作使自己沦坠三恶道的事——名为断除异生性。异生性的意思是说,心中的种子仍有使他堕落三恶道成为异生有情的功能,舍寿后或未来世中仍会沦坠于三恶道中,不能永远离开三恶道异生身的缘故。这就是说,由于他心中仍有受生于异类旁生的恶业种子存在,是说他仍然会造作害人、谤法、盗法、 三摩地

2018-07-23

但他是由缘起性空的现观而证解脱果。什么叫缘起性空?就是修十二支缘起,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就是讲此有故彼有,这正是众生轮回生死的原因啊!因为这个无明所以就有心行,有心行所以就必定会有名色——必定会去投胎;因为投胎受生、名色具足,所以就有六识;因为有六识、 三摩地

2018-07-23

是故中说:人间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五欲之贪是欲界中的平常事,眼睛一张开所见的是色尘,耳听是四面八方的声尘,鼻子嗅香,舌头尝味,行、住、坐、卧都在触中。所以,如此难缠的欲界五尘贪染,要怎么降伏呢?弥勒菩萨为我们开示:【若唯有贪行,应于不净缘安住于心,如是名为于相称(chèn)缘安住其心。若唯有瞋行,应于慈愍安住其心。若唯有痴行,应于缘性缘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道的饮食观是什么呢?在《大方广佛华严》佛陀开示:一个具有菩萨种性的人,很自然的就会显现出本具仁慈的心性,会喜好于有智慧、善法的布施。所以菩萨种性的人,如果得到美味的食物,他不会自己一个人独自享受,一定会分享给大家,然后才食用;凡是有接受到任何的物品,也会想着要分享给别人。菩萨在饮食的时候,他会依着这样的心念:我的身体中有八万户虫依于我住,我的 三摩地

2018-07-23

初住位是修布施,你们没有办法做法施,那你就做财物的布施;二住位严持戒法,……乃至六住位熏习般若;那你破参的时候就进入了七住位,七住位之后得要继续修学,锻链功夫,准备眼见佛性;后来你眼见佛性了,就进入第十住位,就是《大般涅槃》中佛所说的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但是从初住位到十住位都还是习种性人。习种性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他的习性还很重,因为他 三摩地

2018-07-23

那有人可能要问,他发的这个愿有没有兑现呢?典上说,有。那时候所有人道的众生,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人道的众生,都成佛。那你说,这因地菩萨的本愿是不是很了不起?因为他让所有的众生乘载他这个般若船,甚至是超越我们现在二转的般若船,直接成就了一切种智的大船,乘载的当时人道中一切的众生,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典上的这个事情是佛说的,没有可怀疑的地方,佛就是这么 三摩地

2018-07-23

沉不住气!这是同修对我的指责!有天,在家里,看到同修又将木板床打的一个个洞似的,已跟同修讲了好多次:不要将皮带放在床上,可以选择放在其他的地方。您若要将皮带放在床上,就轻一点放,这样皮带上的铁片才不会敲打在床板上,使木板上出现一个一个的凹洞。结果同修根本不把我跟他讲的这件事情放在心上。所以有天在清理房间的时候,无意间看到床板上的凹洞越来越多,看到 三摩地

2018-07-23

何等为四?做四种善事,会招致恶果,哪四种呢?一者,为胜他故,读诵典。二者,为利养故,受持禁戒。三者,为他属故,而行布施。四者,为于非想非非想处故,系念思惟。是四善事,得恶果报。第一种,为了胜过别人而读诵典。人家一天念佛一万,我偏偏比他多个三五千,所以可以在道场吹嘘:我啊!一天念佛二万声!以前初学佛时接触某位善知识,听他常说我阅藏三遍!还特别加重 三摩地

2018-07-23

发现到这一点,就开始消除自己内在的取着,无论是对于外我所还是对于内我所的取着都开始松动,于是面对外在的种种事项随缘而行,因内在的坚持已没有。所以修行不能倒果为因,将他人修行过程中内心松动后展现出来的随缘特质认作标准,不考虑自己内在的变化而强行修理自己,这就把本来解脱的功德展现,固化为一个信念,如此就错会了。修行的重点在于渐渐看见,并活出,否则再好 三摩地

2018-07-23

世尊在《长阿含》当中,有开示过十退法,也就是十不善业道,其中意行的部分有贪取、嫉妒、邪见等三种不善业;反过来说,不贪取、不嫉妒、不邪见则是十增法,十善业道中属于意行的三种善业。佛陀在《分别善恶报应》当中也说:嫉妒会让众生得到出生为卑贱种性的恶报;而如果能够远离嫉妒,常常随喜称庆别人应得的名利的话,在未来世就会出生到豪贵家族,享受种种可爱的异熟果 三摩地

2018-07-23

身口意业亦复如是,若言是业住何处者?是业住于过去世中,待时、待器,得受果报;如人服药,于时节,药虽消灭,时到则发,好力好色;身口意业亦复如是,虽复过灭,时到则受。譬如小儿初所学事,虽念念灭,无有住处,然至百年亦不亡失;是过去业亦复如是,虽无住处,时到自受。是故言:非阴作阴受,亦复不得非阴受也。若能了了通达是事,是人则能获无上果。】------《优婆塞戒 三摩地

2018-07-23

没想到佛说:世间最毒的莫过于贪、瞋、痴三毒,我已越过了这三毒的所害,世间已没有任何的毒可以害到我。所以佛陀吃下了那个饭,一点事都没有!这时候那些外道看了,更加的害怕与惊恐,于是纷纷逃窜。那长者非常的忏悔,就在佛陀面前向佛陀忏悔。佛陀就对长者说八解脱、四圣谛的道理,还有六度万行的这些法,长者听了就能够有所体悟而得到不退转的法忍;而长者的儿子月光菩 三摩地

2018-07-23

第一种人,他亲自历了参究的过程,也因此对于恶见的内容会产生具足分别的智慧,他在参究过程当中,也因为不断地碰壁,所以会遇到许多我见的变相,当一一整理清楚以后,就不会再落入我见的变相当中,所以后来当他一旦找到这个真如心的时候,就可以当下承担下来而没有丝毫的怀疑,当他一承担下来,般若实相的智慧就开始出现了;而希望别人为他透露密意的人,当他知道了以后,就 三摩地

2018-07-23

除此之外,还有在修学之后能够与实相相应的无相观,则是更为殊胜的;例如世尊在《大乘本生心地观》当中有开示说:善男子!应当修习无相正观。无相观者,能伏妄想,唯观实性,不见十相;一切诸法,体本空寂,无见无知,是名正观。若有佛子,安住正念,如是观察,长时修习,无相无为,妄想猛风,寂然不动,圣智现观,证理圆成。(《大乘本生心地观》卷4)也就是说,无相观是 三摩地

2018-07-23

此种情境的他,心中满是不知如何改变命运的无奈和遇事不顺的惊慌与无助,我们的心中又会多出一分柔软吧?此时,他已不像刚开始那么让人讨厌了。第三步,练习将对方这个人和他所做的事分开。学佛之后就会明白,既然生而为人,就有作人的福报,就有让人钦佩的品质。谁没有优点呢,如果不被愤怒情绪带跑的话,即使是所谓的坏人,也有可敬之处。起码也要升起一个不小看他人的心。 三摩地

2018-07-23

今天所要谈的是佛为诸比丘说利养灾患缘,这个佛典故事来自于佛在《杂宝藏》卷7所开示有关不贪求利养的部分,内容大致如下:佛在舍卫国时,厌患利养的缘故,躲避到一座名为贪庄严的深林中,林中有一寺庙,住持是一位名叫那弋迦的阿罗汉。佛到贪庄严深林以后,消息不久便传开了;当天的中午,有许多人带著衣物前来供养佛陀,人数之多,竟占满了整个深林。佛说:我不需要任何利 三摩地

2018-07-23

】(《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10)二祖的意思就是说,他那时候为了跟达摩祖师求道,他就想著说,古人他为了求道,他敲骨头让髓出来,刺血为墨这样子,甚至像释迦牟尼佛,曾把头发铺在地上,让佛陀走过去,也为了求道投崖饲虎,古德都这个样子了,我现在色身好好的,那我更应该要好好地求法。所以他为了跟达摩祖师求法,在那一年的十二月,正是冬天大雪的时候,他站在楼梯,跪 三摩地

2018-07-23

《杂譬喻》卷1,它说到了:【道俗相反,自然之数。道之所乐,俗之所恶。俗之所珍,道之所贱。】换句话说:修道之人,就是修菩萨道,乃至修小乘声闻道、阿罗汉道;这些修行人,出家也好、在家也好,他必定跟世俗人,流转于三界六道,还沉迷于五光十色,还贪求追逐于财色名食睡,这样的世俗人,必定它两者是相反的。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这是法尔如是,相反的道理,一定相反。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佛陀就跟他们说:“如来教授你们戒律,教授你们十二分教,这些法都有说;但是我没有教你们要互相比看谁学得比较多、谁听得比较胜妙啊!我有这样教吗?”这两位比丘说:“没有啊!世尊!”佛陀又说:“你们难道不知道,如来教授的这些典、这些偈颂,都是要你们能够调伏自己的身心,要止息自己的烦恼,让你们自己能够赶快趣向自证涅槃吗?” 三摩地

2018-07-23

而且要先想一想,等到别人都已没有要讲的时候,然后把它讲出来,就可以接续这样的话题,让别人能够受到利益。因为自己过审慎的思惟。然后在结尾的过程中,还要讲说这是个人一点小小的建议,提供大家来作为参考;不要说,就是以自己的意识心,很自负的说种种不合这个场合的话。那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末那就会听到,自己的末那就会了解,它就会慢慢改,因为实际上你说这些话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