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如佛教根本经典《华严经》(八十卷本)卷十九载,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佛教所说之能造三界的心、识不是一般人所感受到的那个有见闻觉知、能思考、能作主的心——意识、末那识,而是本心根本识—& 三摩地

2018-07-21

综合上面所说,作个结论如下:密教行者误会大乘经典所说,认为识大有了别性,也就是他们所认知的真心有了别性,所以才要保持这个真心,时时觉醒著可以作种种分别,因此落入一念不生而了了常知的离念灵知当中,以证得此一念不生了了常知的意识心,而说已证得涅槃乃至成佛。然而这样的说法,完全迥异于释迦世尊开示真心离见闻觉知,不在六尘分别,与释迦世尊所说的法完全背道而驰 三摩地

2018-07-21

既然在阿含部的《央掘魔罗经》里面说如来藏是持身识,可是第三转法轮的经典也都说:持身识就是阿陀那识,也就是阿赖耶识;由这一点就可以证明: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阿含经、华严经》里面也都说:持身识就是如来藏。现在请大家看,阿含部《央掘魔罗经》卷第四:【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因如来藏故,诸佛不食肉耶?」佛言:「如是,一切众生无始生死、生生轮转,无非父母兄 三摩地

2018-07-21

1、误会的一切法空(1)一切法之内涵在《阿含》诸经里所说的一切法是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三界生灭法,而在大乘经典里对一切法的定义又有所不同,譬如《央掘魔罗经》卷四,佛言:谓如来藏义若自性清净意,是如来藏胜一切法,一切法是如来藏。故佛经中的名词概念在不同的里有不同的内涵,一切法(诸法、万法)有时候既包含三界一切法,也包含出三界之法身(第八识如来藏), 三摩地

2018-07-21

1、误会的一切法空(1)一切法之内涵在《阿含》诸经里所说的一切法是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三界生灭法,而在大乘经典里对一切法的定义又有所不同,譬如《央掘魔罗经》卷四,佛言:谓如来藏义若自性清净意,是如来藏胜一切法,一切法是如来藏。故佛经中的名词概念在不同的里有不同的内涵,一切法(诸法、万法)有时候既包含三界一切法,也包含出三界之法身(第八识如来藏), 三摩地

2018-07-21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弥勒菩萨言:如有一类、闻说难解大乘相应、空性相应、未极显了密意趣义甚深经典(佛二转法轮所说空经),不能如实解所说义,起不如理虚妄分别。由不巧便所引寻思,起如是见,立如是论:‘一切唯假’是为真实,若作是观(一切法唯假)名为正观。彼于虚假所依处所实有——唯事拨为非有,是则一切虚假皆无,何当得有一切唯假、是为真 三摩地

2018-07-21

第八识种种异名皆依其所具有之不同的功能作用而立,若不理解这些名称的内涵,就无法读懂经典,更无法融通经典,甚或以为佛经自相矛盾。以下略举例说明第八识异名之内涵。一、阿赖耶识通常所言的第八识是指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的体性。所谓能藏,是指阿赖耶识心体能积藏法种。所藏是指第八识所含藏的种子,所藏的种子分为本有种子与后熏种子,本有种子就是 三摩地

2018-07-21

】十二丶证得阿赖耶识已,得通禅宗诸祖之见道功德,能通禅宗诸祖开悟公案,唯除较深之重关与牢关公案:证得阿赖耶识已,若不退转者,亦得二乘见道所能获得之功德,谓断三缚结;亦通般若系经典所说密意,亦通唯识系经典所说内涵而可以懂得唯识系经典之局部,因此而可渐渐进修唯识系经典所说一切种智增上慧学之全部。由是诸理,故说证得阿赖耶识者,即是真见道者;既然从理证上及 三摩地

2018-07-21

而极多的大乘经典中,也同样处处说到有阿赖耶识,只是有时说阿赖耶,有时说阿陀那,有时说真如,有时说如来藏,有时说自性清净心,有时说异熟心,有时说为识,有时说为成佛之性,有时则说为种子识,有时又假名为我,有时也说为界,乃至所知依、无垢识、法身等等;无量无数的名称,都是在说这个第八阿赖耶识。般若诸经更以种种的别相智,来宣说阿赖耶识的中道实相,特别是《大般 三摩地

2018-07-21

比如说淫欲,我们曾说过,经典里面也这么讲过——要证验你现在所证的境界。那么让你到那个境界里面去;比如说断淫欲,让你处在淫欲境界之中,故意叫你去看小电影,看了之后有无起喜乐——想要去做那件事的欲望?有没有?如果无,那是真的断了;但是还有余习存在。那么这个余习不必明说,结过婚的人都知道,我就不再详谈了。那么断瞋恚是什么?在贪欲先断之 admin

2018-07-21

法有没有错误?引据三乘经典来印证,自己就可以很清楚了。我们要说的是:证悟了也只是发起见地的菩萨,他的般若见地还没有通达,离通达位的初地还远着;解脱果上的证量也还没有到达薄地(二果)、离地(三果)的境界;道种智也还没有发起,所以还在习种性位,要到通达位的初地境界,还有一段很长的过程要修。-----平实导师《明心与初地》续讲(原标题:三贤位之十住) admin

2018-07-21

因此善知识需要藉由广作法义的申论,以及对经典作解释写作成书;通过书籍的流通,让有心想要修学佛法的人,或者想要知道什么是真实佛法的人,或者想要知道在修学佛法中菩萨所应该修学的内容是什么?所应该实证的内容是什么?都能够因为接触到善知识写的书籍而能够经由阅读思惟,乃至能够拣择机会来熏习正法,进入佛法真实修证之门!所以在布施中以法布施最重要。初住菩萨经由财 admin

2018-07-21

学人在如是不断地熏习般若正义以后,又断除了我见,有的人便继续地阅读般若经典中,比较深细的部分,有的人则开启唯识经典,想要会通二三转法轮的大乘实义,慢慢地,想要寻找这个真心,自己问自己,那这个真心到底在何处呢?虽然不刻意行使参禅的方便,但是在平时,就有如是的困惑,只是这困惑可能不日日时中生起,所以虽然没有按照后来祖师的教门,实际上也是进入了参禅,但因 admin

2018-07-21

那么,禅究竟应如何修行呢?简单讲,悟前参禅明心,主要包括两部分:1、前方便(闻法阅经建立知见;闻时记忆闻后思惟;培植福德广结善缘;受持佛戒,发菩提心;减除世间五欲之贪着;忏悔业障,深信因果;消除慢心;发大愿心);2、正修行(谨慎选择教禅的善知识;正修功夫——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思惟观之功夫;深解第一义经典;学习参究话头与公案的方法;学习禅 admin

2018-07-21

于往昔学佛的过程中,在证果方面有一个疑问,一直无法解开:“为什么有些经典说:明心开悟只有别教七住,可是《十地经》却说明心开悟是初地,这其间的差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落差?是不是佛讲错了?有一些人来到这里,不肯用功做功夫及参究修行,只是用意识思维、并且四处探问答案;又私下约定:“谁先参究出来,就得公开讲出内容!”那么这样等 admin

2018-07-21

这有经典为依据,《中阿含经》曾开示:“缘眼色生识,生识已,说眼识。如是耳、鼻、舌、身……”(《中阿含经》卷五十四)解释如下:眼根、色尘相接触,出生了一个识,这个识叫作眼识,同样的道理,其他的四根、四尘相接触,出生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由此可知:前五识是五根、五尘相接触而出生的法,是被生的法,本身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因此, admin

2018-07-21

或许有人会继续提出质疑:“你有什么证据证明,从来只有顿悟与渐修,没有所谓的顿悟与渐悟?”既然是这样子,后学就举经典与禅宗证悟祖师为例来说明。首先,以经典为例来说明。大家都知道,菩萨有五十二个阶位,那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位就是十种长养对佛开示产生信心的阶位。于圆满后,转入十住位,开始修菩萨的六度万行,也就是开 admin

2018-07-21

但我们认为这样的说法有所偏颇,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但有经典的依据来作不同的说法,要将禅与净土的法门作一个融合。我们今天便以禅作为娑婆世界修行法门的代表,以求生极乐来代表净土,而说禅与净土的简择。随后要谈到关于速行道与缓行道、易行道与难行道的简择。1、禅以在娑婆世界求悟作为代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有百亿四天下,百亿四天王天,百亿切利天,乃至百亿色究竟天。 admin

2018-07-21

”佛菩提道的修证,开始于六度万行的熏习,也就是必须于外门广修六度万行,以修集大乘见道所需的福德资粮;然后再经过四加行的断我见,双证能取所取皆空以后;才能进一步证得第八识如来藏,也才能明了一切有情本具的实相心,然后才能渐次通达般若总相智;当般若总相智通达以后,必须继续进修般若别相智,也就是要阅读般若系列的经典,才能渐次通达般若别相智;同时必须再 admin

2018-07-21

至于大乘经典所说的四摄六度等,作为凡夫的人其实是做不到的,因而我们不必在此以四摄六度来判断。这样,从最起码的要求说,印顺法师所说的人菩萨行应当是(人天善法上的)十善行为。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做到四摄六度,则其果报将远远超出十善的果报。那么,十善的奉行者能够得到什么样的果报呢?佛教经典有明确的回答。在此,我们不妨引用龙树对修菩萨道所能产生的后果的看法, admin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