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这个部分呢,我们来引用《法华》的一段,来为大家说明。《法华》中佛有说:说有人听闻了真实善知识演说《法华》,因为是如实的演说《法华》,不是依文解义,也不是误解曲解,是如实的演说《法华》;听闻了以后非常的欢喜,之后他要转教别人,说给别人听;那别人听了以后呢,也非常的随喜,然后要转说给别人听,这样的辗转转说,到第五十个人;那么这第五十个人这样辗 三摩地

2018-07-23

-----平实导师《金刚宗通》〈善现启请分〉第二(原标题:发菩提心主要就是发四宏誓愿) 三摩地

2018-07-23

在宗通部分,当菩萨明心了成为七住满心的菩萨,仍然需要佛菩萨及善知识的摄受,否则还是会退失菩提心,因此,佛在《菩萨璎珞本业》曾开示:【佛子!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不名习种性人。】(《菩萨璎珞本业》卷一)中开示,净目天子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有人说,众生一定都已有菩提心的种性,那又为什么可以说菩提心有三种的发心呢?那就不应该说菩提心的发心会有三种啊!正因为菩提心的体性,不能说众生一定有,所以有人发心时成为下品菩提心,有人成为中品,有人成为上品。如果是众生本来都一定有菩提心,应该是三品都具足,或者一定是三品都无。这三种菩提心,众生发心以后也不一定就永远不再改变;所以说,众生发了菩提 三摩地

2018-07-23

第二个原因是为了胜过一切二乘的果报,有的人不是为了胜过人天的果报而发心的,他是已了知大乘菩提果最殊胜,不愿修习二乘法,专为了胜过二乘法的果报而发起大乘菩提心。二乘的果报为什么不是最殊胜的?因为它只能让众生证得解脱果,无法了知法界的实相,无法发起般若智慧,更不能使人具足一切种智,故无法成佛,所以不是最殊胜的法果。所以二乘圣人所得的果报只是解脱果,这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璎珞本业》也是这么说的:在六住位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正观现前——只有证得如来藏者才有办法使般若正观现前——就进入七住位不退中;但是有个附带条件——佛说法时常常有附带条件——佛说因为善知识所护念摄受的缘故,所以进入第七住而得位不退;如果没有善知识摄受护念,很快就会退失了;就像是往劫的王子舍利弗、天子法才一 三摩地

2018-07-23

佛在这里说:“有的众生是因为信受、奉行外道所说的法义之后,发觉外道的典所说的法义,在道理上和事实上是颠倒的,是讲不通的,所以才发起成佛之心,想要让大家都能住在如理作意的正知见中。”在理论与实际上都讲不通的情形有很多啊!譬如《旧约圣》记载:上帝在六千多年前以七天时间创造世界,在物理学上的世界成就次第检查就已颠倒了!其余的造人…&h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不执着色身,你就可以超越劫浊,因为你自己已确定可以随时随地舍身了。下定这个决心以后,就不必像外道们说:我要固形存想、练精化气。辛苦的内丹、外丹,想要让色身永远不坏,那是妄想。就算色身真的可以永远不坏,最多能维持多久呢?最多就只是一个住劫嘛!可是当住劫过完了,接下去是坏劫,连大地都烧熔了,他的色身还能存在吗?当然不可能嘛!这就表示说,他没有超过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学佛,当然是要作菩萨,菩萨五十二阶位,大部分的人在于初信到这十信位之间,以娑婆世界如此浊恶难当,应当发心让一切众生得闻阿弥陀佛的名号,让佛陀的度生誓愿可以方便成就,令一切信位菩萨可以在此无穷止尽的轮回岁月里面得到歇息!而我们又既然有缘接触到佛陀殊胜的大乘法义,就要确立行门阶位,应当以信位为首要,当对三宝有绝对的信受以后,善知识的话就会听进去,这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他们熏习佛菩提不久,刚发心时又只学到声闻菩提的解脱道,而且是被印顺以错误的声闻菩提说成的佛菩提熏习成功了,所以还没有菩萨性的发起;你若一开始就对他说很胜妙的大乘佛菩提法,特别是在你说到已明心开悟之时,他们就一定会生起烦恼。所以,要过很多世很多劫,而且是正确的熏习了大乘佛法,才能真正的具足菩萨性,那时说到明心开悟时,就不会再排斥了。菩萨性是何 三摩地

2018-07-23

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般若别相智之种智——八识心王一切种之智慧——唯识百法明门,千万法……明门;一切种之智慧修证,则断变易生死而成佛道——佛地真如唯带旧种,成佛后不受熏习,是名一切种智。初地乃至等觉菩萨之一切种智未故,名为道种智;道种智位菩萨唯有下品中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佛地一切种智具足 三摩地

2018-07-23

古译以菩提译作道心;因我国素来尚道,所谓君子之道,夫子之道,且老氏五千言美为道德,道士尊之为道祖,故借译曰道。而萨埵则译众生。合称大道心众生,亦未得真实的意义。玄奘法师翻译老氏道德流通于西域的时候,曾论过梵音之道,是末底而非菩提。乙、显正从正义言:唐代诸大译家译菩提为觉,萨埵为有情。有情、总指一切有意志、思想、情虑的生命之类,如发起了上求佛觉 三摩地

2018-07-23

所谓「菩提」依《大宝积》卷27解释为:「觉无我、无有众生、无命、无人,丈夫体性是名菩提」,就字面上解释,是觉悟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也没有众生存在,也没有生命,也没有人,这个称之为丈夫体性,这就叫「菩提」。实际上「菩提」真实的意思是「觉」,觉的本体称为「如来藏」,又称「阿赖耶识」,这「如来藏」、「真如」、「菩提」、「涅盘」或「阿赖耶识」,祂没有形象 三摩地

2018-07-23

个人的生死,那是小事啦!而且我们个个都是不死金刚,杀掉了还会有下一辈子再来护法,他们总是杀不完的,对不对?(大众回答:对!)既然是这样子,那又怕什么?被杀掉了以后,搞不好还像里面讲的往生到某佛世界里去,还当第一把交椅呢!所以大家要不惜身命的护法,这是成就佛菩提果的另一个基础。第三要能修行忍辱,不要因为度众生时,常常遭遇众生反咬一口、欺师灭祖等等恶行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云:〖“善男子!有诸众生受行外道,不乐外典颠倒说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住寂静处,内善因缘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观生死过,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恶闻恶,发菩提心。或有众生深知自身贪欲瞋恚愚痴悭嫉,为诃责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诸外道五通神仙,发菩提心。或有众生欲知世间有边、无边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闻如来不思议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生怜 三摩地

2018-07-23

第二个原因是为了胜过一切二乘的果报,有的人不是为了胜过人天的果报而发心的,他是已了知大乘菩提果最殊胜,不愿修习二乘法,专为了胜过二乘法的果报而发起大乘菩提心。二乘的果报为什么不是最殊胜的?因为它只能让众生证得解脱果,无法了知法界的实相,无法发起般若智慧,更不能使人具足一切种智,故无法成佛,所以不是最殊胜的法果。所以二乘圣人所得的果报只是解脱果,这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以气质长相来评断学佛的成绩,又是如何呢?所有的学佛人尽知,福德的来源是修习善净业,然而在《华严》中,佛却明确地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谓魔业。”这表示,同样是福德,有没有以菩提心作为核心,那是天差地别的。由于气质之类的福德乃是世间法所摄,佛道的修证乃是福慧兼具,若不知、不问、不管,或忘却菩提心的前提与内涵,只是专顾履行善业的 三摩地

2018-07-23

兹引述《华严》卷十四记载:无量无数劫,菩提心难得,若能一心求,究竟无上道。设于念念中,供养无数佛,不知是方便,彼犹非供养。若闻如是法,诸佛从此生,无量劫受苦,决定求菩提。这是说明欲求菩提心现前,非常之难。要无数劫,无三心二意、不散乱心、真发一心去求,最后一定可以究竟无上道。所谓无上道即菩提。菩提---这个不是东西的东西,又称之为真如、智慧。从初发 三摩地

2018-07-23

兹引述《华严》卷十四记载:无量无数劫,菩提心难得,若能一心求,究竟无上道。设于念念中,供养无数佛,不知是方便,彼犹非供养。若闻如是法,诸佛从此生,无量劫受苦,决定求菩提。这是说明欲求菩提心现前,非常之难。要无数劫,无三心二意、不散乱心、真发一心去求,最后一定可以究竟无上道。所谓无上道即菩提。菩提---这个不是东西的东西,又称之为真如、智慧。从初发 三摩地

2018-07-23

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