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然而密教行者无法证得此一切有情的真心,所以忽视能生前六识的识大,故意执取识阴六识尤其是意识,将意识的了别性当作弥勒菩萨摩诃萨所说的识大;由于误解大乘经典的内涵,导致《大日经》所说的主旨完全不正确、完全走偏了,与释迦世尊所说的真心离见闻觉知背道而驰,乃至影响到后来瑜伽密教的金刚乘、无上瑜伽密教,统统落入一念不生的意识心而不知,然而释迦世尊在经典都说一 | admin 2020-06-08 |
|
也就是说,菩萨刚开始修学佛法,对佛法没有任何正知见,因此要从经典开示以及真善知识教导开示才能对佛法有了正确的认识,因此愿意跟随经典以及真善知识修学佛法,修学佛开示的第一义谛法与次法。法就是指明心见性,譬如明心是找到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见性是以肉眼看见身心及山河大地虚妄,祂不是见闻觉知,但不离见闻觉知等等。次法就是明心见性所必须具备的法,譬如要有参 | admin 2020-06-08 |
|
因此,我们在经典上常常看到,诸佛都劝诸菩萨能够回向无上正等菩提,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回向一切智智,回向诸佛净土。所以,菩萨在广行回向的时候,应当以利益众生趣向佛道,以及利益自己能够在佛道上面的成就为主,一切以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回向成佛为主,这样的才能圆满成就无倒回向的功德。--------《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17集略谈佛教回向的实践?>正伟法师&nbs | admin 2020-06-08 |
|
假使在坏劫到来时,因为信受净土经典的开示,念佛七天后自己提前断命,也可以往生去极乐世界,那不就超越劫浊了吗?是超越了!不然的话,发愿往生去琉璃光如来的世界,那也是超越劫浊啊!再不然,往生去色究竟天也可以啊!这不就超越劫浊了吗?所以,众生不能超越劫浊、被劫所限制的原因,都是因为坚固妄想;对于色身存有坚固的虚妄想,认为色身是我,所以存想固形的结果,就被 | admin 2020-06-08 |
|
一神教亦有经典说戒,譬如十诫。各类外道邪戒极多,各有立论根本,故有牛戒、狗戒、鸡戒、水戒、火戒、常蹲不坐戒、常立不卧戒、狗吠之家不乞食戒、有蝇之家不乞食戒、常举手戒、食自落果戒……难以尽述。凡此正邪诸戒,皆因众生根性差别而异其戒;率多取相为戒、非戒取戒乃至取于邪戒者。于佛法中亦有诸戒不同,因于众生根性差别及修道过程有异而有差别。取相戒者 | admin 2020-06-08 |
|
[5](打坐是目前一些团体灵修、禅修的常见方式,然而)意识觉知心,不论有念抑或离念无念,不论是粗心,或是细心都是有生有灭之法,是三乘圣教一切经典、论典中都如是说的。[2]所以唯识经典中说意识是审而不恒。一切误计意识心为常者,皆是佛门中之常见外道,皆是凡夫之属,不因身现出家相、在家相而有不同。[5]意识有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意识的能知之性,包含警觉 | admin 2020-06-08 |
|
而佛是十度波罗蜜,究竟圆满清净,所以在经典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佛陀示现的清净庄严,祂有国土的庄严、有自身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的庄严,也有眷属等觉、妙觉,无量大菩萨随行护持的庄严;这都是因为佛陀在累劫修行时,都以清净无染的福德与智慧来为六度乃至十度的修集,所以能够得到福德与智慧无量相好的庄严。所以,我们在看到佛陀有这样的庄严,我们应该都会起欢喜心 | admin 2020-06-08 |
|
也就是说,菩萨刚开始修学佛法,对佛法没有任何正知见,因此要从经典开示以及真善知识教导开示才能对佛法有了正确的认识,因此愿意跟随经典以及真善知识修学佛法,修学佛开示的第一义谛法与次法。法就是指明心见性,譬如明心是找到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见性是以肉眼看见身心及山河大地虚妄,祂不是见闻觉知,但不离见闻觉知等等。次法就是明心见性所必须具备的法,譬如要有参 | admin 2020-06-08 |
|
而这个真如与佛性的智慧又把它分成二部分来说:一、在总相与别相上说二转法轮的般若空,般若空是讲「真心空性」,不是讲「蕴处界空相」;二、到了三转法轮的时候,再从别相上来说明一切种智,也就是唯识的百法、千法、万亿法明门,就是如来藏系的经典,这是三转法轮所说的法。修学三转法轮的法,能使你从破参明心七住位进入到初地,在一生当中完成;这个是函盖二乘法的解脱道在 | admin 2020-06-08 |
|
至于胜义僧,如经典中说:【云何名胜义僧?谓佛世尊;若诸菩萨摩诃萨众,其德尊高,于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独胜觉;若阿罗汉、若不还、若一来、若预流,如是七种补特伽罗,胜义僧摄。若诸有情带在家相,不剃须发,不着袈裟,虽不得受一切出家别解脱戒,一切羯磨、布萨、自恣,悉皆遮遣,而有圣法得圣果故,胜义僧摄,是名胜义僧。】(《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5)这意思是说:诸 | admin 2020-06-08 |
|
破参而获得总相智了,再来修学般若系列的一切经典,这个就是般若的别相智。般若系列的经典就是由种种的方向,由各种的层面,来为证悟的菩萨们宣说真实心的自体性,以及祂所出生的七转识和色法、无为法……等等的体性,这个叫做别相智。《心经密意》当你找到了另一个本来就无分别的心,找到另一个本来就存在的无分别心,因此而使得原来有分别的觉知心中,产生了知晓 | admin 2020-06-08 |
|
破参而获得总相智了,再来修学般若系列的一切经典,这个就是般若的别相智。般若系列的经典就是由种种的方向,由各种的层面,来为证悟的菩萨们宣说真实心的自体性,以及祂所出生的七转识和色法、无为法……等等的体性,这个叫做别相智。《心经密意》学人经过禅宗的证悟之后,接下来要修学般若诸经的别相智;般若系列的经典,主要的有《大品摩诃般若、小品摩诃般若、 | admin 2020-06-08 |
|
般若经里面又有什么说法呢?般若经典里又说祂叫做无心相心,祂没有众生心的心相,众生所知的心的法相是怎么样的呢?是常常会有喜欢、讨厌、追求、丢弃的心行的心啦!所以就会舍垢而取净,一向都在取舍贪厌两边;但是第八识的祂,却是从来不取不舍的,从来不管净垢的。当你正在取舍贪厌的时候,那都是你的七识心的心行。然后祂就因为你的思量作主,所以就配合你而随缘应物、而做 | admin 2020-06-08 |
|
若得见道,虽现在家相,亦名菩萨,亦名为僧,合名菩萨僧,此乃大乘经典所说,已证大乘胜义故。然大乘胜义菩萨僧,不论出家在家之人,俱极难得;偶尔出现人间,其数非众,不易值遇承事,何况具得其意?若是宗说俱通之胜义菩萨僧,更难值遇,福薄之人往往交臂失之,不能信受;此谓胜义菩萨僧所说般若种智深妙,福薄之人若闻所未闻法,心生惊惧,往往舍之而去。复次,宗说俱通之菩 | admin 2020-06-08 |
|
经典上语业有四种——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妄语就是虚伪不实的谎话,绮语就是轻佻的话、有挑逗性的话;两舌是挑拨离间,破坏他人感情或从中谋取利益的假话;恶口是粗暴鄙俗或尖酸、刻薄、恶毒的骂人话。修道的人,应该远离以上的四种口业,以诚实语、质直语、柔软语、温润语、和诤语,对待他人,以启发他人的向道之心。正业:是指正当的,如法的行为,这是针对三 | admin 2020-06-08 |
|
所以,念三宝可以让你得智慧,就算是那个师父没有解脱智,没有般若智,至少依照经典来依文解义为你宣讲,回家时心中也会清净一点,也会比较有智慧一点;比较不会像以前跟众生斤斤计较、自寻烦恼,所以还是有一些世间智慧来庄严你。所以忆念三宝也是会有智慧生起而庄严自己。如果念戒、念施、念天,那就是福德的庄严。念戒,是常常忆念自己于戒法上有无缺犯?如果有缺犯就赶快改 | admin 2020-06-08 |
|
佛地的解脱色,其实并不是在大乘法中才说的,其实是在原始佛法阿含部的经典里面早就讲过了。在《杂阿含部央掘魔罗经》卷二里面,有这么一段经文说:虚空色(佛地的自性法身)是佛,非色是二乘(二乘以灭除五阴色身而入涅槃作为解脱);解脱色(庄严圆满报身)是佛,非色是二乘;……如来真解脱,不空亦如是;出离一切过,故说解脱空。如来实不空,离一切烦恼(离见 | admin 2020-06-08 |
|
再来是见取见,就是认为自己的看法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也不管自己的看法能不能通过理则乃至经典圣教的考验,纵使别人的说法是合理有根据的,他也不管,都一概加以贬抑,认为自己的看法永远是胜过别人的。另外就是戒禁取见,是由于错误的邪见而去施设一种戒法或一种禁制,说不可以怎样、不可以怎样,这叫作戒禁取见。这五利使中最根本的一个结使就是我见、身见,把苦乐舍受当 | admin 2020-06-08 |
|
法有没有错误?引据三乘经典来印证,自己就可以很清楚了。我们要说的是:证悟了也只是发起见地的菩萨,他的般若见地还没有通达,离通达位的初地还远著;解脱果上的证量也还没有到达薄地(二果)、离地(三果)的境界;道种智也还没有发起,所以还在习种性位,要到通达位的初地境界,还有一段很长的过程要修。-----平实导师《明心与初地》续讲 | admin 2020-06-08 |
|
因此,经典在这里的开示是说:就是因为众生的心有种种、种种的不同,因此佛菩萨施设众生的解脱分的取证,而有不同的方便;因此而有惠施、持戒以及多闻这三个方便法的条件。惠施主要就是可以帮助断贪,持戒就是帮助断瞋,多闻就是帮助断痴。这是三个取证解脱分的方便法。--------《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一》<第026集实证解脱分的关键>白正伟老师所谓的无色界,是指此界众生舍弃了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