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关于欲为不净,世尊在许多经典当中都有开示。例如在《杂宝藏经》当中有提到,佛陀如何度化贪欲很重的难陀比丘成为阿罗汉的故事。话说难陀比丘出家之后,因为心中仍然贪爱出家前的妻子孙陀利的美貌,而没有办法精进地修学;所以佛陀就用神通力把他带到忉利天,让他看到正在等待他生天的天女,各个天女的美貌都远远超过他的妻子;所以难陀就放下了对孙陀利的贪著,开始努力精勤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现见《阿含经》中的记载、大乘经典中的记载,许多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他们一样实证禅定,一样发起神通,发起四无量心。2.从出世间法的实证来说,佛教是平等而没有男女差别的。我们先从禅定的实证来说,一般众生要成就出世间法的实证,只要能够如法如理的教导实践,同样未来实证佛法中的出世间法内容一样也是平等;并不会因为有男女的差别相,而有不平等的情形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么作为在家学佛的居士来讲,如何才是夫妻相处之道呢?对于夫妻间相处之道,经典中也有不少记载;像《佛说善生子经》这样记载:夫当以五事正敬、正养、正安其妇。何谓五?正心敬之、不恨其意、不有他情、时与衣食、时与宝饰。妇又当以十四事事于夫。何谓十四?善作为、善为成、受付审、晨起、夜息、事必学,阖门待君子、君子归问讯、辞气和、言语顺、正几席、洁饮食、念布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看看在经典中它是怎么说的。《杂阿含经》卷37:尔时,世尊告婆罗门长者:我当为说自通之法。谛听!善思!何等自通之法?谓圣作如是学,我作是念:若有欲杀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事实上都有一种自通之法,也就是说同理心;我们不喜欢被人家杀,那同样别人也不喜欢被杀啊!如果我们能够这样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北郁单曰的人,其实也可能犯有娠(怀孕时的性行为)、非道(口交和肛交)的邪淫,经典说北郁单曰没有邪淫的现象,显然是指他们所有人都没有婚姻关系与系属,所以就没有重大的邪淫罪可言。《优婆塞戒经》卷6又说:“如是邪淫亦有轻重,从重烦恼则得重罪,从轻烦恼则得轻罪。”这是依南瞻部州的人类环境来判别轻重的标准。以目前的法律而言,奸淫未成年人是犯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经典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事例。同时,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说在婚姻生活中,以慈心故随顺利益身边的亲眷、再成就自己,以此来摄受众生成就自己的佛国净土,纵使在夫妻之间,也是以同样的态度来面对,即尽量随顺对方为优先考量。婚姻是锻鍊人格与摄受众生的绝佳场域,因为要跟另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过着一场场的贴身肉搏战,除此还有他背后的一大堆亲人,再来又是小孩接着出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接著我们来看看经典中的开示,《楞严经》卷8: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邪婬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于己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乘经典中还多处说挚爱行菩萨道者及菩萨随顺众生爱欲以结缘度化的功德。如《华严经》卷七五说妙德女因挚爱修菩萨行者威德主太子(释尊前身),求为其妻,而生大功德,虽以爱染心,供养彼佛子,二百五十劫,不堕三恶趣。《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载,众尊王菩萨以地大心执女人手共一床坐,劝一位爱他的姑娘发菩提心,受到佛的赞叹,谓成就如是悲心,虽受五欲,不犯众罪。树提梵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摩登伽女与阿难的故事主要依据《楞严经》、巴利文经典和大正藏第十四卷的《佛说摩登女经》之记录整理而成。阿难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佛陀三十二相,阿难三十相,由此可见阿难少年英俊,相貌庄严。而阿难陀的年轻貌美,也引起了很多麻烦。据《楞严经》第一卷记载,有次举行会后,佛陀带领许多接受波斯匿王的供养,阿难没跟上,于是就单独到舍卫城街上乞食。走了很久来到一个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解深密经》中已说般若经是有上有容之法,其意思是般若经之上还有更深妙、内容更广的经,是故《解深密经》说般若经相对于第三转法轮经典,是不究竟之法。因此,如果能受持读诵三转法轮方广诸经,才是依止最甚深经、最了义经,才是真正能够对治现行之断除,乃至能断除习气种子及无始无明随眠。又真能持诵般若经,主要的还是在于触证经中所讲的「非心心、无心相心、金刚心、无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到底哪一阶位的菩萨才能称为摩诃萨呢?这在经典中会因时、因地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说法。譬如说,在《大般涅槃经》中说,眼见佛性的十住位菩萨就是菩萨摩诃萨;有的经典则说,开悟明心不退的菩萨,就叫做摩诃萨;有的经典则说,要入地了才能称为菩萨摩诃萨。前面这一段的意思是说,大菩萨们修三十二相业,每一相都要以百福德来围绕,才能成就三十二相的一一相。也就是说,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无觉无知的这个心到底是什么心?所以方广经典都是如是说的:如果要把祂当作是六识心,就会陷于一种困境。就是说,这样的大修行者所说的就是不如法,就是等于是相似佛法,而不是真实佛法,说出来这个心好像煞有介事,就说这一念介尔之心就是法界,这一念心就是法界等等,听起来好像也没错,可是实际上呢,这骨子里却都是错的,因为这个人以为的一念心实际上就是六识心。他们如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成佛有三个很重要的法需要成就,那就是增上慧学、增上心学、增上戒学;我们不断的在教导,也不断的在写,在讲《优婆塞戒经》时也常常带进来讲,特别是在增上班教导《瑜伽师地论》;以前还讲《成唯识论》、《解深密经》,还讲别的经典,譬如《楞伽经》,都属于增上慧学;只有增上慧学成就,才能成就一切种智,才可能成佛,所以一切种智是成佛的必要条件。剩下两个成佛条件是属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像经典中记载著:释迦牟尼佛曾受一位叫阿耆达国王的邀请,到他的国家去结夏安居,却遭到灾荒,五谷稻米都歉收,价格非常昂贵;阿耆达王又受了天魔的迷惑,在王宫里耽著五欲不见宾客;使得佛陀及五百弟子到了他的国家却不得其门而入,只能在毘兰邑城外面大树下结夏,持续三个月都是由贩卖马匹的马贩供养,以马吃的麦为食物。当时弟子就觉得疑惑,世尊是人天至尊,早已经是人天应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由以上弥勒菩萨的开示,我们可以看出饿鬼道有情的日子并不好过,不管是外障鬼、内障鬼或者是无障鬼,都常与饥渴相应,求诸饮食而不可得,若有少分得者,也都是人趣有情极可厌恚之生熟臭秽啊!根据经典的记载,四天下都有鬼的存在,有威德的鬼住在山谷、空中和海边,都有宫殿可住,果报过人。譬如:四天王天及三十三天中也有大威德鬼,与诸天众守门防逻,导从给使,乃至忉利天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陀在经典中开示说:虽然同样是造作恶业,但是随着造作时起心动念以及对象的不同,而成就所造罪业的果报轻重,以及现生、来生或后世受报的差别,也就有果报、时间定与不定的差别。因此佛陀说:随着造业所得的果报,以及受报时间的不同,大略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果报及受报时间都已决定,不可转;第二种、是果报及受报时间皆不定;第三种、是果报决定,但受报时间不定;第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教经典中也有记载,就是阿阇世王受到提婆达多的教唆,自立为王后,便将父亲频婆娑罗王,幽禁在王宫地窖中,并削去了频婆娑罗王的脚底,让他不能走路,并且不给他饮食,要让他饿死在地牢中。这时频婆娑罗王的夫人,也就是阿阇世王的母亲韦提希,每天将身体沐浴清净,将和著酥蜜的面粉涂在身上,又在身上配戴的璎珞中装著葡萄果汁,然后进去地牢中探望频婆娑罗王,隐密地让频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有悭心的人,必须逐渐透过修学布施之行,而远离悭贪之心;因此在经典里面的开示说:“檀施为刀,破悭吝贼。”这就是说明这个道理。透过布施之行,可以让心量逐渐增广,增长菩萨性。婆提长者因为悭贪的关系,无法继续累积福德,到了这一世,把福报全部兑现之后,就没有余福能带到未来世,没有福德能够出生在人、天之中。因此在这个故事里面,世尊与波斯匿王有一段对话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举古时的例子及现在的例子来说好了!古时安世高是一位经典的翻译者,也是三藏法师;安世高的故事很多人听过,他的翻译任务完成了,因为知道过去世的因果,所以他要把那个因了掉,要把果提早报完,所以去找一个与他前世有缘的人,故意去他家投宿,到了半夜里就对那个人说:“你几十年前在什么地方的旷野,拿刀杀了一个人。”那个人听到这话,吓死了,安世高就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十五、过去世常求正义经典、读诵不倦,求真善知识,闻说能解,能佐贤圣正见之行为因,得今生具足无碍辩心要总持之果。十六、过去世常念佛,常供养如来形像、赞叹诸佛,常愿生所闻佛国,常乐微妙佛陀正智,亦劝他人念佛求生净土为因,得今生于佛国莲花化生,常不离佛之果。十七、今生于师处证得而不信受,弃师叛道,否定为因,得来世地狱纯苦报身之果。十八、过去世已发护持正法 | 三摩地 2018-07-22 |