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那就要去阅读了义的经典。要体究念佛,先要知道个大概。什么叫自性弥陀?如果不了解什么叫自性弥陀,就会著相,在相里面要找自性弥陀,找不到。因为自性弥陀叫做真如佛性,真如佛性虽然不离一切相,但是一切相不是真如佛性,无相而不离相,是空而又是有;空即是有,有即是空。不见之前空是空,有是有;不见的人,空不是那个真如的空,叫做顽空。所以要先知解第一义。什么是第一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第一节:观像念佛法门之经典原文节录正修行的第二个单元,我们讲「观像念佛」。这观像念佛法门是从《大宝积经》卷八十九里面节录出来。现在念一段原文,让大家了解。《尔时,有一比丘于白迭上画如来像,众彩庄严,悉皆具足,持至大精进菩萨所。大精进菩萨见此画像,心大欢喜。作如是言:「如来形象妙好乃尔,况复如来正偏知身,愿我来世得成如是妙色之身。」尔时,大精进菩萨白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把眼、耳、鼻、舌、身、意放下,纯粹用我们的第七识来想,想成之后再用意识来观察所想是否符合经典?这样才能够成就。第九观开始都是念佛三昧。因为在第九观之前虽然有观想,但不是观佛,亦不见十方一切诸佛,所以不叫念佛三昧,叫作观想的三昧。至于第二观之前(第一观和第二观)它不叫三昧,因为动中不能分明。第三观开始动中也可以观想清楚,所以第三观开始才叫作三昧。所以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其实是同一部经,但是唐三藏所翻译的经典有个特色,他翻译经典时特别注重“信”与“达”,而忠实地传译佛经原典的意旨。这一部经里面说:“若有净信诸善男子、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注意:这里面讲到不可思议的功德,不可思议的名号和不可思议的极乐世界功德庄严三种。接下来又说:&ldquo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第四目修学无相念佛法门应知学无相念佛的人,得要先除慢心,一般参禅人或打坐修定的人,大多轻视念佛法门,总以为参禅或研究经典或打坐修定才是最殊胜。因此不肯学念佛法门,这样的人就不可能修学无相念佛。此外,还要消除疑心;有的人听到无相念佛就满心欢喜,甚至掉下眼泪,无论如何要学会这个法门。有的人听到无相念佛四个字就起烦恼,心里起疑心,认为这个法门一定不是佛法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由此可见,净土经典亦说到理---般若的部份,根性好的人由这段就知道,念佛的人应当要层层升进、次第前进,不应老是停留在初入手的方便法门之中。有人也许会说:“祖师们不是讲‘一句佛号概括事理’?为什么教我们不要停留在持名里面?”我们应当知道什么是事与理?事即事修,指的是念佛的各种方便权巧法门;理即般若。般若即是智慧,般若智慧也就是自性弥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既然要去体究真如佛性,就应先了解色、受、想、行、识为什么空?为什么是虚幻?了解之后再来体究如何才是永恒的、究竟不灭的、真实的我?因此,先要研读根本的教典,了解五蕴和世界虚幻无常的道理,了解以后,再来研读大乘了义经典,譬如《大般若经》。如果《大般若经》600卷没时间读,可读《金刚经、心经》以及《维摩诘居士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阿含部里面的《央掘摩罗经》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一段就是说,一般人误会经典里所说思惟的意旨,以为思惟就是用语言文字在分析,有条有理的整理。经中讲的思惟有的是这样,但是举凡体究念佛或是参禅所说的思惟是指在定中的思惟。以一种心识散乱状态下所分析思惟来的东西,无法得到体验和正受,所以世尊开示我们:正定才是真实的道,邪定就落于一念不生里去追求各种境界。正定指的是定力,不是进入定境去享受定境里的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现在我们就以念佛圆通章所属经典的全名(经名),配合这一部经的大意来说明,就能够很容易了解亲证实相念佛境界的人的一些见地。念佛圆通法门,源出于密教部《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现在先就经名分析如下:一、“大”:一切有情众生的心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就是大。因为过去无量无边,未来无量无边;而现在的心性也是无量无边,所以竖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深入第一义经典。*修除性障及随分修学禅定。*修证十行位阳焰观。第三阶段*学一切种智真实正理--楞伽经、解深密经、成唯识论……。*参究末后句。*解悟末后句。*透牢关--亲自体验所悟末后句境界,亲见实相,无得无失。*救护一切众生回向正道。护持了义。修证十回向位如梦观。*发十无尽愿,修习百法明门,亲证犹如镜像现观。*修除五盖,发起禅定。持一切善法戒。亲证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此经乃是修定学禅者必读经典,简称“楞严经”。经中二十五位菩萨各述自己的修行方法,其后由文殊师利菩萨评论,认为对于此世界众生而言,观世音菩萨之耳根圆通法门最为殊胜。唯时至今日,去圣日远,而社会型态亦逐渐转变为繁忙多事的生活方式,再要寻求以前农业社会的那种安闲清静生活似难可得。是故现代人若修耳根圆通法门,每日最多亦不过一至二小时而已。除非善修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并于日常生活中及修学佛法、阅读经典、及解脱境界,得到许多功德受用。此即禅净双修,由念佛而入理。此德受用,说之不尽,已非本书所欲叙述之范围。仅此略示,欲冀行者欣求之心尔。此时便知道信禅师为何说道:“常忆念佛,攀缘不起,则眠然无相、平等不二。入此位中,忆佛心谢、更不须徵,即看此等心,既是如来真实法性之身,亦名,亦名佛性,亦名诸法实性实际,亦名净土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现在我们就以念佛圆通章所属经典的全名(经名),配合这一部经的大意来说明,就能够很容易了解亲证实相念佛境界的人的一些见地。念佛圆通法门,源出于密教部《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现在先就经名分析如下:一、“大”:一切有情众生的心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就是大。因为过去无量无边,未来无量无边;而现在的心性也是无量无边,所以竖 | admin 2018-07-20 |
![]() |
到这个时候来讲一切了义的经典,他很清楚的知道这一些经典所讲的,都是我自己内心里面的事情。如果有机会为有缘人讲了义、实义,他有时候讲性空相有,有时候又讲性有相空,虽然颠三倒四翻来覆去随意而说,但是他所说的,都是从自心里面流露而出,完全符合了义的经典所讲的意旨。他不是依经解经,也不是依文解义,而只是把他心中所知道的、所亲证的境界,来说明而已。如果这个人 | admin 2018-07-20 |
![]() |
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 | admin 2018-07-20 |
![]() |
从很多佛教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佛陀有许多地方教诫们要孝养父母。像《增壹阿含经》卷十一有一段这样子记载:【世尊告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云何为二?所谓父、母也。若复,比丘!有人以父着左肩上,以母着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饭食、床蓐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于屎溺,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修多罗:修多罗就是经典,为什么说是的修多罗呢?代表说对于法界里面的这个道理,在经典里面说的非常。我们世间法我们看的很多,也学了很多,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乃至读到研究所、读到博士,可是我们所学的东西归纳起来就是生灭的,从头到尾学的都是生灭,我们所学的任何一个事情,从在学校里面学到的东西统统都是生灭的法。生灭的法是不是呢?生灭的法显然不是:因为现在的科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有了仰信就会自动去亲近佛法,进而由读诵一些经典和听闻佛法,而认识佛教的根本教理。譬如因缘果报、真如佛性。也知道念佛法门不只是持名念佛,尚有观想、观像、系念思维、无相、体究、实相等念佛方法。并确信这种法门能帮助众生到达解脱的境界,这就是「解信」。进入解信阶段后,就会老实的一步一步修行上来,有一天到达果地无相念佛境界,知道什么是自性弥陀,并且亲证和感觉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也就是说:我们对于释迦牟尼佛,我们要相信祂的所说,而且我们在这个经典里面,佛陀并不是在一部经里面来说西方极乐世界。净土五经它是属于这个宝积部的,在这个《宝积经》里面还有一段祂说:他方佛国所有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号,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无量寿国者,随愿皆生,得不退转。----《大宝积经》卷十八。也就是说,佛陀除了在净土五经之外,还有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修多罗:修多罗就是经典,为什么说是的修多罗呢?代表说对于法界里面的这个道理,在经典里面说的非常。我们世间法我们看的很多,也学了很多,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乃至读到研究所、读到博士,可是我们所学的东西归纳起来就是生灭的,从头到尾学的都是生灭,我们所学的任何一个事情,从在学校里面学到的东西统统都是生灭的法。生灭的法是不是呢?生灭的法显然不是:因为现在的科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